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期市要聞 > 正文
 

收購優尼科未果昭示中國應構建石油期貨市場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0日 09:23 第一財經日報

  本報見習記者 江光南 發自深圳

  盡管中海油退出收購優尼科一事已塵埃落定,但面對全球能源的短缺危機,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呼聲卻與日漸漲。中海油試圖并購優尼科不只是企業完善產業鏈的一個商業行為,透過美國國會的表現,國人看到更多的是橫亙在中美利益之間的一道政治壁壘。走出去,并非只是商業邏輯那么簡單。

  上海源復企業顧問咨詢有限公司總經理劉濤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中海油事件給我國的能源戰略敲響了一個警鐘,以前國內很多研究人員認為石油問題可以簡單地通過商品市場解決。但這次美國給了我們一個信息:石油不是簡單的國際貿易商品,它與國家能源戰略、國家安全是牢牢掛鉤的,

國際油價實際上雙重受制于經濟和政治因素。

  有關國際問題觀察員認為,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石油進口,如果中國只是在市場上購買,而不參與到增加石油供應的投資,以及不承擔相應的責任和風險,石油的價格將無法控制,資源供應國和企業將會一步步提高油價。中國將如何承受石油價格上漲帶來的壓力?

  劉濤認為,既然政治阻撓不可避免,那么有必要尋求國際金融市場的解決途徑。目前,國際石油市場有一個很獨特的定價機制:石油的現貨價格,很大程度上要參照石油的期貨價格。尤其是短期的石油價格波動,受國際期貨市場的影響很大。因此,構建中國石油期貨市場很有必要、很急迫。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企業所副所長張文魁也認為,在尋求國際能源合作中,中國可以更多地利用貿易、期貨等市場手段,海外并購并非唯一選擇。

  中國國際期貨經紀有限公司燃料油事業部經理陸華泉告訴記者:“中國要擺脫被動地受制于國際石油價格上漲的局面,必須做好多方面的工作。首先,從長遠來看,并購海外石油供應商是一條途徑,但目前面臨政治阻撓;其次,可以積極參與國際石油期貨市場套保交易,規避價格風險,但制約因素和經濟風險較大;第三,真正治本的辦法是構建中國石油期貨市場,把它打造成一個國際級的石油交易中心和定價中心。”

  陸華泉認為,中國構建石油期貨市場具備兩個有利條件:第一,中國的地理位置臨近中東,有利于石油的交通運輸;第二,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石油消費國,可以帶來較大的石油期貨交易量。交易規模是形成定價權的一個重要因素。

  但談及目前構建國內石油期貨市場面臨的問題,劉濤也表達了自己的憂慮。早在2001年,他和國內很多能源專家就已呼吁,加快推進石油產品市場進程。但后來突發“

中航油事件”,給成品油期貨和
原油期貨
的上市蒙上了一層陰影。今天,這種陰影不僅沒有消除,相反還在不斷加深。前不久的英國倫敦恐怖事件、伊朗核危機等問題,使得催生國際石油價格急劇變化的因素越來越多。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石油期貨市場將如何與國際接軌?畢竟,石油由于其資源稟賦和現代社會經濟、國家戰略關系特征,其價格演化具有強烈的國際地緣政治和大國國家戰略關聯機制,且受國際游資的操縱較大。

  劉濤認為,構建中國期貨市場,需要培養國內熟悉和把握石油價格形成機制的人才,引導國內石油期貨及衍生投資工具市場的發展和投資。要吸取“中航油事件”的教訓,切忌照搬國外石油期貨市場的發展模式。否則,國內投資者將容易落入國際投資機構的圈套,不但難以實現開放石油投資市場的戰略目的,還可能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

  愛問(iAsk.com)
  石油期貨 相關網頁約198,000篇。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