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套保暗賭博 中資屢敗境外期貨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3日 08:06 中國證券報 | |||||||||
記者 趙彤剛 中航油在新加坡紙貨市場期權交易巨虧5.5億美元余波未平,香港上市公司中盛糧油日前又曝出在芝加哥期貨交易所(CBOT)進行豆油套保慘敗的消息。而去年以來在期銅市場上,跨市套利的中國資金更是屢屢被“國際大鱷”狩獵,損失慘重。
中國出海資金在分享境外期貨市場這塊誘人蛋糕的同時,正面臨著無數陷阱。 中盛糧油因何而敗 7月14日,在香港上市的內地公司中盛糧油因在CBOT豆油期貨上賣出套保失敗而出現巨虧,導致公司上半年業績虧損。初步判斷,中盛糧油對所持合約平倉后每手虧損大約1700美元左右。 談及此次失利,中盛糧油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廉華表示,“中盛糧油對國內大豆以及豆油供應形勢的判斷沒有問題,但由于在美國CBOT市場上,基金的過分炒作和推高,使得國際豆油市場已嚴重背離供需基本面,這在以往市場行情中是不多見的,中盛糧油出現這樣的虧損是可以理解的。” 香港聯交所公布的中盛糧油2004年年報顯示,去年該公司豆油加工能力為140萬噸,實際銷售規模是53萬噸,而且自2001年開始,其每年經營規模增長都不低于50%。如果按照2004年中盛糧油盈利水平計算,在期貨市場上虧損超過1.3億港幣時,才能造成公司整體業績虧損。按虧損超過1.3億港幣計算,中盛糧油在CBOT至少拋空了1萬手左右豆油期貨,大約27.2萬噸。中盛糧油在CBOT豆油市場一度持有如此高空頭頭寸,顯然已不能簡單視為套保行為。 業內人士認為,中盛糧油在國際市場采購大豆毛油,在國內加工為精煉大豆油產品后銷售,其相對合理套保方式應當是在CBOT市場進行毛豆油買入套保,以對沖進口原材料漲價風險。因此,中盛糧油進行的所謂賣出套保,顯然是投機行為。 “國際大鱷”狩獵中國資金 近年來,中國資金參與境外期貨交易的規模越來越大,逐漸引起了國際基金的興趣,成為他們狙擊對象之一。去年,中航油在新加坡紙貨市場賣出了大量看漲期權,但是在國際基金炒作下,國際原油價格扶搖直上,中航油被迫斬倉出局,造成5.5億美元巨虧。 目前我國僅有26家大型國企可以參與境外期貨套期保值,但逐利性導致部分資金已通過各種渠道流入了境外期貨市場。有報道稱,2004年倫敦金屬交易所(LME)交易量中有15%至20%來自中國內地,其中通過非正規渠道參與外盤交易的交易量約占1/6。目前不少境內外期貨公司已經在悄悄地進行境外期貨二級代理業務,這種打“擦邊球”行為已是業內公開秘密。然而,通過非正規渠道從事境外期貨交易風險極大,不僅不利于投資者自身利益保護,也不利于市場監管。這樣一種游離于監管之外的非正規代理渠道,也容易將境內企業商業秘密暴露在國際機構面前。中國企業因而處于一種非常不利的境地,海外跨市套利資金屢屢被國際基金成功狩獵。 事實上,自去年10月份以來,“買滬銅、拋倫銅”的國內反向套利盤資金,已屢屢成為“國際大鱷”盤中美餐,損失不下數十億元。 出海資金先天不足 中國資金屢屢失足海外期貨市場,與其存在著先天性致命弱點不無關系。 鵬鑫期貨資深分析師王定紅告訴記者,中國資金出海跨市套利,除了要面對市場風險之外,還要面對非市場風險,這是中國出海資金虧損的重要原因。 中國資金出海,首先要面對信息不對稱風險。由于中國企業在國外期貨交易所沒有自己的交易席位,幾乎所有出海資金都要借助別人的通道。這樣中國資金數量、操作意圖、建倉方向、頭寸大小和抗風險能力等核心商業機密,極易被交易對手知道;相反,中國出海資金對對手情況則了解甚少。信息不對稱,成為中國資金出海跨市套利無法回避的尷尬。其次面臨資金劣勢風險。中國出海資金規模大致為幾十億元人民幣,而且呈散兵游勇狀態;而國外基金規模少則幾億美元,多則幾百億美元。因此即使中國出海資金匯總到一起,也不足國外一個對沖基金規模。而這種資金實力相差數倍、乃至數百倍的博弈,誰勝誰負,可想而知。 套保變味成投機 中國出海資金的投機性,更加劇了其慘敗進程。許多資金打著套保幌子,實則進行賭博式投機操作。 去年出事的中航油在新加坡所從事的并不是石油期貨套保,而是風險極大的場外石油衍生品交易(OTC)。中航油在賣出大量看漲期權后,國際原油價格在基金推波助瀾下一路飆升,中航油非但沒有及時止損,在投機心理作祟下反而繼續加碼,最終“翻船”。根據《國有企業境外期貨套期保值業務管理辦法》,目前我國有26家大型企業有資格在境外期貨市場從事套期保值業務,并規定其期貨持倉量不得超出企業正常交收能力,不得超過進出口配額、許可證規定數量,期貨持倉時間應與現貨保值所需計價期相匹配等。但是,中航油操作明顯違背了管理辦法。 作為一家注冊在境外的中資企業,中航油在國外從事境外衍生品交易,相關主管部門監管難度很大。國資委新聞發言人杜淵泉指出,中航油新加坡公司所開展的石油指數期貨業務,屬違規越權炒作行為。根據證監會相關規定,獲得境外期貨業務許可證的企業,在境外期貨市場只能從事套期保值交易,不得進行投機交易。 企業境外套保變味成投機,類似中航油、中盛糧油事件并非偶然。早在1998年,株洲冶煉廠在LME以套保名義大肆拋空鋅,最終交易損失高達1.76億美元。目前我國獲得境外套保資格的國有企業有26家,其中一些涉棉企業、涉鋁企業、涉銅企業、涉豆企業等,都可以在國內外期貨市場進行套期保值。中航油、中盛糧油的變味套保,給這些企業敲響了警鐘。 組建“航母”出海 參與境外期貨市場交易,不僅是中國內地企業表達話語權、爭奪大宗商品全球定價權的前提,也意味著期貨投資者將有300多個期貨品種投資機會。但在我國境外期貨大門還剛剛打開,期貨公司以及投資者投資經驗尚不豐富情況下,境外期貨市場的開放更像是一把雙刃劍。 中國證監會期貨部有關官員日前透露,國務院已批準國內期貨經紀公司代理境外期貨交易試點,并將允許境內投資者進行境外期貨跨市套利。在境外期貨市場大門徐徐向國內投資者敞開的同時,如何避免中航油、中盛糧油等悲劇重演,值得深思。 北京工商大學胡俞越教授表示,當務之急是組建中國自己的專業期貨基金,如農產品期貨基金、能源期貨基金、金屬期貨基金等。只有將分散的國內資金組織起來,擰成一股繩,勁往一處使,協調行動,才能同國外基金對抗。 王定紅認為,為了避免國內出海資金被狩獵,中國應該在參與交易的海外期貨交易所擁有自己席位,而且數量不能太少,否則仍然容易暴露操作意圖;同時持倉品種盡量分散,這樣不易被發現。其次,要有一定平抑市場現貨儲備和準確把握調控時機能力。以國儲局以前拋售銅現貨而言,本意是為了平抑銅價,但由于拋售數量有限和拋售時機把握不當,不僅沒有把銅價壓下來,而且自己還被迫高位買單。再次,要有調控市場經濟力量。如果說權威數據可以引導商品價格走向,但這只停留在理論層面上,而真正推動價格運動還是要靠資金來實現。中國要盡快建立像國外那樣的大型基金,來影響市場。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