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期貨 > 期市要聞 > 正文
 

現銅價格跌破購買極限 國內消費商高位再埋單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3月21日 09:30 第一財經日報

  業內人士稱,中國銅消費商陷入一個怪圈:銅價上漲大量進口,銅價下跌反不進口了

  本報記者 李俊 發自上海

  面對國際銅(資訊 論壇)價的高企,中國銅消費商在低價位買銅的希望又一次破滅。

  上周五(18日),國內現貨銅價在前一日突破33000元/噸的基礎上再上臺階,國產平水銅上漲350元/噸,至33350元/噸;智利CCC銅報價33500元/噸。國產銅現貨價相對上海期貨交易所近月期貨價升水達900元/噸,智利銅升水至1050元/噸。

  近兩年來,32600元/噸的價格被市場看作是國內現貨銅價的“極限”。今年1月以來,國內現貨銅價一直在32000元/噸附近,國內銅消費企業采用限產、隨用隨買、停產等觀望的策略減少對銅的采購數量。

  近期,由于基金的大量參與,國際銅價一直維持在3200美元/噸之上。相對與國內現貨銅32000元/噸的價格,進口一噸銅要虧損2000元。因此,國內銅貿易商從國際市場購買銅后,先把銅運往上海保稅倉庫,然后進行轉口貿易。雖然近期銅的消費不旺,但是由于進口量相對減少,國內銅的供給出現短期緊張狀況,現貨價格終于突破了“極限”位置。

  實達期貨分析師喬思華介紹,在過去幾周里全球銅價屢創新高令中國銅的用戶推遲采購,但隨著近日現貨價格突破前期極限位置32500~32600元/噸,國內消費商開始集中重返現貨市場。

  實達期貨分析師陸禎銘認為,近期銅市存在基金與消費商之間的博弈。從現在的結果來看,消費商又輸了,同去年的大豆(資訊 論壇)一樣,中國消費商再一次被迫接受高價格,而且很有可能就是最高價格,因為基金完全有可能將自己獲利豐厚的多頭通過貿易商拋給國內的消費商們。

  從最新的數據顯示,基金已開始減持其凈多單。上周五,美國商品期貨交易管理委員會(CFTC)公布的紐約金屬交易所(COMEX)銅期貨持倉情況顯示,截至3月15日基金凈多單為30778手,而基金在3月8日的凈多單為36089手。

  國內銅消費商再次進入市場,再次成為高位埋單者。對此,市場人士也頗感無奈。洛陽銅業集團張雪峰認為,今年以來,中國消費商在進口銅的過程中存在一個“怪圈”,在這個“怪圈”沒被打破前,國內消費商很難擺脫高位埋單的命運。

  他指出,在進口條件較好的情況下,國內消費商會大量進口銅,而這也是國內銅價較高的時候。進口銅增加會導致國內供給充足,國內銅價出現下跌,導致進口條件開始惡化,消費商進口銅虧損很大,于是國內銅消費商減少進口,貿易商進行轉口貿易。在經過一段時間后,進口數量減少的效應開始體現,國內現貨銅價又開始上漲。從上面的循環來看,國內消費商往往是在銅價上漲后,開始大量進口銅,而在銅價下跌的時候反而不進口了。

  中國銅消費者應聯合起來

  “基金通過期貨市場推高銅價,國內消費商成為高位埋單者。”鑫國聯期貨經紀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奚家松說,“這是讓我們深感悲哀的事。而高位埋單的情況發生,除了有國際基金‘狙擊’國內消費商的因素外,和國內消費商自身的經營策略也有很大關系!

  奚家松認為,隨著中國經濟的不斷發展,中國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也越來越高。在這種大環境下,中國企業受國際經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中國作為銅消費量最大的國家,在國際銅貿易中理應有足夠的話語權。但是,在國際銅貿易中,話語權卻拱手讓給了別人,這與中國消費商“各自為戰”的經營策略有很大關系。首先,中國消費商“各自為戰”使得中國在國際采購中缺乏整合效應,在貿易中“說話”分量被白白分散。其次,這樣的后果就是把自身的弱點暴露給國外基金,這些資金很清楚中國要進口,把價格推高來個“請君入甕”,中國消費商只好高位埋單。最后,“各自為戰”使得中國進口貿易的惡性循環難以得到有效化解。

  他認為,對于單個企業來說,根據自身的經營狀況,采取進口策略無可厚非,個別企業甚至可以在期貨市場上通過投機,輕松賺回一些虧損;但是從更大角度來看,整個行業的效用是低下的,整體成本也被大幅提高,國家的利益也將受到損失。對每個企業來說,這些都是應該值得思考的問題。

  “要讓這些企業聯合起來,難度相當高!鞭杉宜商寡。不過,他建議,國儲局可以扮演企業聯合的角色,在銅價高企時,通過拋售來平易價格,而在銅價低迷時,通過采購來提振價格。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銅價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05年老百姓干啥最賺錢
彩 信 專 題
雙響炮
詮釋愛情經典漫畫
水藍幸福
海螺愛情精彩圖片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繽紛俱樂部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