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商所VS上期所:期貨市場新品種研發三管齊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21日 09:44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羅捷 上海報道 2004年已成為中國期貨史上最重要的年份之一,四個期貨新品的連續上市一舉打破了期貨市場多年的沉寂,拉開了期貨品種上市的大幕。 這表明了監管層推動期貨市場擴容的決心,受此鼓舞,三大期貨交易所都希望在2005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鄭州商品交易所(下稱鄭商所)將重點推動白糖期貨上市之外,大連商品交易所(下稱大商所)和上海期貨交易所(下稱上期所)在品種開發上保持了相當程度的一致性,都集中在金屬、能源和金融期貨三個主要領域。 那么,在新品開發上,兩大交易所是要刺刀見紅、相互競爭,還是要各擅勝場、彼此合作? 新品開發三管齊下 大商所總經理朱玉辰和上期所總經理姜洋先后都公開表示,交易所正在進行的品種開發主要集中在金屬期貨、能源期貨和金融期貨三個領域。這一方面表明,這些領域確實需要推出更多的期貨品種,以利于合理價格的發現;另一方面,兩大交易所狹路相逢,摩擦碰撞將難以避免。 2004年8月,在大商所玉米(資訊 論壇)期貨掛牌上市的儀式上,證監會主席尚福林曾表示,玉米期貨的上市標志著農產品期貨體系初步完成;2005年1月,在中國期貨市場高峰論壇上,農業部副部長尹成杰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 在業界看來,這一論斷給出了這樣一個信號,除開鄭商所已經浸淫多年的白糖期貨,短期內,農產品可能不會再增加新的品種,下一階段上市的主力品種很可能是中國經濟領域中有大量需求的金屬及能源等產品;另一方面,資本市場上要求推出金融期貨進行套期保值的呼聲由來已久(在全世界范圍內,金融期貨都是期貨交易的主要品種)。而上述產品均符合期貨交易中標的產品易于標準化、產品質量易于檢驗等要求,故而上市這些品種成為意圖做大做強的大商所和上期所的目標。 其實在去年的玉米期貨掛牌儀式上,時任遼寧省委書記的聞世震就代表省政府公開表示,要支持在大連——這個東北重工業基地的龍頭——上市金屬期貨,進行期貨品種全方位的拓展。此外,大連是中國最主要的原油進出口港口之一,大商所因此非常希望在原油等能源產品的衍生品交易上占一席之地。同時,將大連建成東北金融中心的這一暢想,也促使大商所欲在金融期貨上一爭先后。 朱玉辰曾笑稱,上市金屬、能源乃至金融期貨,對于一直以交易大豆(資訊 論壇)、豆粕(資訊 論壇)等農產品為主的大商所來說,乃是一個“農轉非”的過程,而要想在國際市場上博取重要地位,這一過程又是必需的。 至于上期所方面,目標更加清晰。上期所研究鉛、鋅等產品由來已久,而在銅(資訊 論壇)期貨年成交額突破5萬億、一躍成為中國期貨市場上最大品種之際,適時拓展金屬期貨系列產品,自然成為上期所的理想之一。世界最重要的金屬期貨交易中心——倫敦金屬交易所(LME)的金屬系列,除上期所已有的銅、鋁(資訊 論壇)等產品之外,也包括鉛、鋅、鎳等產品。 另一方面,燃料油(資訊 論壇)的成功上市及順利交割,奠定了上期所在能源期貨領域的先行者地位,汽油、柴油等產品順理成章地上了該交易所的品種開發名單。此外,中外資金融機構林立的上海一直立志成為國際金融中心,最重要的是,上海證券交易所也在不斷成長,這些背景之下,上市金融期貨,上期所是當仁不讓。 由此看來,大商所和上期所都有充足的理由和動力,在金屬、能源以及金融期貨三個領域大展一番拳腳。 競爭,還是合作? 都在同樣的領域中奮斗,兩大交易所難免會給人以競爭激烈的印象。但從大商所和上期所的側重點來看,在金屬和能源領域,更多的還是互為補充。 金屬期貨方面,由于東北工業所需原料多是煤、鐵等產品,大商所更希望推出鋼鐵等黑色金屬;上期所則明顯是要完善有色金屬期貨系列。不過,金屬產品種類繁多,兩大交易所都有足夠的“蛋糕”可分享。 在能源期貨上,由于在大連有足夠的現貨交易基礎,原油一直是大商所傾向上市的品種,但目前原油價格仍由三大巨頭壟斷,因此原油上市交易還缺乏足夠的可行性;上期所相對務實,以充分市場化的燃料油為開端,汽油,柴油等細分市場是上期所的短期目標。但長遠來看,原油仍將是能源期貨中最重要、交易也最為活躍的品種,一旦上市的時機充分,大商所和上期所之間的激烈競爭將在所難免。 這種競爭在金融期貨上已經有所體現。除上期所正在研究的股指期貨外,大商所和上期所都表示正在研究國債期貨產品。隨著利率的市場化進程不斷加快,交易所市場與銀行間市場的國債交易,以及央行票據交易,已經形成一個比較可信的市場利率,國債期貨的上市開始提上日程。在這一極具發展前景的金融期貨面前,兩大交易所不會輕易退縮。 有業內人士認為,以原油、國債為例,應該可以考慮讓兩個品種在兩個交易所同時上市,將兩個交易所在品種選擇上的競爭改為在合約設計、交易服務以及風險控制等方面的競爭,并由市場做出更優的選擇。“完全可以讓兩個交易所在這個層面上競爭,而交易持續不活躍的那個交易所將會選擇取消這一品種。”一位交易所人士表示。 其實,這種在一國之內的多個市場上市相同產品的情況,國內已有先例,早在1994年、1995年間,蘇州和上海都曾有過線材期貨交易。而國際上,紐約和芝加哥的交易所也都可以交易國債期貨、期權等衍生品。 競爭,還是合作,本應完全由市場來判定。然而,從目前中國三家交易所上市的品種來看,并不存在相同的交易品種,各交易所之間涇渭分明。競爭的層次局限于產品設置上,優勝劣汰的判定者是監管部門。形成這一格局的一個主要原因,是各交易所沒有足夠的自主權,市場效率未能充分發揮。 人大副委員長成思危曾經表示,在國際市場推出的全部品種中,成功的期貨品種僅占10%左右。通過大量的市場交易,一些存在重大缺陷的品種被淘汰掉,另一些重要的品種留存下來,完善的價格決定機制由此產生。 以美國為例,芝加哥或者紐約商品交易所只需向美國證監會(SEC)提交報告,就可以獨立推出新產品,而只要得到市場投資者的認可,這一產品就可以繼續交易。 北大經濟學院副院長曹和平教授指出,應該在國內大中城市增設7到15個交易所,每個交易所上市20到30個新品種,通過大量的市場博弈,來選擇最完善的期貨合約和風險控制機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