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 > 正文
 

李旭利:真正牛市已經開始 今年不改上漲大趨勢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19日 05:49 中國證券報

  

李旭利:真正牛市已經開始今年不改上漲大趨勢

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穩健配置基金經理 李旭利先生(圖片來源:交銀施羅德)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本報記者 徐國杰 上海報道

  ——訪交銀施羅德投資總監、穩健配置基金經理李旭利

  日前市場在持續走強后又出現了較大震蕩,在這種市場環境下該如何挖掘投資機會,最大程度地發揮資金效益,目前正在發行的交銀穩健配置基金的基金經理、交銀施羅德基金
公司投資總監李旭利暢談了他的看法。

  真正的牛市已經開始

  李旭利分析,今年總體上漲趨勢不會改變。主要原因有:宏觀經濟走勢逐步趨于平穩;股改的順利完成改善了股市的投資環境;政府政策傳遞了大力支持股市規范發展的信息;通貨膨脹預期的影響,會吸引基金、券商、保險公司等大額資金向A股流入;人民幣升值也會吸引海外資金的持續涌入;隨著未來海外大型上市公司如中海油(資訊 行情 論壇)、中國銀行等的回歸A股,都會為A股提供更多優質的可投資對象。

  他認為,在本輪行情中,前期漲幅最大的個股并不是大盤藍籌股。而這些即將回歸的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相對良好,未來的市場創新將圍繞這些大市值公司展開,大盤藍籌將會獲得估值溢價。這也預示著,真正帶動市場上漲的最大力量還沒有在本輪行情中完全啟動,未來的市場將呈現出結構性牛市的特點,而帶領這個牛市的將是這部分上市公司。

  他表示,無論是宏觀經濟還是政策面的因素,都已經為牛市提供充分的支持。而從指數近來快速突破、成交量大幅放大情況來看,新一輪的牛市即將甚至說已經開始。雖然近來指數上漲較快,但是大部分股票還是處于合理的估值區間。“千金難買牛回頭”,在已經形成的大趨勢面前,今年的調整只會是短期的、由技術面所引發的,總體上漲的趨勢已經難以改變。

  四大行業投資機會明顯

  在后市的投資中,李旭利表示,金融、房地產、消費品、商業等行業依然具有良好的投資前景。

  具體來看,宏觀經濟發展以及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得銀行業發展前景廣闊,同時目前A股銀行業依然處于低估的狀態。而消費品、商業、房地產都將是受益于內需擴大的行業,具有持續增長潛力。尤其是房地產,從4月底出臺的上調利率政策可以看出,政府此次的宏觀調控手段較為溫和,主要是抑制部分中心城市的房價過高過快上漲,并沒有完全地打壓。因此,對于該行業只是將原來的樂觀預期略為下調,隨著人口的增長城市化的發展,對于房地產的需求也將增大,而且我國地產股估值水平與周邊市場相比依然處于較低水平,未來還是具有較好的發展空間。但是,也要密切關注政府對于該行業的宏觀調控政策。

  他還表示,目前紙幣貶值已經導致了通貨膨脹和資產價格上漲,這二者實際上是存在著傳導關系的,這從近來黃金價格大幅上漲和有色金屬股票走強就可以看出。而對于大部分的老百姓來說,這二者將會導致生活成本的提高和存款的縮水。因此,黃金價格的上漲提醒了在過去長期的低通脹條件下養成儲蓄習慣的人們,看看自己的財富是不是正面臨著縮水的可能。而在這時,將錢投資于低估的股票市場,其贏利前景在未來兩年中都將是較為光明的。

  重視大類資產配置

  對于即將親自掌舵的交銀施羅德穩健配置基金,李旭利介紹說,該產品將充分借鑒交銀精選(資訊 凈值 論壇)的成功經驗,尤其是在選股方面,將繼續遵循從外方股東施羅德集團引進的嚴謹的投研流程,通過品質篩選、多元化價值評估等建立股票備選庫,然后對備選股票進行風格分類,利用經濟周期理論在不同風格類別的股票之間進行階段性配置,同時結合優化模型以實現可能高的收益。

  李旭利表示,作為一只配置型基金,交銀穩健的特殊之處在于,它比交銀精選更強調大類資產配置在投資中的重要性。記者注意到,交銀穩健的資產配置比例非常靈活,股票投資比例為35~95%,債券為0~60%。李旭利介紹,靈活的投資比例能夠保證基金經理有更大的調倉空間,根據宏觀經濟和市場的走勢靈活調整資產配置,有效規避某個市場的系統性風險。因此,交銀穩健在牛市中可以實現與股票類基金同樣的高持股比例,從而通過積極操作追求高回報;而在熊市中,更能通過提高固定收益品種的配置比例,規避股市系統性風險,使基金資產在保值基礎上實現增值。這就是交銀穩健“牛市求進,熊市謀穩”的特色所在。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234,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