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夫:遠見投資穩達目標 成功秘訣是前瞻性研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19日 05:45 中國證券報 | |||||||||
本報記者 王棟琳 北京報道 嘉實人崇尚“遠見者穩進”,認為“遠見”是最好的風險回避。要想具有長遠的競爭力,一個企業的決策必須要超過眼前所見,基金的投資決策也是如此。嘉實債券(資訊 凈值 論壇)基金的成功背后,即有遠見投資的睿智。
成功秘訣是前瞻性研究 終于見到了嘉實債券基金的基金經理———劉夫。去年4月劉夫“入主”之時,嘉實債券基金在業內排名倒數第一,8個月之后,嘉實債券卻已經以絕對優勢穩居業內頭把交椅。 劉夫是一位十分儒雅謙遜的基金經理。他認為,“積極投資、穩健回報”的投資理念以及前瞻性研究體系的搭建,是去年嘉實債券基金取得非凡業績的基石。劉夫說:“乍一看,積極投資與穩健回報似乎有些矛盾,但要將二者有效地結合,關鍵在于前瞻性研究。前瞻性研究搞好了,投資決策的有效性隨之提高,積極投資的風險就大大降低了,穩健回報的目標就有可能實現了。簡單地說,就是不打或者少打沒有把握的仗。” 為了加強前瞻性研究,嘉實固定收益團隊在公司領導的支持和帶領下,逐步建立起一套比較完整的研究體系,涵蓋了基礎研究和投資創新研究兩大框架。目前嘉實固定收益團隊配備了11名相關工作人員,在同行業中可謂“陣容龐大”。另外,在去年外資大股東———德意志資產管理公司“加盟”后,嘉實固定收益團隊多次派出專人赴德學習,在債券投資管理方法及模型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收獲。這一切都成為去年嘉實債券基金“出奇制勝”的法寶。 資金配置中“把好舵” 劉夫表示,去年債市的機會很好,嘉實債券基金抓住機會調整資金配置策略,這有效地保證了全年的業績。 從3、4月份宏觀面以及債市供求的變動,嘉實債券基金立即判斷出當年投資機會將主要在純債上。這決定了2005年的策略將以“突出債性”為主。而可轉債受股改、企業利潤下滑、行業及宏觀趨勢等因素影響較大,將會出現較大風險。因此轉債投資應以規避風險為主,但不放棄個券的投資機會。 事實證明,這一預測極有前瞻性。盡管其他債券基金還在增倉轉債,但去年全年,嘉實債券基金維持純債久期長于基準、降低轉債倉位的策略,成功踏準了市場節奏。 關于今年的資金配置方向,劉夫指出純債市場上可能更多靠套利機會的發現。而對于新型產品,劉夫看好長期無擔保企業債。他指出,國外債券基金的主要盈利來源就是長期無擔保企業債,建立內部評級制度,利用各種信用分析模型進行篩選。當然,未來這一市場能有多大現在還很難估計,但這一盈利渠道值得關注。 盈利模式核心將向個體研究轉移 劉夫認為,債市將會經歷一個類似股市曾走過的路程,即在未來幾年里進行一場盈利模式的變革,核心從判斷趨勢向個體研究轉移。 有人認為,債市就是要做大勢,摸準趨勢和方向就能立于不敗之地。劉夫指出,以前可能是這樣,但今后債市這種盈利模式將越來越難。股市在2002、2003年以前,也主要是以判斷方向、調節倉位、做大盤、做指數來賺錢,而且也是比較有效的;但隨著市場的發展,2003年價值投資理念開始風行,投資者注重從行業、上市公司尋找機會,建立起自下而上的估值體系。未來債市也將踏上這條路。 研究債市的人都感到,隨著市場的迅速發展,尤其是去年匯改以后,債市的方向越來越難把握,或者說,央行的貨幣政策越來越難判斷。同時債券市場上不斷出現新的投資品種和制度安排,短券等信用產品更是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單純依靠判斷方向的債市盈利模式難度在加大,而且效用也在下降,盈利模式核心將向個體研究轉移。 對債券基金前景看好 債券基金對于那些希冀穩定收益、中低度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來說,是極具吸引力的。“理論上,只要債券基金取得高于稅后存款利率的收益率,儲蓄就有向債券基金轉化的動力”。 當然,劉夫也提到,債券基金要想做大,除了要有市場發展為平臺,可能更需要一段時間來恢復“元氣”。當初債券基金首發的時候,曾有過單只超50億的規模。但在2005年之前,債券基金一直處于賠錢或者凈值波動過大的尷尬境地,投資者漸失信心,贖回增多,基金規模逐漸縮小。這才出現了去年債券基金凈值增長率遠高于存款利率,但規模仍然有限的“怪圈”。 劉夫指出,債券基金必須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保持收益率的平穩增長,把投資者的信心重新喚醒。在這一過程中,嘉實債券將繼續秉持遠見投資的風格,穩步前進。 嘉實債券基金概況 2003年 2004年 2005年 凈值增長率(%) 0.70% -7.45% 13.14% 業績比較基準增長率(%) -1.24% -2.42% 10.55% 累計凈值(元) 1.007 0.932 1.054 年末總份額(萬份) 43187 13129 11894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