貨幣基金片面追求收益做大規模 墜入流動性陷阱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1日 00:00 中國證券網-上海證券報 | |||||||||
一度被視作行業亮點的貨幣基金,而今似乎陷入了一片瓶頸和困難之中。(郭晨凱 制圖 圖片來源:上海證券報) 本報記者 周宏 曾幾何時,一度被視作行業亮點的貨幣基金,而今似乎陷入了一片瓶頸和困難之中。伴隨著新股發行的持續提速,從南到北,規模從大到小,大部分貨幣基金都處于持續的凈贖回壓力之下。
6月19日,證監會發布緊急通知,要求基金管理公司承擔旗下的貨幣基金“出于流動性管理的需要,而提前支取定期存款導致的利息損失”。這再度把貨幣基金的流動性問題擺上臺面。而此時,距監管部門發布關于防范貨幣市場基金流動性風險的提示函尚不足一個月。 作為流動性管理工具的貨幣基金,緣何恰恰在流動性上陷入困境? 出“血” 如果你不知道貨幣基金提前支取定期存款的利息損失有多大?那下面一組數字會給你一個感性認識。 根據WIND資訊對貨幣基金2005年年報和半年報的統計顯示,截至2005年末,貨幣基金合計投資了175.8億元的定期存款,而在更早的2005年中期,貨幣基金投資了227億定期存款。按照業內所說,2005年7月至8月是貨幣基金投資定期存款的高峰期限。 以去年期末凈資產論,定期存款同比約占了貨幣基金凈資產20%的比例。這在當時,并不是一個很大的比例。一些基金經理表示,“根據證監會有關規定,貨幣基金持有定期存款不得超過凈資產的30%。而當時,絕大部分基金的投資比例都在20%以下,按照當時來看,20%以內的比例是十分穩健的投資比例。” 然而,時光流轉到2006年5月,這個情況出現了突變。。在新股發行的推動和股票市場的活躍下,作為“現金蓄水池”的貨幣基金內的“水位”大幅下降。截止到中行發行時,相當部分的貨幣基金相比去年已經縮水了一半以上。這意味著,對于某些投資定存比例較高的基金來說,也應該減倉一半。 而根據定期存款的合同約定,如果發生提前支取的話,該基金將不能按照原有的2.4%到2.6%的利率計息。而只能按照1.62%或是0.72%計息。更要命的是,按照貨幣基金的攤余成本法,原有的利息收入已經提前攤入前期的每日凈值之中。因此,如果發生提前支取,必將會產生大額的一次性利息損失。 以上海某大型貨幣基金為例,該基金去年末投資定期存款77億元,如果這些存款大部分在去年7、8月份簽訂協議的話,那么按照行業平均資產縮水比例,減持定期存款意味著即期利息損失高達4000萬至7000萬。而根據最新的證監會通知精神,這部分利息損失將由基金管理公司承擔。那大概意味著,要把接近半年的基金管理費掏出來。真是名副其實的“出血”了。 還“債” 事實上,在通知前,已經有很多基金管理公司默默的為貨幣基金支付了成本。根據業內反映,在做定期存款的時候,大部分貨幣基金實際上已經簽訂了類似的補充協議。再考慮到基金管理公司還要與銷售渠道分成管理費用,部分貨幣基金管理人還通過一些渠道向貨幣基金輸送利潤,提高其收益水平。實際上,貨幣基金的運營很大程度上早已經成了一個“微利”和“無利”的買賣了。 那么為何又有如此之多的公司樂此不疲呢?一個基金資深人士一針見血的說,部分貨幣基金片面追求收益率、盲目發展規模是導致其陷于流動性困境的根源。可以說,貨幣基金如今的被動局面早在當初成立時,以錯誤想法指導片面盲目發展規模之時就已經埋下了。 來自銀河證券胡立峰的報告顯示,僅僅在2005年上半年,貨幣市場基金就凈申購了907.22億份,占到整個行業的126%。也就是說,除了貨幣基金以外,全行業其他基金凈贖回194億,但是依靠貨幣基金的擴張,基金業還是增長了23%,胡立峰把這個情況稱作為“貨幣”獨大。 “貨幣獨大”的背后,則是一些基金公司明顯的戰略傾斜。一些基金公司將貨幣基金視作股票市場不好時候的“救命稻草”,不僅要求市場部門以此為重點,大力推介,同時還指示基金經理,貨幣基金的收益率要做上去,不能下來。雖然有一些貨幣基金經理向公司“進言”,收益率難以維繼,應該下調。但是,這種觀點在整個行業的競爭氛圍下,最終被擱置一旁。 另外,部分貨幣基金在規模導向下,結構嚴重失衡,過分依賴規模波動很大的機構投資者,甚至以給予費率優惠,吸引機構投資者來套利的“飲鴆止渴”方法做大規模,最終鑄成了現在的流動性困局。而這些的事情源頭同樣出在片面追求規模的基金導向上。 “追求發展沒有錯,但是過分追求發展速度,片面重視規模增長,最終必然造成了生存的風險。現在的貨幣基金其實是為當初還債。”一位貨幣基金經理總結道。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