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秉文:英法大罷工制度的根源與社保模式(2)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4月26日 15:09 中國養老金網 | |||||||||
第二部分:不同的社保模式是導致罷工的原因之一 五、歐洲模式中碎片化的社保制度導致改革十分艱難 所謂歐洲社保制度碎片化是指,由于歷史上遺留下來的以行業公會的吉爾特(gilt)互助會為特征的職業保險基本沒有受到觸動,所以,成千上百個行業計劃條塊分割,待遇不一
人們也會同樣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德國同屬歐洲模式,是俾斯麥式社保制度的鼻祖,但為什么相比之下德國就較少出現社保改革引發罷工的現象呢?在這方面,恐怕德法之間的歷史文化傳統有關,可能有兩點區別:一個是德國人強調合作,法國人強調個性。眾所周知,企業的共同決策是德國企業管理的一個特點,勞資之間的配合與協商是德國企業制度和社保制度的一個重要特色;而法國則不同,個性張揚、特立獨行與羅曼蒂克始終是法國人的一個風格;春季休息,夏季度假,秋季罷工,冬季過節(圣誕),這是對許多普通法國人社會生活特點的一個側面描述。第二個是德國強調紀律與程序,法國崇拜自由。無論是戰前還是戰后,德國人集體精神、遵守紀律和循規蹈矩始終是德國得以戰勝歐洲的一個法寶;而法國則不然,暴力革命的歷史傳統思想影響深遠,斗爭精神始終是法國人的一個性格特征,崇尚自由歷來是法國人的追求。在勞資關系方面,德法兩國這種渾然不同的民族特性表現的淋漓盡致,并鑄就社保制度的不同特征。 如同歐洲普享型模式里英法之間略有差異那樣,英美補救型模式也可細化下去,甚至區別較大。美國的罷工就少于英國,尤其是全國性的大規模游行示威就比較少。這有美英兩國地理方面的差異性,如美國地大物博,工人居住分散,幾乎居住在郊區的相當多,組織罷工存在一些客觀障礙;也有產業結構方面的原因,或者說企業管理方面的原因,例如幾乎所有企業都是過度管理,白領的管理階層比較發達,管制比較嚴格,尤其是人力資源方面的管理比較發達,而歐洲政府的人力資源管理和職業介紹服務中心比較發達,公共部門比較發達,原本在美國需要企業來承擔的這些企業高層的人力資源服務管理,在歐洲就基本就由公共部門代替了,所以,美國企業對工人的控制能力要遠遠大于歐洲的企業控制力度。但是,歐洲公共部門的權力機關主要是服務型的,是積極勞動力政策的提供的功能,而不是控制型的。 上述歐美之間三方合作伙伴主義的強度存在著較大的區別,尤其是碎片化問題,這是歐美之間福利制度和社會保障制度之間最大的一個區別。美國的中介機構比較發達,如律師會計等自由職業的比重較大,工會的活動主要體現在影響立法的層面上和院外集團的影響力上;就是說,美國工會在社保制度改革上發揮的作用較多地體現在談判桌上,而歐洲模式則較多地表現在街頭上,即美國的社保改革辯論主要發生在議會,而歐洲則主要發生在政府與其他兩方的對話與協調上。 英美模式中大一統的社保制度是掌握在中央政府的手里,而歐洲模式里主要則掌握在行業基金計劃里,呈現出強烈的碎片化現象,而這些計劃在相當的程度上是由工會背后控制的。在美國模式的合作主義社保制度架構中,全國性的大一統制度下,任何群體都沒有自己的獨立利益。發言權比較小。 六、歐洲普救型社保模式便攜性較差,導致失業率較高 歐美不同社保制度模式具有不同的便攜性,對勞動力流動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進而對產業結構和就業路徑就產生極大的影響,最終表現在就業率上就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于是,失業與就業一致是歐洲國家棘手難題,經常導致罷工與動蕩,而美國則成為一個就業的大機器,由就業問題導致的社會問題就比較少。 美國是大一統的制度,社保制度便攜性要比歐洲好得多,便于勞動力的全國性流動,比如,不管在全美哪個州工作,盡管各州有很多立法權,但在基本社保方面全美只有一個制度,一個待遇公式,一個繳費率,只要具有完整的繳費記錄,就具有完全的便攜性,待遇支付由聯邦政府統一支付;在醫療方面,美國沒有面向全體國民的統一保障制度,只有兩個針對老年人和窮人的單獨計劃,經濟活動人口主要靠市場上購買商業醫療保險,而這種保險也具有完全的流動性,可以在全美的任何一個州跳槽轉換工作;工傷和殘疾保險含在基本養老保險里面,所以,也具有完全的流動性和便攜性。這樣的社保制度下,全國范圍的勞動力流動沒有任何障礙,甚至是勞動力流動的一個重要保證,在某種程度上是成為促進勞動力在全國范圍流動的一個“權利保障”,與歐洲相比,這種流暢的流動性體現了更好的“人權保障”。 歐洲的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早期行業性的保險制度特征是與職業、職務與工資水平掛鉤的,與本行業的保險基金的營運機制和金庫掛鉤,他們之間差別較大,一個人的福利待遇在相當程度上取決于你在什么“單位”工作,因為幾乎每個行業的保險計劃都獨立運行,單獨核算,除了基本養老以外,許多國家還包括醫療、工傷、生育等其他保險。所以,跳槽就意味著丟失了原來的福利待遇,這就嚴重地影響了企業之間、行業之間和部門之間勞動力的正常流動。法國就是典型的一個案例國家,據統計,法國社保制度是由大約1500多個計劃組成的?赡芤舱怯捎谶@個原因,家族式企業比較多,一干就是幾代人,許多名牌得以代代相傳,馳名世界。 勞動力流動受到限制必將影響全國大市場的形成,影響人才的流動,進而影響產業結構的升級和轉換,從而影響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就業結構的調整,勞動力市場彈性較小,失業率居高不下,維持在兩位數成為一種常態。較高的失業率成為就業市場改革的一個難點,進而成為社保制度改革的一個障礙。 首先看朝陽產業,是歐洲的傳統產業結構比較發達,產業工人規模比較大,朝陽產業不如美國發達,吸納就業人口方面就少了一大塊;其次,導致歐洲市場中介機構不如美國發達,因為福利待遇較低,流入人才有限,如咨詢業、律師會計業等,而只能依靠公共部門的相關職能或派生機構或說準公共機構予以替代,于是,數量和規模上都比美國要小得多,在就業方面就又少了一塊;第三,歐洲低端產業不如美國發達,這方面比較明顯,眾所周知的是,歐洲的娛樂餐飲業不如美國發達,商業零售業也比美國遜色。而美國則不然,統一的社保制度不管你從事什么職業,其計算公式沒有什么本質差別,低端就業機會的創造不受社保制度的影響,反而得到了保證,所以,即使拉美操西班牙文的移民和其他移民可能不會說英文,甚至目不識丁,但也比較容易找到一份價格很低廉的工作崗位,例如僅拉美裔移民就達4000萬,其中非法移民達1100萬。這些被稱為草根階層幾乎都在垃圾崗位上工作。第四,高端崗位也存在差別。美國企業管理比較發達,高管人員崗位數量較多,所以,美國的白領數量也比歐洲的多。這樣,美國在高端和低端兩個方面的就業規模和容量就遠遠大于歐洲,一方面大量的低端垃圾崗位可以吸納一部分人口,另一方面大型的知識密集型公司的骨干吸納著全世界最好的知識精英,使美國成為外腦凈流入國家。不管職業高低貴賤,在基本社保方面是沒有歧視的,百萬富翁與貧民的權利和待遇基本相同,受到基本是同樣的社會保護。 歐洲社保制度存在的較差的便攜性在影響勞動力流動的同時,導致了嚴重的職業隔離現象,家庭式的、家族式的、行會式的社保制度特征使許多人一錘定終生,否則就很難再就業,對青年人來說,就業就成為一個噩夢,他們當然對《首次雇傭合同法》產生反感與排斥心理。 這樣的社保制度進而導致一個非常令人驚奇的“鎖定現象”:局內人與局外人相互隔離的局面。局內人就是已經獲得工作崗位的群體,他們反對任何形式對己不利的改革,以保住他們的就業崗位;而對失業的局外人來說,由于政府給與相當優厚的失業待遇等原因,他們靠失業救濟也可以生存下去,于是就形成了失業陷阱,始終存在著一個規模較大的自愿失業的群體。于是,對局內人來說,工資收入也難以提高,這是因為,局內人創造的財富要再分配局外人,雖然局部勞動生產率很高,但平均到全社會就不行了,等于是就業人口養活著數量相當客觀的失業人口,這是戰后以來歐洲失業率一直高于美國的一個基本原因,也是歐洲失業率幾乎始終維持在兩位數的基本原因。這兩部分人各得其所,任何改革都是對這個“均衡”現狀一種破壞。 所以,歐美之間社保制度的差異性不能說不是導致歐洲罷工較多和美國罷工較少的一個間接原因。法國這次青年人罷工的根本原因其實就是就業危機尤其是青年就業危機導致的結果。 而相比之下,美國的社會問題主要不是表現在就業上,而是在移民政策、吸毒、同性戀等其他方面。例如,前幾天美國幾十個州的移民舉行了規模較大的示威游行,要求移民身份合法化。較低的失業率幾乎從未給美國社保制度改革帶來什么較大的社會麻煩,反而使就業人口成為支持改革的一支生力軍。 七、歐洲普救型模式中公務員改革是一個阻力,而美國補救模式中公務員則是一個動力 在歐洲普救型模式里,公共部門和私人部門之間的基本社保待遇是不一樣的,由于歷史的原因,公務員享有一些特權,待遇較好。在改革的進程中,幾乎所有國家都遇到了這樣的困難:當改革深入到一定程度和進行到一定階段時,私人部門就會攀比公共部門,最高決策層就不得不對公共部門進行一定的漸進式改革,作為代價以換取私人部門的支持。但是,歐洲許多國家的案例證明,對公務員的改革遇到的阻力并不比私人部門的阻力小,去年法國公務員法定退休年齡從37.5年延至40年的改革流產就是一個例證。英國這次大罷工也是政府公務人員制度改革待遇受損導致的。 而典型的補救型模式中,公共部門與私人部門之間的基本保險制度是沒有任何差異性的,他們享有同一個制度。由于英國歷史遺產的結果,地方公共部門享有“85條例”的特權。這說明,與美國相比,英國的補救型社保模式還不是非常典型的。美國在這方面可以被稱為是一個典型的補救型模式,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公務員的基本社保待遇是一樣的,這是第一支柱,全民適用;于是,在社保改革進程中,任何群體之間不存在相互攀比的問題,是“全國聯動”的,要革命的話就革全體國民的命,因為全國的制度改革是一個步驟,一個待遇調整標準,不同群體之間在社保待遇上沒有根本性的差異性和矛盾。 第一支柱是保證社會整體結構基本穩定的一個底線。此外,美國社保制度的另一個重要特點是,不同的行業可以根據自己的經濟實力參加自愿性的第二支柱即補充保險(在我國被稱為企業年金),在我們中國知名度最高的401(k)就是其中的一個。據統計,美國大約有一半的經濟活動人口參加了企業自愿性保險,即覆蓋率大約為50%。政府公務員也有自己的額外的第二支柱計劃,這個補充保險的待遇很高,條件很好,甚至要遠遠好于基本保險的待遇。覆蓋美國全體聯邦公共部門文職(包括國會的雇員)與軍職人員的是“TSP計劃”即“節約儲蓄計劃”,覆蓋所有鐵路雇員的是“鐵路養老基金”(RRF);這個第二支柱的收益率很好,以TSP養老基金為例,截至到2003年底,其累計余額已高達1045億美元,參加人數已超過310萬人;投資回報率在1993-2002年之間年均不低于8%,替代率大約為150%,這意味著,如果一個聯邦雇員的年薪是2.8萬美元對話,退休之后僅TSP這項補充保險的收入就可達3.08萬美元,超過了原來在職時的工資收入;如果再加上基本養老保險,就將超過4.2萬元。 美國地方政府公務員的第二支柱即企業年金的覆蓋率幾乎是100%的,并且收益率也非常好,覆蓋的范圍也非常廣泛,包括州政府隸屬的教師和消防隊等所有工勤人員。在這樣一個“錦上添花”(指額外的自愿性補充退休收入)制度下,不但革命永遠也革不到他們自己的頭上,而且,公務人員忠誠于國家,兢兢業業,勤勤懇懇,運轉效率較高,成為國家機器的一個非常穩定的可靠保證,同時,也成為政府公務員廉潔奉公,較少腐敗,提高政府社會公信力的一個可靠的經濟基礎和制度保證。由于失業率較低,其他群體對公務員幾乎沒有任何攀比,社會穩定。因此,美國公務員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什么全國性的由于社保改革而導致的罷工記錄,他們對自己的工作崗位很滿意,很滿足,很珍惜,是國家機器的一顆穩定的螺絲釘。 但在歐洲碎片式的制度框架里,獨立而優厚的公務員社保計劃自然成為眾矢之的,成為改革的一個難點。當國家把碎片式的社保制度予以整合并普及和推進到政府部門的時候,這場革命就革到了自己的頭上,這就是英國這次大罷工的直接導火索。在法國,公共部門的外延很大,包括公共企業,而幾乎所有壟斷型行業都是公共的與國有的,他們的社保待遇高于私人部門的待遇,公共部門改革一直是個令人頭疼的燙手山芋,一改就遭到他們的反對,不改又背不起這個包袱。但是,哪怕是一個非常微小的改革措施都會遭到他們的極大反彈。我于1992-1995年在法國時就親歷過這樣游行示威,是全巴黎的護士行業的總罷工,有人手里拿著格瓦拉的畫像,拿著卡斯特羅的語錄本,預示著強烈的革命起義的含義。去年法國的大罷工的直接導火索就是政府試圖把公共部門的法定退休年齡延長到與私人部門拉平即從37.5年延至40年,結果導致了全國性的公共部門的大罷工。 外交部是典型的公務員,作為內閣機構,2003年12月1日法國駐外全體外交官及外交部全體職員舉行了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全球性大罷工,全世界的9000多名外交官,6000多名海外教師和眾多的當地雇員參加了這次全球大罷工,從莫斯科到華盛頓,從東京到倫敦,154個大使館和98個領事館及近500個文化機構紛紛關閉,外交工作受到嚴重影響,以抗議法國政府裁減外交人員及降低福利和津貼。此外,典型的公務員法國警察和憲兵2001年11月底走上街頭進行罷工,抗議法國開始實行“無罪推定”的新法案。 八、補救型模式中注重弱勢群體的救助,社會穩定 在任何社會都有相對的弱勢群體的存在,他們是社會的弱者,同時又是潛在的社會不穩定因素中的“強者”。社會保障制度如何保護這部分弱勢群體以維持社會的有序與穩定,是檢驗這個制度可及性與有效性的一個重要標志。 導致弱勢群體從潛在不穩定因素演變成現實不穩定因素的一個最大外因是突發事件的發生和身體健康狀況的惡化,社保制度將這部分人作為目標群體作為特殊保護對象,就可使之成為化解矛盾的一個穩定器。一般來講,所謂弱勢群體主要是指窮人和老年人。 在救助型模式中,美國為這兩部分弱勢群體制定了兩個專門的制度。一個是專門針對窮人的制度,即“醫療救助保險”(Medicaid),由聯邦政府和州政府聯合舉辦,由州政府實施,兩級政府的責任非常清晰,效率較高,適用的目標群體包括貧窮老年人、智力缺陷者、盲人和殘疾人、單親撫養的兒童及其父或母,例如,家庭收入3.4萬美元以下的四口之家的18歲以下的孩子可以享受醫療救助。目前享受這個計劃人口大約是4000萬。 第二個是“老年醫療保險”(medicare),救助對象主要是65歲以上和繳費10年以上的老年人和殘疾人,具體包括“住院醫療保險”和“補充醫療保險”,覆蓋范圍大約是4000萬人左右。 美國的工作人口沒有全民統一的醫療保險計劃,這個功能主要是由商業保險來解決的,而只有窮人和老年人才能通過上述兩個保險計劃享受國家的這個醫療待遇,這對保護弱勢群體和化解社會矛盾,對維持老年人體面的生活水平,對老年收入來源的多元化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使潛在的不穩定因素轉化為現實的穩定因素,所以,美國老年人與窮人這兩個弱勢群體較少成為街頭游行示威的積極分子,作為一個群體,他們參與示威游行的記錄很少,這是歐美之間的一個重要區別。在他們眼里,他們覺得其職業生涯的終生奔波在年老體弱時享受到了國家的特殊待遇,國家是負責任的,政府是講信用的,并且,對于下一代人,他們感到自己很滿足,因為工作的一代與他們以往的情況一樣,沒有醫療保險,他們正在奮斗著。老年人對制度的贊譽和支持對工作人口起到了很大的示范作用。 除了上述兩個特殊的醫療計劃以外,美國還有幾個針對弱勢群體的救助計劃。例如,一個1996年實施的《困難家庭臨時援助》(即TANF;1996年以前是《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即AFDC),主要是針對單親母親和未成年子女的;再例如,還有一個《附加社會保障收入》(SSI),主要針對那些患有器官疾病的殘疾人和貧困老年人的項目,并且包括那些正在申請美國公民權和能夠證明其屬于“美利堅民族一份子”的人。 此外,任何一個社會都存在一些“問題人口”,包括吸毒者、“不稱職的父母”和“懶惰的母親”等,其中包括那些“問題青年”。美國的社保制度為使這部分“問題人口”能夠獲取援助的資格,設立一些強制性的措施和自愿性的措施,努力將之改變自己的行為準則以滿足上述救助政策的要求。 事實上,補救型社保制度實施的主要是一種“目標定位”的救助方式,在全體國民享有一個“基本底線”的保障待遇以外,將有限資源通過幾個特殊制度集中用于幾個弱勢群體的身上,從而編織了一個有效的社會安全網,從而可以贏得社會弱勢群體的有力支持,為化解不穩定因素和促進社會穩定起到了相當的積極作用。 對弱勢群體的特殊關照,這是市場所不能發揮作用的地方,是市場失靈的地方,也是政府進行“目標定位”的對象群體,政府應當承擔起責任來。所以,補救型社保制度的“目標定位”被認為是國家社保制度“賴以建立的基礎”;美國從1935年立法《社會保障法案》以來就開始實施了《未成年子女家庭援助》等相關救助型的一些附加制度,在70多年的歷史發展中,這種補救型的社保制度為保證美國政治制度穩定和經濟制度繁榮發揮了較大的作用。戰后以來,美國的社會穩定在相當程度上是在社保制度基礎之上建立起來的。 九、補救型模式中注重發揮市場的作用 補救型制度除了注重國家承擔對弱勢群體承擔起責任來以外,還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注重同時發揮市場的作用,尤其在工作人口的收入待遇方面,市場發揮的作用非常之大。這主要是指,在除了第一支柱的基本養老保險由國家財政擔保之外,第二支柱即自愿性的企業年金制度主要靠市場的作用,而且回報率比較高,對老年收入的充足性和穩健性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補救型模式中,工作人口的基本福利保障是由國家“打一個底”,只能保證其基本生活,但如果要想退休后獲得較高的穩定收入來源,就需在工作職業生涯中視情況參加補充保險;國家給予一定的稅收優惠政策予以支持,各種各樣的企業年金計劃在美國非常之多,有的企業甚至為職工舉辦多個補充保險,例如,在建立一個傳統的DB型計劃的同時,還另外引入一個DC型計劃。由于是完全市場化的運作,回報率比較高,資本市場也同時得到迅速發展,它們相互促進,成為世界上企業年金和資本市場都是最發達的國家。據2005年底的統計,全世界共同基金資產總規模為17.28萬億美元,美國就占55%即近10萬億美元。 來自市場的福利待遇和退休收入對美國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對公共部門來說,前述聯邦政府幾百萬公務人員全部被覆蓋進來,國家沒給一美元的轉移支付,國家給予的只是較大的政策扶持,例如美國法律(《美國法典》第8403款)明確規定,聯邦《節約儲蓄計劃》(TSP)的津貼給付是“在《社會保障法案》之外額外的給付”,不影響參加美國的基本養老保障(OASDI),還明確規定建立一個“聯邦退休節約理事會”予以營運,“聯邦退休節約理事會”專門為其設計了5個投資基金,完全投資于資本市場,這是該計劃可以獲得較好回報率的可靠保證和基本條件。 在地方政府,幾乎每個州都為其公務人員建立了第二支柱,其中有的已具備相當的規模,例如,建立于1932年的美國“加州公共雇員養老基金”(CalPERS)是目前美國最大的地方政府公共雇員養老基金和世界第三大養老基金,到2005年,其資產規模為1804億美元,獲2004年國際著名評級機構Fitch的AAA評級;它覆蓋了加州、市、縣政府雇員和學校的非教師雇員142萬人,其中退休者40.3萬人,在職職工為101.4萬人。退休人員每月平均領取的這筆補充退休金為1670美元,收益率也比較好,1983年以來21年的年均收益率高達11.59%。 在私人部門,平均每兩個工人就有一個參加了補充保險,并成為工人退休收入的一個重要補充,截止到2004年,美國5400萬個家庭中9200萬人持有共同基金,60歲員工的平均退休賬戶余額為17萬美元;美國家庭金融資產的構成中,有44.3%是證券/共同基金,而歐盟只有25.5%;美國存款僅為15.4%,而歐盟卻高達30.5%;歐盟家庭金融資產相當于GDP的141%,而美國的則是GDP的223%;美國退休收入人均每年3.77萬歐元,而歐盟國家只有1.81萬歐元; 如果把歐洲與美國之間的差異性進行比較的話,就會發現這樣一個非常有趣的現象,即在第一支柱與第二支柱之間或說在國家提供與私人提供之間,存在著這樣一個相關性:歐盟退休待遇水平稍低,其居民的存款額就稍高一些;但在美國,人們更傾向于持有風險較高的股票和投資基金,收益率較高,而歐盟則偏好風險較小的銀行存款投資,收益率就低一些。導致這樣一個差別的原因可能很多,但是,歐美之間投資收益率存在一定的差別,這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原因。 因此,在補救型這個制度中,窮人靠國家的地方多了一些,國家他們承擔了較多的責任,因為它們是弱勢群體,在市場上獲得的收入與福利的能力有限;能人或工作人口獲得的主要收入之一是來自于資本市場,所以,他們支持的是這個資本市場,間接支持的是這個經濟制度和政治制度;對公共部門的公務員來說,他們的基本工薪收入來自于政府,但他們的退休收入相當一部分來自于資本市場,所以,他們既維護國家的基本制度,又離不開來自市場的退休收入。上述這三個群體對國家基本都采取支持的態度,對改革基本都持有同情的態度,因此,罷工和街頭政治在補救型制度中就比普救型中要少。 獨家聲明: 新浪編者注:本文為作者鄭秉文教授授權中國養老金網和新浪網獨家刊登之作品,所有媒體及網站不得轉載,除非獲得作者本人或中國養老金網的書面授權并注明出處為新浪網。欲轉載者請致電:(86-10)82628888轉5173聯系。本文觀點純屬作者個人意見,與本網站立場無關。非常感謝廣大網友對新浪財經頻道的支持,歡迎賜稿與合作。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