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模式孵出陽光私募基金 憑真業績爭奪話語權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28日 15:28 《理財周刊》 | |||||||||
“胡蘿卜”刺激業績 “大棒”控制風險 文 本刊記者/馮慶匯 投資項目:上國投“藍寶石”信托項目
投資手法:投資證券市場或實業項目 收益率:藍寶石第一代產品,預期年收益率約為4.5%。目前推出的第二代產品預期年收益率下降為2.25%。 風險控制: 1、私募基金管理人作為信托計劃的投資者之一,出資并首先承擔信托計劃虧損的風險,從而約束其道德風險; 2、設定“止損線”,一旦觸及止損線,信托公司將行使止損權,將信托財產變現以控制風險。 3、信托公司事先預設股票池以及投資比例上限,超出信托合同投資范圍的股票無法下單,如果超出投資最高限額,風險控制程序不予支持。 2005年末,上海國際信托投資有限公司部分“藍寶石”信托項目順利到期。將私募基金管理嫁接到信托平臺以期合規發展的試驗獲得空前成功。在信托平臺的嚴格監控之下,私募基金運作靈活的優勢得到激發,而其風險,則通過一系列的制度設計被最大程度的規避。用其所長,避其所短,為投資者開創了一條嶄新的投資渠道。 私募基金管理人“身先士卒” 從2003年推出第一只“藍寶石”產品伊始,上國投先后發行了近30只類似的證券投資信托產品,其中10多個產品已經正常的結束了存續期。將私募基金管理“信托化”的嘗試,令投資者初嘗甜頭。對大多數投資者來說,穩定的預期收益加之低風險,可能是“藍寶石”系列最為動人之處。 如果說信托是一個舞臺,那么私募基金管理人就是舞臺上的演員,只是其所有的“表演”,都必須在信托的“監督”之下。在這些信托方案的設計中,上國投特別引入了“一般受益人”和“優先受益人”概念,前者主要指的是“以證券投資管理為主營業務的投資公司等私募基金管理人”,而后者則是普通信托投資者。 這一生澀的概念如果配以通俗的解釋,其實并不難理解。以“藍寶石”系列中的指數連接產品為例,信托項目要求私募基金管理人出資,作為信托計劃的投資者之一,并以其出資首先承擔信托計劃虧損的風險,從而約束其道德風險。這類產品中,通常一般受益人與優先受益人的出資比例為2:3,換言之,如果該信托項目募集資金3000萬元,那么私募基金管理人則必須出資2000萬元自有資金。總共5000萬元被納入上國投的管理范疇,而資金則由外部托管行負責監管。實際上,形成了由托管行和信托公司對私募基金管理人雙重監管的格局。 私募基金充當“一般受益人”的角色相當微妙,如果換種幽默的說法,那么私募基金管理人其實就是“優先虧損人”,一旦在投資運營過程中,發生本金虧損的事實,由私募基金管理人出資的2000萬元就必須先拿來抵補損失。而且真金白銀放在托管行里,私募基金無論如何是賴不掉的。 這種信托受益權的分層設計,可以將優先受益信托投資者的本金損失風險降到極低程度,同時投資者還能獲得相對穩定的預期收益率。“藍寶石”系列產品第一代中,大部分到期產品的實際收益率,在4%左右。 止損線有獨到妙處 另一個獨到的設計之處,就是“止損線”。還是拿指數連接信托計劃為例,這類信托所設定的止損線為單位凈值0.85元,一旦單位凈值觸及0.85元,信托公司(受托人)將行使止損權,將信托財產變現以控制風險。 換句話說,如果按照一般受益人和優先受益人2:3的出資比例來計算,只要單位凈值在0.6元以上,優先受益人,也就是信托投資者就能保本。而止損線0.85元,遠遠高于優先受益人的本金價值線。這種設計,令投資者本金虧損的概率大大降低。 當然,風險并非完全不存在。該產品設計者坦言,0.85元到0.6元區間為“緩沖墊”,如果自單位凈值0.85元開始平倉,直到單位凈值下跌至0.6元時,仍未能平倉完畢,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將面臨虧損的風險。 不過事實上,從0.85到0.6有25%的緩沖區,只有市場連續三天跌幅達到10%,才可能出現這種情況。而且,即使“魔鬼”真的降臨,如果能對投資標的的流動性和單個證券品種的投資比例加以嚴格控制(目前規定計劃主要以HS300成份股為投資標的且單個證券投資比例不能超過10%),分散化的投資策略,令信托計劃不能及時平倉的可能性還是非常低的。 另一方面,如果凈值能在0.85元的位置及時平倉,那么虧損的部分由私募基金管理人承擔。而對優先受益投資者而言,私募基金繳納的初始信托資金中的一部分,將支付給投資者。一般情況下,投資者獲得4%的預期收益率是可以達到的。 “保姆”制度 嚴控風險 “一個好的制度之下,壞人也能變成好人。”設立止損線也好,流動性和投資比例設定也罷,如果沒有一個強而有力的監管程序作為后盾,私募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始終令人憂慮。在這方面,上國投的做法值得借鑒。 據產品設計人員介紹,對于特定的信托項目,信托公司的交易系統和風險控制系統內將事先預設股票池以及投資比例上限,超出信托合同投資范圍的股票無法下單,如果超出投資最高限額,程序也不會支持。 私募基金管理人買賣股票的指令,必須先傳到上國投的交易室,首先由信托執行經理進行審核,并且滿足系統設定的要求,指令才能從上國投的交易室傳達到證券經紀商處。同時,資金的劃轉在托管行的控制之下,私募基金管理人不可能觸及。 換言之,盡管私募基金管理人承擔了具體投資的日常管理職責,但是運作最終的審核權、控制權卻牢牢掌握在信托公司的手中,而這種權利,配合以系統化、數量化、程序化的手段,將私募基金管理人道德風險的概率降到極低程度。當然,以信托公司為“心臟”的這種制度,對信托公司本身的素養要求很高,最終程序的執行情況還取決于信托公司對自身風險控制的嚴格程度。 另外,據產品經理楊景宜介紹,在前期對私募基金管理人資質審核的過程中,上國投也有非常嚴格的程序。私募基金管理人必須沒有歷史污點,其所有投資于類似信托計劃的資金,投資額必須小于公司的凈資產,并且必須有合格的投資團隊等等。要求繁多,程序復雜。種種風險控制的措施,都是為了最大程度保證優先受益投資者的利益。 交易清算流程(一般情況)
勝者才能生存 在信托的平臺之下,私募基金管理人只能用“血本”爭取“話語權”,用真實的業績為生存打拼。這樣的業績壓力,也許是私募基金管理人獲取超額回報的動力之所在。 按照信托方案的設計,私募基金管理人只有獲得絕對的正收益,才能得到報酬,同時收益率越高,得到的利潤分成越多。這可能是激勵私募基金管理人勇往直前最有力的方式。 在存續期滿的十幾個藍寶石產品中,上海錫泉實業有限公司的表現異常突出。據介紹,在扣除投資者收益以及其他費用之后,錫泉依靠一個信托項目就獲得了1000多萬元的純收益,相對于其2000萬元的初始信托資金,回報率50%以上。 據上國投人士介紹,在藍寶石第一代產品中,投資者的預期年收益率大約為4.5%左右,存續期兩年。私募基金運作收益超過4.5%的部分,其中的絕大部分歸私募基金所有。產品設計者認為,優先受益投資者承擔低風險,私募基金管理人承擔高風險,這樣的收益分成安排是合理的。 而目前推出的第二代產品中,優先受益權預期年收益率下降為2.25%,但是一般受益人和優先受益人之間的利益分成方法有所改進,一旦整個信托計劃獲得更高的收益,那么優先受益人將可以獲得上不封頂的收益分成。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