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徘徊在有為無為之間 有業績才算得上有作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0月28日 08:59 中國證券報 | |||||||||
王軍 “作為”還是“不作為”,基金三季度的動向讓市場猜測不已,所以才有“話語權喪失”一說引發業內爭論。如今三季報塵埃落定,人們終于能夠更多地一窺基金近期運作的究竟。
從季報披露的信息看,部分基金增持中小盤股,減持老藍籌股,動作頻頻。但有動作是否就等于有作為呢? 基金為何轉向中小盤股,市場中的一個說法是股改之后基金傳統的核心資產終究要走向全流通,相對于原先的非流通股股東,基金的持股數一下子從二級市場的大頭變成了小頭。其結果是,基金對于這些個股的二級市場控制力將會明顯下降,同時由于分類表決將不復存在,基金與大股東的討價還價能力也將大幅縮水。正是在這樣一個背景下,部分基金舍大就小,轉而增持中小盤股,畢竟這些中小盤股全流通之后盤子會膨脹很多,“流動性陷阱”也不再會是個問題。 由此看來,基金舍大就小很可能是其中部分敏感者自知其影響力在大變局下將不可避免地有所削弱,而作出的無奈選擇。這恰恰是基金在大藍籌上“話語權”出現危機的表征。 從積極求變的角度看,基金是有所作為,而非無所作為。但這樣一種“作為”,似乎卻與市場原先的期待有些差異。市場原先期待的,更多地是希望基金借助大藍籌在握的有利地位,主導市場行情的走勢,在股權分置改革的大背景下,發揮穩定市場的作用。這可能才是市場想象中的有作為。而如今,股指在基金的拋盤中應聲而落,這樣的“作為”讓人辨不清它的滋味。 同是局中人,自然不可能要求同為利益主體的基金以犧牲自我來拯救市場。基金三季度的調倉確實是動作不小,但能否就此有一番作為仍有待市場驗證。畢竟,把幾個小盤股打上天,算不上什么“依舊掌控股市話語權”,這個,呂梁早就干過了。而就在部分基金拋棄高速、港口類個股的同時,據說卻有QFII在趁機接貨。 那么,我們期待的是基金怎樣的作為呢? 有共識才能有作為。 為什么人們會感覺到基金話語權喪失,是因為近一階段基金的表現與前兩年有明顯的落差。2003年,基金打造了“五朵金花”,造就了局部牛市,這是因為基金群體在價值投資理念上取得了高度共識,所有的力量往一起使,才形成了強大的市場主導權。雖說,基金投資風格的趨同久為人們詬病,投資策略的差異化也是基金業走向成熟的必然,但一個市場要形成方向,其主流的力量必須首先形成共識。但從三季報來看,這種共識顯然并不明朗,迷惘仍然占據了上風,部分基金對于后市判斷支支吾吾,甚至有基金未置一辭。自己想說什么話都不知道,還談什么“話語權”呢? 有業績才算得上有作為。 有為無為,說來說去,最終還要看收益,看業績,看基金能否真正給投資者帶來回報,而不是在二級市場上進進出出。今日基金的號召力或者話語權來自2003年基金業的成績,但如今基金的成績又怎能匹配當日的盛名呢?像巴菲特,創造長期超越市場的收益,讓投資人賺到真金白銀,如果能做到那樣,再有誰扯什么基金“喪失話語權”也不會有多少聽眾。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