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閉基金狂飆基金公司不知情 誰是背后助長力量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4日 10:39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汪濤 上海報道 “基金興華(資訊 行情 論壇)將有一波行情,只要你有資金,只管去買。”近日,某大型證券公司投資人士向記者透露。 自本輪行情啟動的7月12日算起,基金興華從0.54元開始發力,一個月內,在8月11日
保險機構曲線增資股市 國泰基金人士表示,目前市場上封閉式基金的投資價值已經顯現,同時由于折價率較高,目前市場的行情也是預料之中。 輿論普遍認為,社保基金在本輪封閉式行情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據悉,最近全國社保理事會向四家基金管理公司下達了新的投資組合,其中規定可投資封閉式基金的比例最多不超過組合資產總額的20%,這樣此批社保資金投入封閉式基金的上限是8億元左右。 早在2005年4月中旬,全國社保基金理事會就向各管理人下發了《關于確定封閉式基金選擇標準的通知》。 事實上,社保基金一直在封閉式基金中尋找機會,并在社保管理人中,做了大量的前期準備工作。 據悉,社保基金理事會對部分公司提交的“封閉式基金投資組合操作說明”進行研究并修訂后,形成了《社保基金封閉式基金選擇標準》(簡稱“選擇標準”),并且下發到管理人。 8億元的社保資金在封閉式基金行情啟動中起到了杠桿作用。 對于社保基金理事會這樣的特殊機構而言,確定封閉式基金的投資標準,判斷封閉式基金的投資價值是件復雜的事情。 根據記者掌握的一份《選擇標準》,社保理事會要求,管理人對封閉式基金的評價標準,應該通過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方式評價其投資價值。 盡管當時,證券市場的不確定性依然較大,如今看來,社保基金理事會一直在為投資封閉式基金未雨綢繆。 保險公司也不例外,業內人士透露,保險公司4月份開始不斷借道封閉式基金增資股市。 “不過保險資金增量并不大,由于保險前期投入了大量的封閉式,且一直處于浮虧狀態,因此,大規模建倉封閉式的可能性并不大。”保險公司人士表示,“這波行情由保險公司發動的可能性不大。” 雖然券商看好封閉式基金行情,但是他們介入并不多,某券商人士表示,社保基金和QFII是促成了本波行情的真正動力。 基金公司不知情? 海通證券人士透露,海通平時的經紀業務只占全國交易量的2%。但由于海通在此輪行情發動前多次推薦封閉式基金,因此在這波行情中,海通證券粗略統計?其交易量在多只封閉式基金的交易量中占到10%以上?個別基金甚至占到20%以上。 促使目前市場好轉的動因有幾方面,海通證券的程志斌認為:一、市場經過長期下跌,系統風險已經降低;二、市場出現結構調整,藍籌股的重要性突出,而持有藍籌的是封閉式基金;三、股權分置之后,市場估值體系出現變化,封閉式基金優勢明顯。 對于旗下封閉式基金的大漲,更多基金公司表示并不知情。 投資者意識到在目前的市場下,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很高,體現出了一定的投資價值,是這波行情的主導因素,國泰基金高層人士表示,從資金參與角度來看,基金公司也不知道誰真正發起了這波行情。 對基金公司人士來說,本輪封閉式基金行情的資金動力,并非市場傳言中的基金公司自有資金。 國泰基金人士表示,確實有保險公司要求基金公司運用固有資金購買封閉式基金、并投資期限長的大盤封閉式基金。 不過,基金公司的自有資金非常有限,而且都投資了大量的固定資產,并沒有更多的剩余資金。目前來看,真正以自有資金投資封閉式基金的公司,非常有限。 資深市場分析人士認為,封閉式基金目前的高折價意味著,一旦封轉開便是巨大的套利機會。而保險公司、社保基金都是封轉開的主導力量,在高折價率的封閉式基金中尋找投資機會,無疑是投資投機兩相宜的策略。 目前封閉式基金已開始受到一些機構如社保、QFII的關注,在未來三五個月內,隨著股權分置逐步明朗及QFII額度的擴大,封閉式基金將開始其價值回歸之路。 據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與到期期限密切相關,到期期限越短的基金,折價率越低。 統計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在54只封閉式基金中,共有普豐、豐和、興和、同盛、久嘉、裕隆等幾十只基金的折價率在40%之上,此外,漢興、景福、普豐、景宏等10多只基金跌破了0.5元。 這樣的投資機會,機構不會熟視無睹。 封閉式基金目前平均近40%的折價率極不正常。程志斌認為,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如基金公司自身治理的憂慮、持有人結構、市場流動性等多方面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擔憂我國股市長期走弱,導致基金凈值未來下降,從而提前“折價”。 在國外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一般在5%左右,考慮到我國市場的特殊性,折價率最多也就在10%左右,根據目前40%的折價率,其還有很高的上升幅度。 程志斌表示,在我國證券市場特殊階段出現的封閉式基金高折價率現象將隨著市場的發展而消失。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