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為虛名陷入被動環境 基金發行何必強求規模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09日 09:30 證券時報 | |||||||||
□孫森林 周末參加朋友婚禮的時候,遇到一位做基金經理的老友。閑聊之間,這位老友向我訴苦,說壓力太大了。細問之下才知道,原來他們公司正在發行一只新基金,銷售的任務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我不解,于是問他,“銷售兩個億,基金就可以成立了,難道銷售兩個億很困難嗎?”這位老友苦笑道,“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今年基金首發規模最小的是4個億
這位老兄的處境,可能與其他基金經理差不多。現在基金發行是越來越難了。在一年多之前,基金發行還是順風順水,首發幾十億不成問題,甚至有幾家首發規模超過了100億份。現在,LOF出現了,上證基金通也開通了,基金發行渠道更廣了,但基金發行卻越來越困難了。 基金規模越大,基金公司提取的管理費越多,所以基金公司的老總追求規模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盲目追求規模的做法卻不值得提倡。一些基金公司為了首發銷售能上去,無所不用其極。請客吃飯、降低費用、給銷售機構回扣自不必說了,這已經是通行的做法。還有一些基金公司采取了“非常規”的手段,令人感到驚詫,例如通過關聯單位向銀行貸款,然后認購自己的基金,這不是自欺欺人嗎?還有的基金公司不斷延長發行期,不達理想規模決不罷休,被同行譏笑為“臉皮真厚”。 問題是,就算用這樣的手法,基金發行規模也很難上得去。歷史已經告訴我們,基金發行規模與股市行情息息相關。現在股市仍然處于低迷之中,未來預期不明朗,再加上在過去基金表現平平,所以基金公司的吆喝吸引不了多少投資者。銀行系基金的崛起,也使基金銷售雪上加霜。銀行系基金是由各大銀行互為代銷的,所以各大銀行之間可能達成君子協定,你現在大力推銷我的基金,我將來也大力推銷你的基金。這樣,銀行在銷售非銀行系基金時,自然會保留三分力。目前,工銀瑞信基金的發行情況,已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曾幾何時,基金首發規模的大小幾乎成了衡量發行是否成功的唯一評判標準。為了規模,基金公司幾乎動用了一切可以動用的力量,使用了一切正規的或超正規的手段,讓出了一切可以甚至不可以讓出的利益。這就導致了很多認購資金看中的并不是基金產品,而是基金產品的“弦外之音”。 其實,首發規模、基金排名都是一個虛名。為了一個虛名而大費周章,根本沒有那個必要。否則,在短暫的虛榮感得到滿足以后,基金公司會遭遇更大的麻煩。一些新基金剛進入開放期,規模就迅速縮水,原因就是一些“關系資金”抽離。實際上,這對于剛剛建倉的新基金非常不利,很可能使基金在一開始就陷入被動環境。 一些基金公司前緊后松,在基金發行時大干快上,累得人仰馬翻;一旦發行完成,便像放大假一樣,持續銷售有氣無力,與發行時的態度形成鮮明對比。竊以為,與其花費那么大力氣追求規模,還不如把精力放在提高效益上。把產品做出特色來,把業績提上去,自然可以吸引資金加盟。基金公司不妨從小處做起,積跬步以致千里。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