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基金暫停收取管理費 > 正文
 

基金步入零管理費時代 期待理性費率模式(圖)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5月30日 14:12 經濟參考報

  5月27日的數據表明,博時價值增長基金的最新單位凈值為0.9580元,海富通收益增長基金的單位凈值為0.8950元,國泰金龍債券基金凈值0.9930元。這意味著博時基金管理公司,海富通基金管理公司還要繼續為投資者“免費勞動”。而國泰金龍債券基金早在2004年債券市場低迷期間,就已經沒有管理費進賬了。更令人沮喪的是,在整個市場行情,尤其是股票市場行情不看好的情況下,無法獲取管理費對上述基金公司而言還可能要持續一些時日。

  管理層呵護下的固定費率

  失去了最主要收入來源,不知道這些基金公司該如何來應對這漫漫熊市。但,其他100多家沒有相關“零管理費”條款的基金公司,豐厚的管理費仍然是其毫無風險的囊中物。

  據證監會的資料顯示,2004年基金銷售總額達到1700多億元,超過了此前5年的總和。截止2005年5月中旬,已經發行或即將發行的基金將達到24家,份額規模同去年同期保持相當。一邊是巨大的發行規模和熱火朝天的銷售形勢,另一方面是基金收益率的一片慘淡。無論怎樣,在基金公司的管理費和基金業績不相關的情況下,基金公司對于業績的追求遠遠比不上基金規模的擴大。

  基金持有人之所以投資基金,正是在于對基金公司的專業知識和特有信息的信賴。基金收取管理費,也正來源于其專業知識和特有信息來過濾風險和發現價值從而為投資者實現保值增值。如果,基金公司無法為投資者實現價值,其作為收取管理費的“對價物”也就無從談起了。因此,與基金收益率相關聯的浮動制管理費應該是對二者的權益的合理匹配。國內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費,目前實施的是固定制的“潛規則”。國內目前的基金業管理費率中,股票基金1.5%、債券基金0.6%、貨幣基金0.33%。

  浮動費率模式下,盈利能力、管理成本與基金收費掛鉤,這將有助于消除績差基金公司患上的“管理費依賴癥”,使它們有動力去努力改善基金的不良業績。而且,基金規模與收取的管理費呈負相關。

  “在一定規模后,隨著基金規模的擴大,分攤到每份基金的管理成本與研發費用將呈遞減的規模效應。一個40億規模的基金所需要的管理與研究成本,和一個200億規模的基金并無大多大的差別,但在固定費率下,而后者的管理費是前者的5倍(相差5倍)。所以,浮動制費率不但能激勵基金公司提高其盈利能力,而且也能激勵其進行成本控制管理,而且,還能把省下的2.4億轉化為基金持有人的收益。”某證券的研究人員對本報記者說。

  然而,為何我國基金業絕大部分基金仍在“頑強”堅守固定費率?在管理層的力挺是不容置疑的:在極力推進證券市場上的機構投資者戰略意圖上,要使基金保持一個快速的發行規模。一旦放開費率閘門,會出現慘烈無序的“降價”惡性競爭,使得好不容易培養起來的主力機構投資者占主導的局面將日漸式微。曾經的券商傭金大戰,不但使得券商盡力疲憊,也引發了證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違規操作,這也是管理層心有余悸的痛處。

  多方壓力下高額固定費率

  為了獲得市場份額,部分基金管理人在新基金發行時承諾:在基金份額凈值跌破價值增長線水平期間,暫停計提基金管理費。

  “現行的管理費模式,對于基金公司提高業績的激勵幾乎是毫無作用的,作為基金持有人,我們非常樂意看到一些基金公司這種自主積極的態度”某保險公司的投資人員對本報記者說。

  隨著基金公司的增加,以及產品的豐富,基金公司之間的競爭已經非常激烈了。但在產品同質,投資比例和渠道方面并無多大突破的情況下,也就陷入了雷同的局面。在市場資金既定的情況下,券商的集合理財產品的陸續推出對基金的發行是一個競爭。券商理財產品在承諾一定收益率的情況下,所收取的管理費最高的“長江超越理財1號”也不過1.5%,其他的一般在0.5%-0.8%之間。而且,在一些集合理財產品中,還列有“沒有收益就不收取管理費的”類似的承諾。“東方紅1號”甚至無條件承諾免收管理費。不難想象,在管理費上,券商的理財產品必然會對基金的發售形成一定的壓力。

  在銀行的人民幣理財產品大力推廣的進程中,理財產品以其穩健的收益率和低風險正在分散著市場的資金。

  隨著銀行號基金的建立,其憑借銀行原有的人力和物力,在降低管理成本和研究能力方面,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基金持有人很可能會贖回現有基金進而轉向銀行基金,這也是現有基金公司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如果現在我能保本的話,我一定會把基金給贖回來買人民幣理財產品,人民幣理財產品很穩妥,一般至少能保證3%的收益率。”招商銀行(資訊 行情 論壇)的一位職員對記者表示。

  無論怎樣,基金持有人對于基金管理者的期望決不僅是管理費方面的讓步;最為重要的是,基金公司能夠進行更為科學的操作手段,提高基金的收益率。但在基金管理公司的收益不能為基金持有人所調控的情況下,也就是基金持有人在支付了報酬而又沒有收益的環境里,我們很難理解管理層所力求的主力機構投資者能獲得最終投資者的支持。

  毫無疑問,隨著各種投資品種的增加以及各風險層次的產品的推出,基金不再可能在市場上受到以往的熱捧,如果基金還不主動順勢作出各項調整和創新的話。同樣,基金管理人現在那種無論其業績如何都獲得豐厚管理費的“黃金時代”,也將成為他們日后酸澀的“美麗回憶”。

  

基金步入零管理費時代期待理性費率模式(圖)

  2005年3月,國內最大的合資基金公司誕生,嘉實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與德意志資產管理有限公司簽約儀式在京舉行。(經濟參考報供圖)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基金新聞 全部管理費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 】【多種方式看新聞】【下載點點通】【打印】【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熱 點 專 題
戛納電影節
《星戰前戰3》
2005中國珠峰科考
青海禽流感疫情
中超聯賽第10輪
二戰重大戰役回顧
大城市停車的煩惱
湖南衛視05超級女聲
性感天后林志玲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