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新基金業 > 正文
 

基金合資掀第三波風暴 外資壟斷中國基金業之危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2月05日 12:59 21世紀經濟報道

  本報記者 汪濤 上海報道

  瑞銀、摩根出擊

  1月26日,上海四季酒店,瑞士銀行的袁淑琴小姐興趣盎然:“與國開投(國家開發投資公司——《21世紀經濟報道》編者注)合資成立合資基金公司,這將是瑞士銀行在中國布局
的關鍵一環!

  按照已經遞交給證監會的合資申請報告,瑞士銀行將收購中融基金公司現有股東國開投(4%)、國投電力(資訊 行情 論壇)公司(45%)總計49%的股權。

  對于雄心勃勃的瑞士銀行來說,拿下一家基金公司,意義遠大。

  此前一天,對于在內地的基金合資項目,瑞士銀行亞太區投行部主管布力坦爵士?Lord Brittan?,同樣欣然談及:“我們對中國的諸多資本市場業務都有興趣,投行、不良資產、資產管理,只要找到一個切合點,全方位地介入,當然,目前在基金業務上,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這家因QFII業務表現特別活躍,而在國內聲名鵲起的國際投行,終于向內地基金出手。

  與此同時,JP摩根加緊了對上投摩根的介入。

  “公司已經向證監會遞交了增加外方股權的報告,”上投摩根人士透露,“公司外方股東JP摩根富林明的參股比例將力爭達到49%。”

  在最初合資談判時,股東雙方對此已經達成了一致,因此,在政策范圍一旦允許的情況下,公司董事會迅速對此作出了反應。

  一旦成功,上投摩根將和中融基金競逐誰成為第一家外方持股比例達到49%上限的內地合資基金公司。

  上投摩根富林明,由上國投和摩根富林明共同組建,注冊資本1.5億,也是國內注冊資本最大的基金公司之一。目前,上國投持股67%,摩根富林明持股33%。

  瑞士銀行和JP摩根恰恰反映的是外方在近年來介入中國基金業的兩種不同狀態。

  JP摩根早在2000年就開始涉足內地基金業,從首只開放式基金的推出到基金法的擬定和頒布實施,無處不見這家國際知名金融機構的身影。

  而瑞士銀行卻以閃電戰的方式進入。

  直接參股老基金公司,不用耗費冗長的籌建和開業準備期,直接持股比例達到49%,在外界的看來,利用強大的資金實力和資源優勢,不經意間,瑞士銀行搞定了一切。

  對于中融基金來說,瑞士銀行的進入,無疑是從頭開始。注冊資本1億人民幣的中融基金成立于2002年6月,當時的股東為河北證券、國信證券、長城證券等,2005年1月,在股權全部轉讓給國開投(45%)、國投電力(4%)和國投弘泰信托(51%)。

  事實上,誰成為第一家外方持股49%的公司并不重要,公司本身的發展才最為關鍵。在省去了前期磨合之后,瑞士銀行能否成功改造中融,是市場的期待,也是對外資閃電進入中國基金業模式的考驗。

  第三次合資沖擊波

  2004年合資基金的表現讓人刮目相看,正是2004年的優異表現,再次引發了近期來外資的投資熱情。

  除了規模較去年大幅攀升之外,合資基金的投資業績在2004年表現突出,湘財荷銀、華寶興業景順長城3家公司旗下的偏股型、平衡型和債券型基金凈值增長率均居同類基金前列。

  從某種程度上可以說,合資基金憑借外方支持,體現了在投資理念、風險控制、人才儲備上的優勢。證監會對合資基金的支持態度是非常明顯的,“現在,幾乎所有的本土基金公司都在談合資”,上海一位基金公司的高層人士表示。

  在資深市場人士看來,這應該是中國基金業的第三次合資風浪。

  從2001開始到2002年,以華安基金、南方基金等為代表的老十家基金公司掀起合資基金的第一波熱潮。各家公司無不蠢蠢欲動,如南方和匯豐,鵬華和景順長城,華安和上投等等,由于老基金公司的股權比較復雜,帶來了漫長的股權紛爭,無不以失敗告終。

  進入2003年,以招商基金、湘財荷銀為首的新設基金公司開始出現,緊接著海富通、國聯安、華寶興業等合資基金公司如雨后春筍。第二波的特征是新公司居多,由于新設公司,成本較低,而且談判較為簡潔,很快成為外資進入的首選模式。

  “正是由于第二波合資基金公司比較突出的表現,贏得了市場監管層的認可,政策的鼓勵和投資者的追逐,使得合資基金出現了第三波熱潮!鄙钲谝患一鸸救耸勘硎。

  眾多的外資機構非?春弥袊鹗袌鑫磥淼陌l展潛力,急于分一杯羹。

  而經歷了第一波合資失敗的基金也未停止,開始重新尋找境外金融機構合作,合資基金公司能夠有這樣持續突出的表現,國內基金公司的合資浪潮就成了必然。市場就有未經證實的消息稱:嘉實基金可能和德意志銀行聯手。

  外資機構參股基金公司大多選取的是合資新設的方式,也有一些外資公司通過股權收購介入國內的基金行業,比如加拿大蒙特利爾銀行參股富國基金,荷銀參股湘財荷銀等。

  相對來說,瑞士銀行在合資上選擇了一條最快,也是最有效的途徑,不過,隨著老基金公司股權轉讓價格的不斷走低,有更多的外資機構對收購老基金公司的股權產生了興趣,瑞士銀行合資中融基金的模式會越來越多。

  “國際上的中小金融機構越來越多,這里有兩種趨勢,一是尋找實力一般的外資,以保證在合資之后,仍然繼續保持中方的控制地位,延續公司的現有風格!被鸸救耸勘硎尽

  另一方面,真正的國際大型基金公司如巴克萊等,并沒有正式進入中國基金業。

  “這其中,有外資繼續觀望的因素,由于不了解中國市場,國內資本市場還沒有完全開放”,上述人士分析,專業的資產管理公司并沒有大規模深入國內基金業,“這些一流的海外機構一旦進入將會帶來更多實際的東西,而不是陷入為合資而合資的迷途”。

  外資或壟斷中國基金業?

  根據我國自2002年7月1日起施行的《外資參股基金管理公司設立規則》,外資持股比例累計不超過33%,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后三年內,該比例不超過49%。

  這意味著,擴大至不超過49%已是勢在必行。

  不管怎樣,市場份額增長最顯著的合資基金群體帶來基金格局的變化。

  2004年,海富通基金、國聯安基金管理規模增長都超過了400%。在管理總規模上合資基金群體也迅速向運作多年的老基金公司靠攏,海富通、招商等基金公司已進入市場總份額的前10名。

  2004年基金公司競爭格局發生了顯著變化,部分老基金公司包括南方、博時、嘉實、易方達得益于2003年耀眼的表現,該年度新發規模獲得了顯著增長。

  不過,從股權轉讓的價格方面,基金公司的轉讓價格卻出現了越來越低的趨勢。

  2003年南方基金股權轉讓,深圳機場(資訊 行情 論壇)接盤價格達到5.05元/股,中泰信托收購大成基金的股權甚至開價5.4元/股。2004年下半年國元證券收購長盛基金股權就只有4.5元/股了,而到首創集團轉讓銀華基金股權,開價只有2元/股。

  隨著證券市場行情慘淡,基金公司的股權價值也在不斷縮水,近兩年部分老基金公司股東將股權逢高套現,不可不說是一個明智之舉。

  正是這種貶值,提供了外資進入的最好時機。

  隨著合資基金公司的涌現、老基金公司股權的不斷洗盤、實力強大的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國內基金業在2005年或者未來幾年內形成中資基金公司、合資基金公司以及商業銀行設立基金公司三雄逐鹿的局面。

  一位基金公司表示,大陸基金業很可能重復臺灣基金業的故事——1983年,臺灣投資基金業在經歷了大規模的組建合資基金之后,基金市場最終為外資公司所壟斷。香港基金市場被國外資產管理公司把持的現象更加明顯,在資產管理領域,幾乎都是海外巨頭的天下。

  “本土基金公司也有自身的特色,畢竟在A股市場浸淫多年,對市場有獨特的看法,”最后,該人士憂心忡忡地表示,“基金業應該是多元化的,一味地追求合資,不見得是好事。”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基金新聞 全部合資基金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新酷鈴選
最新最HOT鈴聲推薦
雙響炮
經典四格漫畫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