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銀行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基金評論 > 證券市場回顧與展望 > 正文
 

2005年 基金業的回歸元年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25日 09:08 21世紀經濟報道

  李映宏

  事物發展過程中的過冷或者過熱,都是非正常的狀態,而基金行業在2004年則完整地經歷了年頭的“瘋狂”,和年尾的“冷漠”。業績,抑或發行,均是如此。同樣非正常的狀態還有,繼2003年價值投資的輝煌之后,成長型投資于弱市中展露風頭,“西風壓倒東風”,等等。既然是“非常態”,那么其存在就不會長久,必然向“常態”回歸,這是事物發展
的必然規律。有據于此,拉開序幕不久的2005年,將成為基金行業的回歸元年。

  王者歸來

  除了難以預期的“股權分置”問題的解決是否能在2005年破題外,對基金行業影響最大的將莫過于中石油、中海油、華電國際等真正能反映中國經濟成長成果的航母級企業的海外歸來,以及建行、交行等一批同樣大盤股的上市。盡管2005年市場一開局即以持續下跌來昭示對這些“王者”的態度,但那只是市場為即將發生的質變所必須支付的代價,或者是新的市場格局誕生前的“陣痛”。

  事實上,基金行業在2004年整體性遭遇的“寒流”,除了市場制度本身缺陷的根本因素外,市場容量的狹小,則是導致“寒流”的另一本質的原因,因為,A股市場市值的過小、大盤藍籌股市值的更小,使追求“流動性”和“價值投資”的基金“理性”地“扎堆”在為數不是太多的大盤藍籌股上,導致了所謂的“羊群效應”。君不見,當雪崩發生時,追求“流動”與“價值”的基金行業,整體性地陷入了流動與價值的陷阱里;那些當初被基金羊群般增持、如今被羊群般拋售的藍籌股后來其實已經到了跌無可跌,還在下跌,不正是我國股市缺乏一大批類似中國石油這樣的航母型、價值型股票的必然代價嗎?

  如今,王者即將歸來,逐漸改變的將是基金的生存環境。筆者曾算過一筆帳:僅中石油近年在海外市場的分紅,其持有者的收益率就可達5%以上。試想,如果基金有一批類似的股票為對象進行長期投資,那么還會出現流動性危機嗎?

  與王者同來的還有IPO詢價機制,整體而言,基金將在IPO詢價的博弈中得到實惠,一定程度上補償因航母登陸而導致的股價下跌造成的損失。

  投資理念多元化

  百花齊放才是春。中國基金業近年在投資理念上體現出的單一化傾向,事實上也是一種非正常的狀態。2003年價值投資的旗開得勝,以及2004年成長型投資的一枝獨秀,都將被證明是反常的。在成熟市場,無論是基本派的巴菲特,還是技術派的約翰.布林格,無論是價值型投資抑或是成長型投資,均有其生存的土壤和成功的案例。中國市場在投資理念選擇上的那種非此即彼的狀態,很可能會在2005年終結,且各種理念都很可能將各得其所。

  單一投資理念的終結者,將是投資主體的多元化。不久前閉幕的證券監管會議提出要“繼續大力發展機構投資者,加快投資者結構改善步伐”,是對以前“超常規發展基金”這類投資者思路的修正。事實上投資主體多元化的步伐,已經在2004年乃至更早之前悄然啟動了。QFII規模的持續擴大、社保資金的直接入市、私募基金的暗潮涌動、巨量游資的或進或出……2003年、2004年那種基金獨撐天下的局面,將在2005年得到徹底改變;投資主體多元化的實現,必然帶來投資理念的多元化;就是基金行業內部,投資理念其實已經在2004年呈現出了多元化的趨勢。

  可以預計的是,持各種投資理念的基金,很可能都將有所斬獲:對價值投資而言,目前大藍籌股整體兩倍左右的市凈率和10倍以下的市盈率,和2005年業績的良好預期,都預示著該類股票走勢已經到了即將逆轉的關節點;而中小企業板市場也已表現出來的較好的成長性以及近來市場對科技網絡股的樂觀預期,也預示著成長型投資理念很可能會延續輝煌……

  利潤平均化

  基金行業在2005年還將實現其利潤平均化的常態性回歸。

  任何一個新興行業都將經歷一個從超額利潤向利潤平均化的過程,基金當然也不例外。這是市場發展的必然規律。導致基金行業利潤平均化的動力主要來自兩個方面:其一是理財產品的多元化,其二是發行成本的大幅提升。

  近年來市場一度反常地將投資理財等同于購買基金,似乎基金從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必然地承擔著老百姓投資理財的全部責任與義務。誠然,在市場發達如美國的理財市場上,居民理財的重要手段是共同基金(共同基金數額占美國家庭財產的50%以上),但是,基金肯定不是理財工具的全部。近年來,在基金超常規發展的同時,由商業銀行推出的人民幣結構理財產品、外匯理財產品,由券商推出的集合性委托理財、信托公司推出的各類信托產品、保險公司推出的投資連結險產品、黃金公司與商業銀行聯袂推出的黃金業務,乃至字畫收藏,以及傳統的國債投資等等理財品種可謂層出不窮。與此同時,經受了幾年來的洗禮,老百姓也開始學會以理性的、平常的心態,來看待和選擇適合自己風險承受能力的理財產品,理財的觀念前所未有地深入人心。應該說,上述變化無論對基金,抑或是其他類型的理財產品來說,未嘗不是件好事,因為,當一切逐漸回歸理性與常態時,相對于12萬億以上的居民儲蓄存量而言,大家的空間其實都很大。

  發行成本的大幅提升,則主要是相對于發行成本與發行額而言的。基金公司付出同樣的甚至更高的發行成本,在2004年的一季度可以募集到60億元的資金;而到了下半年,則只能募集到10多億的資金。預計到2005年,同樣的發行成本,可能募集到的資金將回歸到20億-30億元。這亦是基金行業向常態的回歸,也意味著這個曾經的超額利潤的行業,已經或即將走上的利潤平均化之路。

  在此背景下,基金行業的產品創新將向深入化的方向發展。與此前的大同小異不同的是,一些類似專門針對兒童教育、老人養老等類型的基金,或許將在激烈的競爭中出現,以市場細分的方式,迎合不同投資者更精細化的需求。而所有這一切,都將體現出不同基金公司更細致和更具差異化的服務,和它們不同的實力。

  (作者系本報特約撰稿人,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


  點擊此處查詢全部基金新聞




評論】【談股論金】【推薦】【 】【打印】【下載點點通】【關閉





新 聞 查 詢
關鍵詞
彩 信 專 題
新酷鈴選
最新最HOT鈴聲推薦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為
請輸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專題   更多彩信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