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面臨前所未有尷尬 買基金好還是買股票更好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1月12日 06:26 上海證券報網絡版 | |||||||||
2004年,滬深股市表現不佳,上證綜指累計下跌15.4%,這也直接拖累了指數型基金的表現。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2004年股票型基金卻全線跑贏大盤,具有可比性的97只股票型基金全年凈值回報率均好于同期上證綜指的表現。這一情況再次引起了市場的關注,作為證券市場的投資者,在股票市場大勢不夠明朗的市場中,究竟是買股票好,還是買基金更好呢?
李偉:基金將成為投資者的主流選擇 經過數年來的快速發展,基金目前的種類已經較為齊全,基金業的各種技術創新也層出不窮。這些豐富的產品基本能夠滿足各類投資者的風險收益偏好,各類型的投資者都可以尋找到適合自己要求的基金。 剛剛過去的2004年對于基金業而言可謂喜憂參半,喜的是基金規模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開放式基金新發行總數超過了1800億份,單只首發基金規模突破了100億份,基金業總資產超過了3000億元大關,貨幣市場基金、LOF、ETF等基金創新品種也相繼粉墨登場。憂的則是大部分基金業績表現差強人意,據統計有逾六成的股票型基金業績出現了虧損,而債券型基金由于受到央行加息等不利因素影響表現也不佳。以往基金的最大持有者--保險公司,在10月份獲準可以直接投資股市后,也連續在10月和11月大幅減持基金,這也給未來基金業的發展蒙上了一層陰影。此外,市場各方對基金的投資操作策略和水平等也提出了廣泛的質疑,著名學者朗咸平教授更曾預測2005年將是基金的淘汰年。 展望2005年,在經歷了連續4年的下跌后,投資者對股市新的一年給予了更多的期望。而筆者認為,基金將在投資者的投資組合中扮演更為重要的角色,這主要是基于以下四方面原因: 首先,從實際表現來看,我國基金業能夠持續地戰勝市場組合從而獲得超額收益,這點與美國等發達國家成熟股市的市場表現恰好相反。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國目前股市的效率還比較低,基金管理者可以憑借其信息優勢、研發優勢和規模優勢等持續地戰勝市場。而近來來基金管理公司也逐漸認識到良好的業績才是吸引投資者最好的利器,因此普遍加強了研究與投資力量,從基金的實際投資運作來看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事實上,在1999年5.19行情中大出風頭的網絡股和2003年價值發現行情中風光無限的藍籌股正是由基金最早發掘出來的。投資者將資金交給基金進行管理,既可以省去親力親為的眾多煩惱,又能享受專家理財帶來的超額收益,何樂而不為呢? 其次,基金業目前形成了較為完整的產品線,基本能夠滿足各類投資者的風險與收益要求。持續數年的下跌使得投資者越來越認識到資產配置的重要性。而經過數年來的快速發展,基金目前的種類已經較為齊全,從低風險的貨幣市場基金、債券型基金、保本型基金,再到風險較高的平衡型基金和純股票型基金等一應俱全,既包括積極投資的股票型基金,也包括諸如指數基金、ETF等被動型基金。此外,基金業的各種技術創新也層出不窮。這些豐富的產品基本能夠滿足各類投資者的風險收益偏好,各類型的投資者都可以尋找到適合自己要求的基金。 再次,從海外股市來看,基金也成為普通投資者持有金融資產的主要方式之一。以資本市場最為發達的美國為例,到2003年為止,基金業總資產已經超過7萬億美元,約占同期美國年GDP的70%。持有基金的美國家庭總數也接近二分之一,基金已成為美國家庭配置資產的重要工具,特別是眾多美國家庭的養老計劃都是通過退休基金形式組織的,而目前退休基金也已發展成為美國資本市場的主力軍。與國外成熟股市相比,我國基金業目前的發展空間還極為廣闊,投資者通過投資基金可以更好地分享中國宏觀經濟和資本市場發展的累累碩果。 最后,目前許多基金也具備了較高的投資價值。一部分基金管理公司已經具備了較高的投資經營水平,形成了一批明星基金和明星基金經理,基金的品牌效應也日益顯現。基金良好的業績表現吸引了投資者資金的不斷注入,資產的擴張又增加了基金經理配置資產的余地,從而形成了良性循環。 孫磊:買不買與買什么 先要決定了買菜,然后才會面臨著買什么的抉擇。當考慮買股票還是基金時,投資者實際上已經做出了證券投資的決定,因此我們應該回答的第一個重要問題就是買不買。 三年多的熊市釋放著中國股市制度缺陷所導致的系統風險。傾巢之下縱有完卵,也只能是微乎其微的完卵,否則去年也不會有9成以上的個人投資者虧損。其實通過基金投資的狀況也并沒有好到哪里去。封閉式基金的折價率屢創新高,盡管有兩成多開放式基金的凈值實現了增長,但絕大多數的贏利都是去年一季度取得的,如果購買時機不當,一樣無法分享到凈值增長的果實。顯然,在市場系統風險不斷釋放的過程中,無論哪種投資方式都蘊涵著極大的虧損可能。 對于目前是否應當買入或者繼續持有,每個市場參與者都有見仁見智的看法,不過悲觀派似乎占據了上風。個人倒認為眼下是值得重點把握的敏感時期。解鈴還需系鈴人,既然熊市的根源在于制度缺陷,那么驅散熊市的陰霾也得依靠制度的變遷。盡管制度變革的效果還沒有能夠讓市場走出危局,但對這樣的事實亦需要客觀理性的分析。首先,國九條頒布后有關部門出臺了大量富有創新內容的制度,其態度和制度變遷的方向無疑是積極的;其次,制度變遷歷來是艱巨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國股票市場的特殊性更加大了相關工作的難度,新的制度安排以及各項制度的配套難免有不足之處,以點代面來否定制度變遷的作用自然欠妥;第三,制度變革涉及到多方利益,不同利益主體必定有不一致的認同度,而且由于歷史的教訓過于深刻,投資者也需要花較長的時間來觀察、評估制度變遷的效果,認同的滯后決定了制度變遷的無法立竿見影。 制度缺陷下的我國股市曾經有過幾輪波瀾壯闊的牛市,那是因為制度的缺陷還沒有充分顯露,投資者沒有認識到制度缺陷的危害。揮之不去的低迷同樣是因為新制度的效果尚未體現,投資者還需要不斷的經驗積累來感受制度提供的保護。既有的風險和制度的積極效應正處在此消彼長的轉換之中,其間的波折推遲的只是質變的時間,卻阻擋不住長期良性發展趨勢的到來。眼下密切關注制度變遷的動向并做些積極的準備是科學務實的態度。 蘿卜白菜各有所愛。同是運動,有人喜歡登珠峰、玩極限,有人卻鐘愛打太極、練瑜珈。決定投資方式時投資者對自己的能力、偏好、成本收益比等因素做番綜合的、客觀的評判。 過去幾年中買股票和基金的酸甜苦辣自不必多言,投資者從中當可對自己把握市場的能力有所了解。縱然基金的諸多表現不盡人意,專家理財也很難創造獨善其身的神話,但專業人士的平均水準更高一些應無疑問。量力而行是選擇時需要遵守的第一原則。 近兩年基金創新頗有點滔滔江水之勢,盡管不少基金存在趨同現象,但它們豐富了投資風格和途徑卻是不爭事實。債券基金、貨幣市場基金滿足了風險厭惡型投資者的需要,而風險偏好者可以根據自己的風險偏好的大小選擇相應的股票基金。個人投資者無力建立龐大的組合,早年才有過賺指數不賺錢的煩惱,選擇指數型基金則可以在未來的牛市中享受大盤攀升的喜悅。基金的創新和優勝劣汰仍在繼續,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明星基金也將越來越容易。 投資的賬面損益可以一目了然,間接收益和成本卻往往如霧里看花。自己買股票賺到錢,收獲的不僅是財富還有精神的愉悅,雖然那種感覺近幾年已難以尋求,可自我的成就感依然令人向往。從投資的成本方面看,除了投入資金外還需要付出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市場規模擴大、經濟程度的提高同時也增加了投資者的參與成本。購買股票需要支付的參與成本是長期的,購買基金的參與成本主要是在選擇品種時一次性付出。購買基金可能損失的是或許能夠自我陶醉的緣由,節約卻是實實在在的參與成本。 物極必反、否極泰來,辨證地看中國股市,買入的良機應該不會太過遙遠。至于買什么卻沒有統一的答案,適合你的就是應該買的。當然要知道什么適合你,需要的是理性的分析和自我肯定或否定的勇氣。 尤旭東:基金應更上層樓 眾所周知,在中國證券市場投資人結構日益機構化的今天,基金正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到目前為止,中國共有44家基金管理公司,發行并管理54家封閉式證券投資基金和100家開放式證券投資基金,截至目前,其資產凈值已超過3000億元,約占深滬兩市流通市值的1/4。 毫無疑問,作為市場中舉足輕重的機構主力,基金經理的投資理念和投資品種對市場和其他投資者具有相當大的影響。但因為種種原因,基金從誕生的第一天起,就始終無法擺脫市場議論乃至質疑。這固然與基金所處的政策法律環境,市場發育水平和自身治理結構有關,但作為投資人,關注的焦點始終是其業績水平。正如足球隊在球場上要靠腳說話,基金經理人在市場上也要靠操作水平說話。 然而,在當前的股票投資大環境中,基金所面臨的處境又是前所未有的尷尬。一個耐人尋味的現象是,曾經連續幾年排在十大熱門行業之列的證券投資行業,在2004年居然被列為十大高危行業之一,其危險程度排在地質探險、煤礦工人等傳統危險職業之前。作為這個排名的一個注腳,基金經理這個以前最為炙手可熱的職位,目前也成為一個最為動蕩的職位。據統計,2004年度共有54只基金更換了基金經理,以2003年年底110只基金為基數來計算,基金經理更換率為49%。其中封閉式基金有28只更換了基金經理,開放式基金有26只更換了基金經理。 要改變這種狀況,尚有賴于整個市場制度建設的完善包括避險機制的生成,但基金管理人的主觀能動性也有待進一步挖掘。特別是在崇尚價值投資理念的今天,基金管理人應進一步強化自身對于上市公司各種動向的敏感度,而不是僅僅停留在對財務數據的研究。比如近期發生的伊利事件,使許多基金紛紛中招,甚至包括以往排名一直靠前的明星基金。其實,在伊利事件爆發之前,該上市公司已經出現了一些可稱之為異常的先兆,能不能在這種情況下保持足夠的警覺并采取措施,恰恰是能夠反映出基金經理人判斷和決策水平高下的地方。 基金理財與普通投資者最大的區別是人才,建立在高智商的人才庫和嚴密組織體系之上的深層次分析和實地考察能力,都是一般投資者所望塵莫及的。基金管理人理應用更加出色的業績證明自己。對于大量的在各種情況下都義無反顧地申購基金的投資人而言,這樣的要求當不為過。 朱心力:期待基金給投資者更穩定的預期 毫無疑問,基金作為一種新型投資工具,憑借其專業化管理和先進的分析技術,能夠進行多元化投資,降低單一投資的風險,也有利于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投資成本,相對于投資者個人依靠聽消息、拍腦袋進行投資決策具有較大的優勢。對投資者來說,之所以選擇基金而不是自己投資股票,看重的就是基金可以帶來穩定的回報,這就需要基金給投資者更穩定的預期。 常言道,富不過三代,但是對于中國的基金公司來說,最恰當的的形容應該是富不過三年,從嘉實、華安、華夏、南方到博時、易方達,每年的明星基金公司在不停變換,基金公司鮮有能夠保持業績領先超過3年的。去年的情況更加極端,2003年表現最好和最差的基金在去年居然換了個,曾經最差的湘財合豐排名第一,而原來的最佳基金淪落為最底層的一員,如此大的業績落差很難讓投資者長期持有某只基金。當投資基金和投資股票一樣都要在頻繁的波段操作中才能獲利的時候,當投資者對基金未來的預期拿不準的時候,投資者對基金的興趣也將逐漸減退。 誠然,由于中國基金業發展的歷史不長,用短短6、7年時間內(新基金成立甚至只有2、3年)的業績表現就對基金做出評價顯得并不客觀,但是作為一家成熟的基金管理公司,其治理結構、投資決策機制、內控機制需要確保基金的業績波動穩定在一定范圍之內,如果沒有做到,那么無疑意味著公司的運作水平要進一步提高。站在一個理性投資者的角度,他只能通過歷史預測未來,在國內基金產品同質化現象越來越嚴重的背景下,基金經理們只有在提升業績的穩定性、給投資者穩定預期上下足功夫才能贏得更多的認購份額。根據美國投資基金的發展經驗,其基金資產增加并不是依靠頻繁發行新的基金,而在于業績良好所產生的資本再投資和投資者的申購,比如20世紀90年代美國基金資產以年均19.5%的速度增長,其中有將近一半的增長歸因于基金的績效--基金資產增值和紅利及資本利得的再投資,有46%的基金資產增長來自于投資者的新增現金投資,其余的資產增長來自于新基金的設立。如果沒有穩定的業績支撐和對基金未來良好業績的預期,是不可能想象有那么多的新增資金來認購基金份額的。 就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的發展環境來說,目前處于一個最好的時期,不僅管理層在促進基金業的發展上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而且經過幾年的磨礪,普通投資者對投資基金的認同度也在逐年上升。在基金業可能拉開分化重組以及淘汰序幕的2005年,我們期待基金給投資者更穩定的業績預期,期待優秀的基金公司帶給投資者更大的回報。 李季先: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 是投資股票還是投資基金?乃至進一步說,是投資心態、理財觀念重要還是投資時機重要?套用莎翁的一句經典廢話就是還都是一個問題。但與一個理性投資者而言,如果僅是借此論道、周旋于股票和基金間的純粹概念邏輯推演中,則就肯定顯得有點不堪。 實際上,股票和基金屬于具有不同風險收益特征的金融產品,股票的所有權本性和基金的信托本性決定了二者的不同融資方式和投資回收方式,因而二者在本質上并不能簡單類比。投資者應該理解的是,風險和回報永遠是相對的,你只能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而不能選擇或無法選擇最理想的投資工具,譬如低風險卻高回報。 至于投資者最終選擇何種投資工具或何種投資組合,是長線投資還是短線投資,反而在其次了。換句話說,在資本市場上,在合適的時機,以恰當的方式追逐最合適的投資工具,而不論是基金還是股票,這對投資者尤其是中小投資者來說比盲目追逐最大盈利要實惠得多。 投資股票還是投資基金,雖然是個問題,但對于個體的投資者而言,卻只能是選擇適合自己的投資工具,畢竟好的東西未必是適合自己的。還應提到的是,投資者個人的投資經驗對投資工具的選擇也很重要。一般說,經驗豐富的人更傾向于選擇股票投資工具;而缺乏經驗或無暇料理自有資金的投資者更關注于投資基金。(上海證券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