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層多場合態度暗示 私募基金將要走到陽光下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3日 10:56 中國證券報 | |||||||||
文/尚曉陽 央行行長周小川周四表示,要在政策上考慮私募基金地位問題。幾天前,央行副行長吳曉靈建議,進行開放式監管,發展私募基金市場。此前召開的證券公司創新與發展研討會也傳出信息,有關部門將繼續研究制定積極發展機構投資者、鼓勵社會公眾投資資本市場的相關配套措施。
高層的態度似乎暗示,一直處于灰色地帶的私募基金將要走到陽光下。 據調查,我國私募基金的規模在六七千億元左右,無論政策限制與否,這塊陣地一直存在。與其讓它們在地下運行,不如在政策上對私募基金作出規范,讓其獲得合法地位,促進其發展。 由于制度上的原因,公募基金操作觀念接近,往往引發“羊群效應”,客觀上起到助漲殺跌的作用。私募基金的投資策略、風險偏好則大不相同。和公募基金相比,它們愿意承擔更高的風險去謀取更大的收益;在高風險業務越來越多的資本市場上,愿意進行風險買賣的私募基金不可或缺。 資深市場人士李振寧打比方說,公募基金好像大批量生產的服裝廠,私募基金則是量體裁衣的裁縫店,分別適合不同風險偏好的投資者,不應有所偏廢。 活躍的市場需要散戶,需要大戶,也需要有對沖基金和各種類型的基金,這樣才形成一個良好的生態圈。有人說私募基金投機性強,但投資和投機本來就是對立統一、互相依存的,不可偏廢,更不能走極端。只講投資,不允許一點投機,等于破壞了生物的多樣性。 專家建議,可以要求私募基金對證監會、交易所公開交易情況等信息。有了名分的私募基金也不必總是當投機的“過江龍”。在國外,共同基金基本為散戶服務,保險資金則常常交給業績好的投資管理公司操作。我國的私募基金如能走到陽光下,一樣可以對保險資金、社保資金開展業務,提供針對性的服務。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