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TF突破百億 上證50表現強勁惠及指數基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7月31日 19:42 21世紀經濟報道 | |||||||||
本報記者 李佳 上海報道 指數基金獨自綻放 日前,華夏基金旗下的上證50ETF規模達到100.13億份,突破百億大關。ETF指數基金的規模擴張速度非常快,截止到今年6月30日,上證50ETF的規模為90.13億份,而第一季度
自6月上證綜指跌破千點大關以來,上證50指數的表現一直強于綜合指數。連續1個半月,上證綜指上漲了1.23%,深圳綜指下跌了3.39%,而此間,上證50指數卻累計上漲了超過6.87%,上證180指數和深圳成份股指數分別上漲3.23%和3.41%。在所有股票型基金中,直接受惠最多的當屬指數基金,尤其是跟蹤上證50指數的指數基金。 同樣,另一只跟蹤上證50指數的指數基金——易方達50指數基金的份額凈值增長率也有出色表現。 據基金評論人俞曉筠對6月3日以來連續6周的數據跟蹤情況來看,易方達50指數基金份額凈值提高了11%,排在所有基金份額凈升幅之首。在非指數類的股票型基金中,只有鵬華普天收益、富國天益價值、嘉實服務增值行業等7家基金的份額凈值增長幅度超過了9%。 “股權分置改革試點的進行以及全面展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將給ETF基金帶來較快的凈值上漲空間,引發套利機會;另外,理性的機構投資者對未來抱有長期的良好預期,在目前的情況下,選擇跟蹤指數的基金是一個更為明智的選擇,這也是上證50ETF規模攀升的主要原因。”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員分析說。 誰在追捧指數基金? “在今年6月,保監會召開的保險資金運用形勢分析會上,有一些保險機構的代表明確表示績優股、上證50和上證180指數成份股將成為下階段各家保險機構建倉的首選目標。”一位知情人士表示。 同在今年6月,保監會就《保險機構投資者交易對手風險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向各保險公司、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征求意見。據悉,這份《征求意見稿》對保險機構的基金投資做出了緊縮性的規定——不僅對基金公司限定了門檻,還對開放式和封閉式基金入選保險機構投資組合:對于折價率高于20%的封閉式基金,保險公司投資該基金份額不超過該基金發行份額的1%,折價率在10%-20%之間的,保險公司投資該基金份額不超過該基金發行份額的2%。 一位券商基金研究人士說:“保險公司對指數基金的投資也不是沒有可能。” “指數基金分為加強型指數基金和完全復制型指數基金。加強型指數基金大多數采用指數中的指標股,也有意對個別成份股作一些調整;完全復制型指數基金則完全跟蹤指數,被動投資,與指數的誤差率很低。看中股市上漲潛力的機構投資者,尤其是大的保險公司,相信指數會上漲、看重指數中指標股的成長性卻又不相信基金經理的選股能力,最好的辦法是選擇一兩只指數,讓基金公司直接跟蹤,在不考慮基金公司選股能力的前提下分享收益。”一位基金公司的人員表示。 這很符合目前保險公司的心態,既對投資封閉式的損失不甘心,又不愿放棄通過基金對股市的投資。而基金公司的實際表現也讓保險機構對其選股選時能力表示質疑。 從2005年基金二季度季報顯示的信息來看,目前基金的操作策略和對后市的判斷都有著較大的分歧。對于宏觀經濟環境、股權分置改革對市場的影響以及上市公司業績的變化都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基金經理的操作思路并不統一。另外,由于市場機制的局限,基金并沒有理想的避險工具來應對投資可能出現的風險。 “曾有數據對上證A股指數走勢、基金持股比例長期跟蹤發現,上證A股指數與基金持股比例出現的拐點幾乎都在同一時點,也就是說變化基本相符,并沒有出現基金領先于市場的上漲或下跌進行增倉和減倉的行為,而更多地表現為隨著指數的上漲而逐步加倉,隨著指數的下跌而減倉的行為。因此,也就是說基金的選時能力并不像外界認為的那么高,整體的投資行為仍然表現為追漲殺跌。”一位券商基金研究員認為。 “指數產品對于基金公司來說,是一種壟斷性資源。”一位基金公司產品經理說,“市場上就這么幾只可以跟蹤的指數,證監會自然也不會批準每家公司都發一只跟蹤上證50指數的指數基金產品,否則產品的重復性太大。對于基金公司來說,恐怕意義不僅在于完善產品線,滿足特定客戶的需求,更是一種搶占指數資源及市場先機的作用。” 他表示,指數基金的業績透明度比較高,最大程度上避免了基金管理人的道德風險,所以很多機構投資人比較喜歡投資指數型基金。其次,它的資產組合的流動性比一般集中持股的基金更好基金資產凈值的真實性更高。第三,指數基金一般采取買入并持有的投資策略,交易的手續費支出會更少,因此對投資人收取的管理費也比較低,長期持有的成本優勢很大。 “從成熟市場來看,指數基金的實力還是比較強的,當然,ETF是指數基金的一種,就國內來看,ETF是指數基金里最有前途的產品。”一家基金公司研究人員向記者表示。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