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股市似乎已到牛市邊緣 先知者開始大幅沽空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13日 15:05 經濟觀察報 | |||||||||
本報記者 孫健芳 北京報道 過去幾個月里曾經是堅定中國股市唱多者,現在卻在暗暗兌現獲利籌碼,國泰君安赤子之心基金總經理趙丹陽似乎總是市場中的“另類”。 而現在,中國股市似乎已經站到了大牛市的邊緣,這部分驗證了趙丹陽對A股市場的
但令市場人士奇怪的是,最近怎么沒見趙丹陽說話? 曾經看多者 沒有說話的趙丹陽正忙于清倉,賣出周期性行業股票,時間是股改進行得如火如荼的時候。 投資者可能都會對今年年初至5月期間趙丹陽的言論頗有印象,那段時間,趙是中國A股堅定的唱多者。 在趙丹陽眼里,中國股市之所以有投資價值,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與其它國家相比。他多次表示,中國經濟從2003年表現出的運行特征與美國和日本在1973年第一次原油危機前后的經濟特征有很多相似之處,而目前中國股市跌幅也等同于1973年美國的跌幅,大于日本當年的跌幅。 彼時,A股上證50指數是700點左右,而趙丹陽認為其在未來的3到5年可能會出現3到4倍的漲幅,滬綜指則有望挑戰5000點。 今年5月9日,管理層突然宣布,4家A股上市公司——清華同方、三一重工、紫江企業、金牛能源宣布率先進行股權分置改革試點。 試點開始之后,趙丹陽還專門到內地去拜訪一些客戶。這時候,他在內地有兩只基金產品,一只是2004年2月20日,赤子之心聯合深國投推出的深國投。赤子之心中國集合資金信托(簡稱“工行信托”),另一只深國投與招商銀行合作發起成立了深國投·赤子之心投資哲學集合資金信托(簡稱“招行信托”)。 但在拜訪客戶過程中,趙與內地的一些機構出現了較大爭執。 即使到現在,趙丹陽依舊表示,他仍然認為國內正在進行的股權分置改革對A股流通股股東來說是實質性利好,“實際上,從之后政府所做的努力和市場走勢來看都是這樣的。” 但在當時,國內一些機構對趙的看法不認同,他們認為,管理層倉促推出股權分置改革政策,而且缺乏一個系統制度來貫徹,市場有可能會陷入迷茫與混亂。 基于看多股市的判斷,趙丹陽買入了一些金融和地產行業中的龍頭股,這些股票三個月之內漲幅超過了10%。 “不管趙對市場的看法正確與否,但他選公司的確有一套自己的辦法。”一位熟悉趙丹陽的人士如此評價,“例如在銀廣廈熱炒時,他就對銀廣廈進行過調研,當時他沒有去公司,而是直接到天津稅務局,看銀廣廈每個月用電額度,當發現這么大一個公司每月用電額度僅上百度時,他當時就打道回府。” 趙丹陽的調研方法獨特得益于他做過實業,所以一般去企業,他都很少直接去拜訪公司高管,他一般先去考察企業市場環境和生存環境等,比如對伊利股份調查時他先去看草原環境,對青島啤酒、五糧液調查時他先去觀察這些產品在各類酒店中的消耗量。 但此次,趙丹陽否認他5月份的投資是受股權分置改革影響,“我根本沒有想到這些股票能從股權分置中受益,我只是認為它們是好公司,一旦經濟走好,這些龍頭股票肯定會走出好行情。” 這時候,他還一直堅持的一個觀點是:股市是宏觀經濟的晴雨表,股票市場將會提前于宏觀經濟見底。 于是在5月份,當招行信托部分資金還在募集中時,趙丹陽毫不猶豫地將新增資金全部投入到選好的股票中。此時國內一位財務公司人表示:“我們已經對這類股票全部清倉。”實際上,國內多數基金也在賣出周期性行業股票。 重新考量 恰當的投資帶來合適的收益。2005年7月31日,趙丹陽管理的“工行信托”累計收益率達29.15%,從年初到現在收益率達到18%左右;招行信托的累計收益率為9.58%。 “很多事情不像你想象中的那么簡單”,趙丹陽表示,雖然他對國內資本市場仍舊看好,但由于宏觀經濟出現新的變化,他已經開始調整倉位,即兌現前期增持的周期性股票。 “部分原因是這些股票已經達到當初設定的投資目標”,他表示,另外一個原因是,整個宏觀經濟和企業治理結構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 “一方面,從第二季度宏觀經濟數據來看,宏觀經濟也沒有實現軟著陸,雖然中央在進行宏觀調控,但是地方投資沖動絲毫沒有減弱。而且,原油危機也可能會對國內經濟造成較大打擊。另一方面,原材料價格不斷上漲,工業品價格卻在不斷下降,企業的利潤不斷被壓縮”,趙丹陽說。 “由于上述因素,我選企業的方法發生改變,”趙表示,“以前我選擇上市公司時,第一重視企業(包括品牌和價格),第二才重視企業內部治理結構,但現在,我會首先重視公司內部治理,第二才是企業本身。雖然選擇企業方法有所改變,但他仍表示最終目的都是尋找在不同行業里能在未來十年、二十年、三十年中存活下來,并且有比較高的成功確定性的企業。” 趙丹陽此前報道: | |||||||||
新浪聲明:本版文章內容純屬作者個人觀點,僅供投資者參考,并不構成投資建議。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自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