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外匯交易的各種方法、技巧和理論,發展到今日,應該算是相當成熟了,也涌現出了一批彪炳史冊的投機大師,投資者可以應用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數不勝數。雖然真正意義上的外匯市場,是在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解體以后才出現的,但人們所應用的各種分析方法,其實早就有之,因為外匯交易的各種技術分析手段,與股票、期貨、國債、黃金等市場大同小異,沒有什么本質區別,而股票、國債等市場的發展,遠遠早于外匯,在1929年大危機時,美國已有了成熟的股市和債市,同時已出現了道氏理論、江恩理論等等,而K線理論則更
早,可追溯至19世紀的日本。因此,可以說,外匯市場是純粹的拿來主義,是在投機市場已經很成熟的情況下,迅速崛起的一個投機市場。
盡管外匯市場一起步,各種分析方法就已經很成熟了,但還算不上是一門成系統的科學,至多算是一門學問。因為科學與學問的區別是,前者可以用各種公式、定理、理論系統的加以描述和演繹,而且這些東西都是經過科學驗證的,并被大家接受的;而后者則更多的是一種過往經驗的總結和猜想,無法用公式、定理、理論系統的加以描述和演繹。不管是道氏理論,還是波浪理論,或者是K線技術,都沒法定點定量的預測市場的走勢,江恩時間周期雖然看似精確,但其實無法得到求證,仍停留在猜想階段。
那么,外匯分析的下一步,會怎么走呢?我們平時總說,做交易要順應趨勢,其實,外匯分析的發展也是存在趨勢的,那便是從主觀到客觀,從凌亂到系統,從學問到科學。我們目前正處在從凌亂到系統的過渡階段,很多交易者和交易機構,都正在或已經制定了自己的交易系統,就是最好的證明。
投機者其實早就開始探索交易科學化,當然,最初都是無意識的,比如我們都熟悉的均線、MACD、KDJ等各種技術指標,就是最初的嘗試,這些指標都不是從圖形中能夠直接得出的,而是根據復雜的公式,進行運算得來的,此時,數學首度介入到外匯交易中,也是科學與外匯交易的第一次結合。而目前的大趨勢是,外匯交易越是系統化,就越需要更多的數學公式,需要更多的運算,在海外,數學專業的人從事投機行業,正在越來越普遍。
隨著越來越多高智商的人加入到外匯交易中來,以及外匯市場自身的不斷演變,原有的各種交易方法和理論也顯示出了越來越多的局限性,各種新的理論,或者說交易系統正蓬勃發展,使交易從“拍腦門”轉向“敲鍵盤”。
身在國內的投資者,可能感受不到這股大潮的彭湃之勢,在海外,交易系統化正在日新月異的向前發展,而國內對交易系統的研究仍處于萌芽階段。
比如,根據一位朋友的透露,以美洲銀行為例,他們的短線交易目前大部分已經交給了電腦去做,旗下的短線交易員大都忙于在電腦上制定、完善自己的交易系統,而非24小時盯盤,這種交易系統可以粗略的理解為眾多指標、公式的集合體,交易系統根據市場行情的變化,自動運算,判斷所發出的各種交易信號,自動下單進行買賣,以人工智能取代人腦智能,這種買賣頻率是相當高的,有時一秒鐘會進出市場8、9次之多,而所帶來的交易規模也是海量的。
這種交易方式,除了節省人力外,也放大了市場的波動,比如我們常常看到,在美國數據公布后,外匯市場會有一個較大的波動,有時甚至幾秒鐘出現上百點的行情,如此大的波動,其實并不是交易員人工所為,因為人腦從接到信息到判斷信息,再到發出買賣指令,不會這么快,這種行情更多的是交易系統所為,當數據公布后,市場出現異動,而匯價的波動會觸發買進、賣出、止損或離場信號,當眾多銀行、機構的眾多交易系統同時工作時,會在瞬間發出數目繁多的買賣指令,放大行情的波動,而行情的波動,又會進一步刺激系統繼續進行交易,觸發更多的買賣指令,因此,在屏幕上,就出現了行情激烈波動的場景。
外匯通——劉東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