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關公共良心 誰讓獨董成了“花瓶”?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9日 16:31 《中國經濟周刊》雜志 | |||||||||
★文/彭興庭 據國際在線報道:“德隆系”樹倒猢猻散,在這種危機時刻,身為清華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的魏杰請辭德隆旗下的“新疆屯河”獨立董事。為此,魏杰被媒體扣上了“開溜董事”的帽子。因了這一事件,輿論也掀起了對經濟學家“公共良心”的討論。其實早在今年年初,《 望東方周刊》就曾發表文章,公開質疑吳敬璉、張維迎等中國知名經濟學人背后
通觀一起起事件,可看到獨董們總是處在“花瓶”與承擔責任的兩難境地。然而,最終導致這種兩難境地的卻應當是我國剛剛起步的“獨立董事”制度。 與經濟學家利用自己的身份為企業代言相聯系的,正是這項在中國剛剛起步的“獨立董事”制度。在拷問經濟學家“公共良心”的同時,這一項證監會出臺沒幾年的政策也一起遭到了批評。中國政法大學楊帆教授就這么評價當前的“獨立董事”制度:“獨立董事沒有實際作用,只是為了加強企業家和經濟學家聯盟!” 按道理來說,“獨立董事”是為了彌補公司治理機構“一股獨大”的缺陷和防止內部人控制而出臺的。 在中國似乎卻走向了反面,一些經濟學家一邊大力鼓吹獨立董事有助于決策公正化,一方面卻又拿著大股東的錢,為他們的利益搖旗吶喊,借助自己的影響力錯誤引導公眾預期。所謂拿人手短、吃人嘴軟,經濟學家被大老板、大公司、大股東豢養的背后,做出有違自己良心的事,用經濟學家自己的話來說,這也是“人作為理性動物”的使然。按照《現代漢語辭典》的解釋:董者,監督管理也。獨立董事,首先是必須要“董”其事,然后才能談得上“獨立”與否。現在的情況卻是這樣的,獨立董事不僅僅沒有獨立,反而成了他們各自老板的利益代言人,更談不上盡其監督管理的職責了。 《上海證券報》最近的一次調查結果顯示,有43.5%的獨立董事來自于高校或科研院所。“也就是說,在獨立董事還只是‘花瓶’的今天,這么多影響著輿論甚至是公共政策的知名經濟學家背后,都有各自的老板。”這是一名經濟學家所說的。然而,筆者以為,獨立董事成了花瓶倒也好說,花瓶之說,也就是賞心悅目罷了。但一旦那些知名的經濟學家成了老板們豢養的私家犬,時不時為主人出來叫喚幾句,引得人心惶惶,我想,這樣的“獨董”就難說了。 因此,與其不斷地要求經濟學家自己重塑公共良心,還不如認真反思當前的這種企業與經濟學家的互動機制。獨立董事只是一種方法,沒有約束機制和激勵制度的跟進,其勢必成了“聾子的耳朵—擺設”。 《中國經濟周刊》系列文章: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