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豈可為公務員下海備上“后悔藥”? | ||||||||||
---|---|---|---|---|---|---|---|---|---|---|
http://whmsebhyy.com 2004年08月06日 19:05 中國經濟時報 | ||||||||||
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完全沒必要讓公務員們像當年的紅區干部一樣“自帶干糧去辦公”,少給民營企業一點小鞋穿,嚴格按《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行事,讓民企少付出點“政府成本”就行了。 朱達志
民諺云,世上沒有后悔藥。然而時移事易,這句話也該刷新了。8月2日《華商晨報》一則叫《遼寧公務員“下海”5年內可申請回原單位工作》的報道說:遼寧省將為有志于“下海”的機關干部系上“安全帶”,即辭職領辦或創辦企業的機關干部,在離開機關5年內如果本人申請,可在單位同意且有編制的情況下,繼續回原單位工作。這難道不就是一劑真正的“后悔藥”嗎?而且是長效的。 而近一年前,有關公務員帶薪下海的新聞更是常見報端,令輿論嘩然。實際上我國的法律法規并不允許公務員帶薪到民企工作。但沒想到的是,幾乎如出一轍的消息日前又成了新聞。新華社8月1日的一條電訊說:山西省日前出臺了一個政策,機關公務員和財政全額撥款事業單位的職工,今后可以離職帶薪到民企工作;3年后要求回原單位的,由原單位安排工作。 帶薪下海的理由無論多么堂皇,其不可忽略的弊端或缺憾卻是毋庸置疑的:它違背了市場經濟的一項基本的游戲規則——商人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而公務員卻應以服務社會為己任;它使權力進入市場,從而有可能成為權力尋租的新形式和新途徑,惡化政治生態;它有違社會公平,因為下海者原有的關系網、人情鏈、職位影響、政府內部信息等,都會隨著公務員下海而如影隨形,這無疑會對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造成破壞,并不利于民營經濟的發展。 一邊是公務員下海有“后悔藥”、“安全帶”和“救生圈”備用;另一邊卻是城鎮失業率、全民基尼系數居高不下,社保覆蓋面尚有較大空白,農村居民的社會保障近乎闕如,大學畢業生就業困難……公務員下海創業,或到民營企業工作,不過就是轉轉業而已,有的甚至還是放下政府提供的金飯碗去捧鉆石飯碗,這么好的條件,還給他們發長效“后悔藥”。難道他們承受壓力的能力和心理素質,就比普羅大眾遜色嗎?如此厚此薄彼,太不公平。 8月2日還有一條消息(《中國青年報》)同樣令人關注:我國政府績效評估體系面世,33個指標評政府績效。按報道的意思,今后我們評價政府的工作,不能再僅僅把GDP水平、招商引資額度等經濟指標,作為衡量政績的標準了,生態環境、公共服務、廉潔狀況、行政效率等等,都是衡量政府工作和官員政績的重要指標。 我注意到,這兩年各地政府之所以出臺了大量鼓勵公務員下海的政策,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為了推動民營經濟的發展”。就是說,他們搞“帶薪下海”,發“后悔藥”和“救生圈”,最終目的還是為了自己屬地的GDP增長。況且現行的官員升遷,最主要最直觀的就是看政績,而經濟增長又是現今衡量政績的最主要甚至惟一的指標。在這樣的指導思想之下,盡量多地給下海的公務員們一些好處,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說,政府績效評估體系的面世,將有助于端正我們的政績觀。其實,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完全沒必要讓公務員們像當年的紅區干部一樣“自帶干糧去辦公”,少給民營企業一點小鞋穿,嚴格按《行政許可法》等法律法規行事,讓民企少付出點“政府成本”就行了。民營企業的經營環境普遍見好,誰還稀罕那些“安全帶”、“救生圈”或“后悔藥”? 更多精彩評論,更多傳媒視點,更多傳媒人風采,盡在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歡迎訪問新浪財經新評談頻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