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以來,廣州“名校擴張潮”上演得異常激烈,而這些知名院校的擴張幾乎都與當地某一大型樓盤的推出密切相關。華師附中、執信中學、廣州二中等一大批名校辦分校的廣告隨某樓盤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
記得三、四年前,廣州的房地產發展商為小區配套學校,還需要政府不斷的敦促與檢查。不過短短幾年間,教育已成為發展商手中的一張王牌。廣州市城啟集團董事長楊樹坪說,房地產商與名校聯手無疑是看中了名校的品牌。名校的品牌效應提高了樓盤的附加值,成為樓盤的一個非常吸引人的“賣點”。發展商與名校聯手,使名校也有了更大的發展空間,也為普通市民階層子女入讀名校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選擇。
然而記者在采訪中卻發現了在“名校”崛起的背后卻不盡如人意。據了解,這些引進名校的樓盤都屬于新開發的住宅區,位置一般都在廣州郊區,而且一般都收費不菲,最高的每人每學年要1.6萬元至1.8萬元,最低的也要1.2萬元。記者發現在這些樓盤中,除了“名校”外,并沒有與住宅區配套的普通中小學,而前來買樓的人大部分也是工薪階層。不少人在入住后才發現,如果要供一套樓還要供一個孩子上“名校”,實在是不堪重負。
“小區僅建高收費的‘名校’其實是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廣州市教育科學研究所研究員張鐵民對記者說。他認為,享受九年義務教育這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如果這些樓盤只有高收費的“名校”而沒有建與小區配套的公辦中小學的話,這是政府的失職。房地產商由于利益的驅動,只愿意辦能贏利的“名校”,這是不奇怪的,但是政府不要只看到“名校”引進來了,就忽視了建住宅配套的中小學,這會給新城區教育的發展帶來很多不利的因素。
張鐵民說,義務教育關系到一個民族的興衰,這是政府的責任,房地產商利用引進“名校”而躲避建小區配套學校,是在打“擦邊球”,因此政府在目前房地產商把引進“名校”炒得火熱時,一定要頭腦清醒,緊緊盯住配套學校的建設情況。他又指出,目前這些“名校”與房地產商還處于合作的初期階段,據廣東不少民辦學校的教訓,當合作到一定階段,要按教育規律辦事時,矛盾就會尖銳起來。如果政府不進行監管的話,辦學的指導思想就會偏離原來的方向,最后受到損害的就是眾多青少年。(新華社記者 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