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清 陳曉雙
廣州市首次國有土地使用權拍賣會近日舉行。意外的是,拍賣會上只有兩個競投單位舉牌,會上推出的四個地塊只有兩塊成交。拍賣現場顯得有些冷清,但也顯示出房地產開發商更具理性。
成交的兩個地塊都是一舉中標。第一個地塊在拍賣師多次叫價之后,才有廣州同和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舉牌應價,之后再無人問津,最后以起拍價成交。另一塊被廣州環渤海科貿實業有限公司同樣以起叫價3500萬元競得。
被認為是拍賣會“重頭戲”的廣州市天河員村二橫路廣州絹麻廠廠區地塊,拍賣師雖然列舉了地塊面積大、綠化基礎好等諸多優勢,臺下還是波瀾不驚。位于廣州市白云區同和永泰小區地塊,本是推出的第二個地塊,因第一次叫價無人回應,拍賣師只好調到最后一輪再拍,結果還是原封收回。
廣東省拍賣業協會副秘書長陳少湘會后接受筆者采訪時說,導致這次拍賣冷淡收場的原因有二:一是按規定競投中標者要在半年內交清土地出讓金,此舉對房地產公司的壓力很大;二是拍賣成交價款雖包括了征地拆遷安置補償費、地上建筑物補償費等,但標的物的估價對競投單位來說偏高。
“一塊牌子一間房,一張紅線圖幾桿槍,轉眼做了地產商”。曾幾何時,在行政劃撥批地政策下,廣州房地產業一度是各界搶著端的“金飯碗”,房地產開發隊伍高峰時達1675家。近幾年來,隨著政府從土地供應到商品房預售等環節規范市場運作,廣州市經營性房地產用地增長過快,商品房供大于求的狀況得到改善。據統計,1997年以來,廣州市共收回和注銷468宗、10.88平方公里的閑置土地。政府通過實行經營性房地產用地招標拍賣制度,已將20多塊面積約84萬平方米的建設用地,通過市場競爭配置到開發商手中。
廣州市政府還針對商品房大量積壓和部分樓盤“爛尾”現象,提出了多層建筑必須封頂、高層樓宇要完成2/3的結構工程后才能預售等規定,使那些實力不強、靠預售款收入維持運作的開發商難以為繼,也有效調整了擴展過快的開發隊伍。據了解,廣州市現有房地產開發企業約1100家,數量比最“輝煌”時減少了三成多。被淘汰的500家企業中,有400多家就是被政府不斷升高的市場準入門檻“絆倒”而黯然出局的。
今后的房地產市場將是實力與品牌的競爭,廣州市國土房管局局長李維杰說,經過激烈的競爭,廣州房地產市場還要淘汰一批力量單薄的小型公司,占主流的將是資質優良、富有創新精神和核心競爭力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