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是有一個娃娃在欲哭未哭時遇上了黃敏,那他們多半能馬上安靜下來,甚至露出可愛的笑容——要知道,這就是黃敏一直以來引以自豪的親和力。與孩子們打交道近三十年,她早已能讀懂孩子們的喜怒哀樂,懷著一顆溫柔細致的心當他們的“醫生媽媽”。
童心未泯的“大小孩”
早在明代末年,李贄就在散文《童心說》歸納了童心未泯的必要性:“夫童心者,絕假純真,最初一念之本心也。若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人而非真,全不復有初矣。”
對黃敏而言,保持童心,更意味著要深懷對人對物的熱愛之心、同情之心和良善之心。
“我覺得我心里還是有幾分童趣童真的,”黃敏笑道:“其實,誰有童心是一眼就能看出來的,孩子們更能敏銳地感受到。他們要是覺得你和他們是‘一伙’的,那么無論看病吃藥打針,他們都愿意配合。”
身為一名兒科醫生的黃敏,正是“永遠保持一顆童心”理念的支持者。在她看來,保持童心就能擁有一顆單純的快樂之心,很容易被一些小事情小感覺而取悅,生活也越發簡單,笑容也越發燦爛。“保持童心,就是留住了永遠的好奇心,留住了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也留住了創造力。”她如此總結道。
換位思考的樂趣
復旦[微博]EMBA項目不是黃敏畢業后的第一次進修,她還曾遠赴日本攻讀過兩年的醫院管理課程。當時,對于即將成為副主任醫生的黃敏直奔日本而去,大部分人都表示不理解,這其中還包括她日本班上的同學。“在日本,醫師的地位特別高,遠超過醫院的管理者。我的同學不明白我為什么要花時間花精力去上管理課程。”而黃敏的解釋始終很簡單:“我的多次求學只為了一個目的——換位思考。”
當醫生當久了,就一直沿用醫生的邏輯來思考和辦事;當管理者當久了,就一直沿用管理者的思維來處理問題;而黃敏所追求的,正是不斷轉變角色進行換位思考。“我喜歡站在管理者的角度看醫生,也用醫生的心態看管理者。這種換位思考非常有利于我發現醫院運營中存在的一些細節問題。”
至于在復旦讀書,倒也實現了黃敏另一種角色的換位思考。她在復旦學習經濟理論和管理知識,同時也在交大擔任碩士生導師。一為學生,一為老師,兩者角色的不斷轉變所引起的換位思考,也帶給她很多靈感。“我可以從中體會到患者與醫師的角色轉換,從而在我的專業領域中研究如何更好地改善患者的感受,這種樂趣與收獲真是一言難盡!”
未雨綢繆的藍圖
黃敏從日本留學回來后,一直致力于改善醫療服務水平。“用良善之心,做暖人心的事情。”黃敏解釋道:“醫院的實質就是服務于病人,如果服務水平跟不上去,無論醫師的技術有多上等,那也無法被稱為濟世救人。”而在這一次復旦求學之旅結束后,她的眼光開始聚焦于中國的養老結構體系。
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傳統養老模式難以適應日益增長的養老需求,黃敏對此有自己的看法:“無論你現在賺多少錢、有多大能耐,都會有老的那一天。而我現在最想做的事情,就是為將來要進入老年的人預備好一切,從設施到人員配備,從系統化管理到精神預備。”黃敏的著眼點不是基本養老制度,而在于小型的會員制高端養老服務體系。
“關于這一點,國外有許多可行性甚高的案例可以參考。”她詳細解說了國外的相關成功經驗,并指出:撇開最原始的家庭養老——即老年人由具有血緣關系的家庭成員贍養,比較有趣的方式應該要數“居家養老”:即老人居住在家中,由社會來提供養老服務的一種養老方式。“這也是我試圖在理論上辯證其中國本土化可行性的一種方式。”
黃敏意識到,此類服務主體是依托商務平臺而建立的新型社會化養老服務體系,同時也包括一些“互助養老”的要素,從而創立一種新型社會關系。比如在德國,有很多老年人共同購買一棟別墅,分戶而居,由相對年輕的老人照顧高齡老人。這些都是已被國外論證過的成功案例。而在黃敏看來,要在中國實現這樣的方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好在復旦老師們曾提醒過她:“很多事情都是先有成熟的理論,繼而才有真正落地的項目。”所以她并不著急,只想踏踏實實地前行:“我反正用心做事,且看未來會怎樣。”
文/上海市兒童醫院副院長黃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