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魏杰:改革開放30年來中國對外開放戰略的變革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8日 13:56 《中國金融》
- 魏杰 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經濟發展大致上經歷了兩個階段,實行了兩種不同的戰略:一個是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階段;一個是整合國際資源而開發國內市場的階段。 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 在改革開放的前十年,我國的對外經濟實際上發展較為緩慢,其原因有三:一是傳統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的束縛實際上還非常大,尤其是以階級斗爭為綱的思想仍然在各個領域以各種方式起作用,例如人們對所謂的和平演變的擔憂還甚多,唯恐我們在對外開放過程中被資本主義制度所侵蝕,因而當時不可能大規模地快速對外開放;二是當時我們剛剛才從國民經濟幾乎崩潰的邊緣走出來,還處于嚴重的短缺經濟之中,國力甚差,不僅沒有產品可以出口,而且也因為沒有外匯而無法進口,所以國際貿易發展緩慢,國際收支的正常項目對我國GDP的貢獻甚少;三是我們剛剛從封閉性經濟形態上走出來,才開始邁入國際社會,吸引外資的法律體系和基礎設施都不健全,再加之國際上對中國還有意識形態方面的誤解,因而外資的進入極為緩慢,當然更談不到我國國有資本走出去的問題,資本項目下的國際收支幾乎處于很微弱的狀態。 一直到1992年鄧小平同志視察南方講話之后,尤其是黨的十四大之后,我國的對外經濟才開始得以快速發展,國際收支中的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流動才開始在規模上有了起色。對外經濟戰略的制定不能脫離當時的國情。在我國經濟剛剛開始融入國際經濟的一段時間中,我國經濟有著三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資本和外匯都很短缺,非常需要國際資本和外匯;二是就業壓力非常大,國民還不富有,甚至可以說還很窮,因而國內市場購買力很有限;三是國內資源如勞動力資源和土地資源等比較便宜。這三個特征決定了我國當時對外經濟的基本戰略只能是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 在這種開放戰略框架下,我們在國際貿易上采取了極力擴大出口而限制進口的政策,例如在出口上實行了出口退稅比例很高的有利于擴大出口的出口退稅政策,在進口上實行了比較嚴厲的進口關稅政策,甚至不允許進口;在資本項目下,我們實行了極力吸引外資而限制資本外流的政策,例如對外資實行包括稅收優惠和土地優惠在內的各種優惠政策,但對資本外流卻嚴加控制。與這種開放戰略相聯系,我國的外匯體制實行了國家嚴格控制的行政性外匯管理體制,不僅外匯的流動被嚴格控制,例如資本項目下的外匯兌換從不放開,而且外匯的價格也是政府控制的,實行政府定價原則,因此,外匯的流動和定價,都不是自由的和市場化的。 我國對外開放的實踐表明,當時我們實行的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非常快速地形成了貿易順差和使外資大量地流入了我國,因而非常有效地增加了我國的外匯儲備,同時又為我國創造了更多的就業機會,提高了人們的收入。當然,這種戰略也對我國的改革產生了巨大的推動力,形成了開放帶動改革的體制變革效應,因而當時人們對于這種開放戰略基本上是認同的,尤其是在具有對外開放的區位優勢的長三角和珠三角等地區,這種對外開放戰略釋放了巨大的能量,有效地推動了這些地區的經濟和社會發展,因而無論政府,還是民眾,都對這種對外開放戰略有極高的認可度。 這種對外開放戰略自1992年開始大規模推進,到了1997年,又掀起了一個高潮。因為1997年我國經濟遇到了兩個挑戰,這兩個挑戰極大地推動了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開放戰略的實施。一個是亞洲金融危機,這場危機首先表現為對外匯的國際炒作,似乎只有外匯儲備豐厚的國家才可以阻擊這場危機,因而,有利于外匯儲備增加的這種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就更加受到人們的推崇。另一個是中國宏觀經濟自改革開放以來首次出現了總需求不足,總需求不足導致了經濟增長乏力,失業人口大量增加。對于這種總需求不足,當時我們雖然也試圖通過刺激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而啟動,也就是試圖通過積極的財政政策和擴張的貨幣政策而加以刺激,但當時因為各種原因,除了積極的財政政策所推動的政府投資對啟動總需求有些作用外,別的措施似乎見效都甚慢,因而我們后來加大了外貿外資政策對需求啟動的力度,也就是通過擴大進口和積極引進外資而啟動國內需求,后來恰恰正是因為這些擴大出口和積極引進外資的舉措,通過開發和占領國際市場而釋放了國內需求嚴重不足的壓力,彌補了國內市場的需求不足,有效地帶動了經濟增長,從而收到了啟動經濟的巨大效果,因而這種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對外開放戰略,更加深入人心,獲得了巨大的發展。 由上述分析可見,在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較長時期內,我國對外經濟的基本戰略格局是:充分利用國內資源優勢(包括人力資源便宜的優勢及土地等要素廉價的優勢等),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例如將擴大出口和追求貿易順差為目標,并且將以加工貿易為特征的外資作為吸引外資的重點)。這種以擴大出口為基礎的對外經濟發展戰略,使得拉動我國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即投資、消費、出口)的貢獻排序是:出口、投資、消費。也就是說,我國經濟增長表現為出口拉動型。 我國對外經濟的這種戰略選擇在當時是正確的,是符合當時我國的國情的,因而我們對此不應有任何指責。現在的問題是,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這種戰略需要調整了。其原因是:第一,這種戰略導致我國國際收支嚴重失衡,使得過多的外匯流入我國,從而使得央行的外匯占款性貨幣發行數額太大,也就是因為外匯占款過大而導致貨幣供給過多,從而出現了流動性過剩,使得包括消費品價格、投資品價格、資產價格在內的價格全面上漲,引發了國內經濟嚴重失衡,出現了通貨膨脹、經濟過熱和經濟泡沫的壓力:第二,我國GDP自2006年突破20萬億人民幣以后,每年仍然會以10%左右的速度增長,從而使得我國每年消耗的資源量非常大,我們就是再提高資源使用效率,降低資源消耗,國內資源也難以滿足我們對資源的需要,因而我們需要走向全球配置資源的時代。由以上兩點可見,我國的對外經濟戰略,應該從充分利用國內資源而爭奪和占領國際市場的戰略,轉向配置全球資源而開發國內市場的戰略。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