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經濟學人--湯敏 > 正文
 

湯敏:再談擴招擴錯了嗎 否定改革方向不可取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03日 08:16 新浪財經

  湯敏

  筆者最近在新浪財經發表了一篇題為“擴招擴錯了嗎?”的文章,對社會上議論紛紛的大學擴招,大學收費以及如何解決貧困學生上學難等問題提出了一些個人的看法。最近讀到了《南風窗》記者鄭作時先生的題為“湯敏先生:擴招沒有錯嗎?”的文章。本著爭鳴的原則,我想再提出一些看法。

  讀大學合不合算?

  鄭文主要的觀點之一是大學擴招后,大學文憑不“值錢”了。鄭文指出“大學本科畢業生的起薪800元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睋贝髮Ω咝.厴I生起薪的調查資料顯示畢業生在1000元以下的占40.9%”。入學成本高,就業收入低,學生與家長負債多年還不清。因此,似乎這樣的學還不如不上。但是,令人不解的是,鄭文卻沒有把北大最近對大學畢業生起薪基本情況的調查結果全部列出。 如在鄭文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北大教育經濟系副主任岳昌君教授對16個省約2.122萬大學生的調查報告指出 , 2005年高校畢業生平均月收入為1588元,其中專科畢業生為1333元,本科畢業生為1549元,碩士、博士分別為2674元和2917元。2005年大學生平均月收入比2003年多了37元。月薪在1000元以下的比例為20.3%,比2003年減少20.6個百分點。岳昌君教授的文章還指出, 到2005年6月為止,大學畢業生中已確定去向的, 包括已簽約的,已確定單位等待簽約的,準備自己開業,考研,出國的, 達到了74.5%,比2003年同期上升了12.9個百分點。這說明, 盡管2005年畢業生比2003年多了上百萬, 但大學生的就業形勢已經好轉。

  教育投資是一種長期投資,要看長期的回報,不能僅拿第一年的起薪多少來看這一投資是否合算。受過大學教育的大學生素質提高、可塑性強,收入增長較快。中國社會科學院李實和丁賽的研究指出,在我國,高等教育平均年收益率增長幅度要大于初等和中等教育。以從1995年到1999年為例,高中畢業生的平均收益率增長了88%,而大學畢業生則增長了116% 。 幾年下來,受過大學教育的與沒受過大學教育的收入差距就會越拉越大。還應該看到, 很多學生與家長選擇上大學,不僅是從財務回報上考慮,同時也在考慮社會地位的提升,工作領域的差別以及長期發展的潛力。在國外,也有藍領工人的工資比白領工作人員工資高,但很多人還是選擇了白領的工作。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在中國幾千年的“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傳統思想作用下,人們愿意上大學當白領的傾向性可能會更強。

  退一步來看,即使是不考慮社會地位的提升和未來收入的快速增加,就純從投資來說,上大學還是劃算的。以鄭文中提供的一個本科生培養成本的4萬元及助學貸款6%年利計算,六年期的助學貸款每月連本帶息還款為663元。以上述的本科生平均起薪1549元計算,假定該生高中畢業后找到工作的起薪為800元,則上大學每月增加收入749元。也就是說,即使是該生全部用借來的錢上大學,從純投資的角度看也還是合算的。況且,很多家長是用他們的儲蓄為子女交學費。以銀行定期存款或國庫券利率來計算機會成本,則投資子女上大學回報更高。

  鄭文的另一個觀點是因擴招提高了學費,使得很多農村家庭因懼怕高學費而讓孩子放棄上大學。 為此,鄭先生“想起來都已經讓人不寒而栗”。不知道鄭先生計算過沒有,是擴招后上大學的農村子女多,還是擴招前多。根據上海教育科學研究院胡瑞文教授提供的資料,擴招前的1998年,農村青年入大學人數為40萬人,占當年招生總數108萬人的37%。而擴招后的2004年,農村青年入大學人數為230萬人,占當年招生總數447萬人的51%。在短短的6年中,不但農村青年入學增加了4倍多,而且還第一次超過城市青年的入學人數。可見, 如果沒有擴招,則必然使幾百萬的農村學子,以及全國幾千萬有志上大學的青少年就不可能實現進入高校的愿望。

  中國需要什么人才

  鄭先生還有一個觀點認為,當前企業急需藍領技工,藍領技工的工資很高。因此中國應該擴招技工學校,而不應該是大學擴招。鄭先生應該注意到,就業市場是勞動力市場的一部分,會遵循市場供求關系的一般規律。也就是說勞動力價格會隨供求的變化而變化,F在技工市場的情況與當年大學擴招前的情況非常相象。鄭先生不會不知道,如果技工學校擴招了,技工的起薪也會下降, 技工也會就業難。技工學校不是免費上學,也會有一些貧困農民子女上技工學校難。按鄭先生自己的邏輯,為什么技工學校就應該擴招,而大學就不應該擴招呢?

  鄭先生還忽視了一個基本事實:即使是大學擴招八年后的今天,我國18-22歲適齡青年上大學比例也只有21%。 也就是說還有79%的青年上不了大學。他們完全可以上職業學校。中國不是受教育的人少了,而是不夠。沒有必要為了增加職業教育而減少大學招生,F在很多職業學校還招不滿生,說明在自由的選擇下,是家長和學生自己選擇了上大學。

  在鄭先生的文中,似乎我反對發展職業教育。作為專業記者的鄭先生不會沒有看到,我在幾年前就一直呼吁發展職業教育。就在鄭文提到的“在國內影響力較大的”新浪財經網我個人網頁上,就掛了我發表的一些發展職業教育的文章。鄭先生也可能知道,正是出于對職業教育的關心,幾年前我就與茅于軾教授和一批年青人一起在北京辦了一個家政培訓學校,來探索在新的形勢下,如何走出一條通過職業培訓,來幫助貧困地區農民早進城、多進城、進好城的模式來。 可見我認為大學擴招與職業學校擴招并不矛盾,完全可以齊頭并進,相得益彰。

  中國是一個大國,需要各方面的人才。我在多篇文章里都指出過,即使是擴招后的今天,我國適齡青年入大學率僅為與同等發展水平的泰國、菲律賓的一半,也才剛剛趕上只有中國人均GDP一半左右的印度。中國要在國際競爭中勝出,一定要在教育上適度超前。當前大學生就業難是暫時現象。貧困學生上大學難也可以通過減免學費,擴大助學貸款的方式來解決。不能因噎廢食,因為這些暫時的困難就否定大學擴招,否定教育應適度超前發展的大戰略。更不能因部分學生因各種原因暫時找不到工作就否定擴招,把上千萬的青年學子拒于大學校門之外。

  一夜之間造出來的是好大學嗎?

  這是鄭文中的一個小標題,在我看來這是一個過份夸張的假設。一夜之間造出來的大學當然不是好大學。但問題是現在哪個大學是一夜之間造出來的呢?幾年前,我國是出現了一股大學合并的浪潮。然而,鄭先生應該清楚,這些大學并不是一夜之間造出來的,而是在同一個城市的幾個大學合并后產生的。這些大學都有著是幾十年的鋪墊甚至上百年積累。中國的大學在短短數年中發生了巨大變化,是有目共睹的。中國高等教育中還有沒有問題?當然有。我們注意到擴招后確實也存在一些問題,如師生比例擴大,學生生活與教學設施一時跟不上去,部分學校的教學質量有所下降等等。但我們認為,這些都是影響中國高等教育的次要矛盾。當前中國教育中最大的問題是還是我們的教學方式與內容不能適應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的教育還是以灌輸知識為主,而不是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創新能力為主。教育更深層次的問題還在于現在的高考制度,挑選人才的方式。而這些問題是中國高等教育中長期存在的問題,基本上與擴招無關。這些問題的出現恰恰是過去計劃體制中的弊端還沒有完全消除,政府的職能轉變還沒到位、改革還不夠完善造成的。 解決這些問題只能靠不斷地改革,別無它法。中國的高校正在經歷著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而擴招正是大大促進了高等教育的改革。

  鄭先生在文中還用了他采訪的一個教授在國外投稿的經歷。據說,因為在國外出現了大量低質量,甚至弄虛作假的中國論文,全球一流的英國機制工業學報的評審委員會對來自中國的論文采取了拒看的態度。于是鄭先生將此歸結為我國高教“大躍進”的結果。

  從鄭先生的描述中,我很懷疑這一案例的準確性。作為世界一流的學術雜志和一流的專家,不會因為曾出現過一些弄虛作假的論文就對來自這個國家的論文都拒絕評審。這在學術規范上是不允許的。退一步說,如果英國機械工業學報的個別評委真有這種行為,那么也只能證明他自己不配當一流學者,并不能以此來證明中國的學術水平下降。

  鄭先生的態度

  我之所以要花這許多篇幅與鄭先生來討論上述的一些問題,是因為感到目前社會上確實有一種議論,對擴招持基本否定態度。這些議論的共同特點是把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甚至是一些政策操作不到位,或是執行不力的問題過份擴大。其觀點的特征不是討論如何解決這些問題,而是認為改革的方向錯了,從而得出改革失敗的結論。對此,不知鄭先生以為如何?

  我們與鄭先生的分歧不在于上述這些問題是否存在,而在于得出的結論。鄭文中舉出了一小部分大學生起薪低是存在的,但我認為這還不足以得出上大學不合算的結論。鄭文提出中國應該發展職業教育,我們當然同意。但我們認為大學擴招與職業教育發展并不矛盾。中國需要職業教育學校,需要有技術的藍領工人, 但中國同樣也需要很大量的大學生。從鄭先生舉出的個別教授的論文被國際學術雜志退回的事實也不足以證明“中國高校中原來已經潛滋暗長的弄虛作假的風氣越來越明朗化”。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任何改革有一利就必有一弊,甚至是數弊。我們的選擇是看利大于弊還是弊大于利。只要是利大于弊,就應該大膽改革。發現問題后再及時加以解決。因改革中出現了一些問題就否定整個改革的方向。這種態度不可取。我并不反對對改革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反思。 但我不同意以偏概全,否定市場化改革大方向的議論。 因為這種思潮會干擾改革的發展與深入,人們不得不加以關注。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903,00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