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浪:1947年2月 河南輝縣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7日 07:44 新浪財經 |
楊浪,新浪專欄作者,現任中國證券研究設計中心媒體管理部副總經理,財訊傳媒集團副總裁。1980年到《中國青年報》,任記者、編輯、編輯部主任,1993年任《三聯生活周刊》執行副主編,1994年任《中國青年》雜志副總編,1999年任《財經時報》總編輯。2002年任現職。作者在其博客“地圖的發現”中撰寫了有關地圖的300余篇文章。 12月26日-12月30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楊浪。----編者按 1947年2月 河南輝縣 12月27日 星期二 文/楊浪 公元1947年,按民國算是三十六年,歲在丁亥。 1947年2月的這個時候并沒有什么特殊的事情發生,把時空點聚到這里是因為幾天前剛得到一卷有點特殊的地圖和文獻。 58年前的公函和地圖 這一年2月11日,正好是我動筆寫此文的整整58年以前,這時候正月元宵剛過一周,輝縣"參議會"給國民政府河南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張某發去了一封公函。標點是筆者添加,全文如下:(見圖)
輝縣"參議會"給國民政府河南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張某發去的公函全文。(圖片來源:新浪財經) "河南省第四行政區督察專員張 鈞鑒: 查前以本縣轄區日益縮小,民眾日趨困窘,經于三十五年十一月二十七日以參秘二字第一三六號代電懇請再減百分比率在案。迄今兩月有半,未蒙明示。本宜靜候分配,偈敢再行煩瀆。惟查奸匪憑籍太行山險,大肆竄擾,日形猖獗。自本年元月以來,趙固、高莊兩鎮相繼淪于匪手,全縣面積我方能控制者已縮至十分之一(如附圖)。近日以來散匪竄擾更及于城郊四周區域。既成彈丸,而負擔則仍如往昔。 不特此也,奸匪肆其斗爭殘殺之毒辣政策,至由匪區逃出之難民激增至萬余人,繼續逃出者更時有所聞。所有逃出之難民,扶老攜幼饑啼號寒,闕狀之慘,目不忍睹。地方政府對此地區日縮,負擔奇重之危局既屬無法應付,而對此避匪來歸之難民,尤感救濟乏術。治安區之民眾多因負擔奇重十室九空,而由匪區逃來之難民風餐露宿,尤難免于饑寒。當此面臨大敵之局,倘欲與奸匪奪地爭民,舍減輕負擔撫輯難民兩端不為功。不此之途,則不但政令不能通行,誠恐此僅有之彈丸地區亦不易維持久遠也。瞻望前途,良深焦慮。茲為平均負擔計劃,為爭取民眾計,敢懇召開會議,將前定之百分比率重作合理之分配。 鈞座關懷地方,愛民如子,對于輝縣水深火熱之人民,自必時存軫恤俯賜拯濟也。謹再公推參議會議長王慎之,參議員路佑吾,農會理事長郭壽庵,商會理事長劉祖汾,縣政府田糧科長翟金璽等五人代表趨轅吁懇,伏乞準按現有面積改定負擔。俾抒民困,臨電不勝迫切待命之至。 輝縣參議會議長王慎之 縣黨部書記長關朝彥 三民主義青年團輝縣分團主任郭郁生同叩" 今天看來,這篇公文盡管文筆詰曲拗牙,信息量確是很豐富的。我查了一下,公文呈送的第四行政區"張鈞鑒",在這卷文獻中還有另外的頭銜,他還兼著"保安司令"職,應為當時河南保安第四總隊司令張嵐峰。不過這一年1月13日,張嵐峰及其所部已經在魯西南巨野戰斗中被我軍活捉。估計輝縣的王參議長們不知道這個消息,所以這件公函"張鈞鑒"自己是見不到了。
關于輝縣及《晉冀魯豫邊區分區詳解地圖》 輝縣位于河南北部太行山延伸到最南端山脈銜接平原的地方,所以這個縣北部是山區南部是平原。1947年的這個時候,解放區"憑籍太行山險,大肆竄擾,日形猖獗"本是國民黨發動內戰以后,冀魯豫解放區發展壯大的來自對方的描述。 1946年12月下旬,國民黨鄭州綏靖區王靜久、王仲廉集團率10個旅6萬人,由滑縣、兩門地區北進,企圖尋找我軍主力決戰,并實現其打通平漢路的計劃,同時配合國民黨在陜北、山東地區的"重點進攻"。劉伯承、鄧小平則指揮晉冀魯豫野戰軍,以主力插入敵人縱深,發動巨(野)金(鄉)魚(臺)戰役,首殲巨野,圍攻金鄉,再集中兵力殲滅援敵,半個月取得了殲敵5個多旅的重大勝利。與此同時,輝縣我軍地方部隊也加緊對敵斗爭,因有"趙固、高莊兩鎮相繼淪于匪手,全縣面積我方能控制者已縮至十分之一"。在手里的這卷文件中,有1946年元月的輝縣"匪我態勢圖"和隨這封公函附上的1947年的輝縣兩軍態勢圖,兩圖比較,解放區的地界確實是在向南擴張了的。 輝縣地處太行山南端,自抗日戰爭以來,即為我華北解放區的邊緣地區。輝縣根據地的開辟是在抗日戰爭后期。史載,1943年5 月5 日,日偽集中15000 余人對太行根據地實施"毀滅掃蕩",試圖合擊八路軍總部和129師師部。我軍采用地雷戰、麻雀戰,內外結合、主力外線作戰的方針,廣泛出擊。至5 月20日,日偽在損失3000余人后被迫撤退。 在日偽主力掃蕩太行根據地的同時,駐守太南、豫北的國民黨新五軍孫殿英部和第二十四集團軍龐炳勛部投向日軍,與偽杜淑部合編為偽24集團軍。7 月10日,該偽軍進犯我河南衛縣和林縣以南地區。30日,冀魯豫軍區發起衛南戰役,至8 月19日,殲滅偽軍杜淑部5600余人,恢復了被占區,并新開辟了滑縣等三個縣的政權。太行軍區在冀魯豫軍區配合下,8 月展開林南戰役。至26日,殲滅孫殿英、龐炳勛部7000余人,攻克據點80余處,解放人口40萬,開辟了林縣以南、輝縣以北大片新區。由于輝縣緊鄰新鄉,所以屬于敵我交界地區。 在我的收藏里,還有一冊1947年10月由華北解放區民主出版社編繪的《晉冀魯豫邊區分區詳解地圖》,這冊解放區地圖集十分罕見,而且內容詳細。其中有29幅地圖,按太行專署、晉南三角地帶、冀南行署、冀魯豫行署、豫皖蘇行署分別以地圖和文字,介紹了解放區的行政區劃,歷史沿革,人口、物產、文教事業等翔實的數據。根據這部圖集的介紹,輝縣屬太行區第五專署,當時的太行專署位于正太路南,平漢路西,白晉路東,黃河以北的太行山脈地區,包括著晉東南、冀西、豫北的廣大地區,正副主任為李一清、杜潤生。記得前年我曾參加了為杜老的祝壽,年逾九十的杜老興致勃勃地和我們一起高唱《在太行山上》的情形現在仍歷歷在目。圖集中介紹:"敵投降后,蔣軍孫連仲、馬法五等由安陽侵入我磁縣、邯鄲,我舉行自衛反擊,殲敵兩個軍共五萬人,是為平漢戰役。又三八年三月我軍于涉縣響堂鋪伏擊敵汽車一百四十輛。"這里說的是在第五專署區域發生過的戰斗。圖集里還介紹輝縣根據地有行政村205個,人口133625人,耕地面積450439畝。 有趣的是,來自敵方的材料完全可以證實這些數據。除了上述1947年2月的公函稱"全縣面積我方能控制者已縮至十分之一";這卷文件中還有這年3月輝縣縣政府第三科科員郭培生(這人好像是縣三青團頭頭郭郁生的親戚)繪制的《三十六年三月匪我作戰形勢圖》,這幅地圖里,國民黨在全縣的控制區只剩下了城關和城南峪河鎮的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積了。 老話說,"敵人是不甘心滅亡的",就這么點兒地兒了,輝縣的縣政府還有"第三科",還忙著畫了好些地圖!這卷材料里一共有三十幾幅圖,包括輝縣盤查哨所圖,輝縣公路電話圖,中心寨聯絡碉樓圖,集訓第二、三總隊進剿邊區奸匪戰斗圖,還有手繪的輝縣情報網構成圖等等。這后一幅圖里,敵人的情報網一直伸進了解放區內部,除了用顏色標出的情報聯絡線,還有情報組長和情報員所在的標記。(見圖)
不管是真是假,敵人的情報工作倒是在認真做的。在縣政府進呈省保安司令的文件圖里,就標著輝縣各處我軍的番號和部署。其中在趙窯一代有"匪第五區、六區干隊約百余人"、"匪郝金明部百余人"、"匪霍張部百余人",在小莊一代有"匪五一團六百余人"、"匪城關區干隊百余人",在石門口一代有"不明番號匪四百余人"、"匪二六區干隊百余人"、"匪野戰旅兩千余人"。如果這些情報屬實,我軍在輝縣地域的兵力總數在三四千人,而且有主力部隊駐扎。 這一天以前和這一天以后 劉鄧挺進大別山之前,晉冀魯豫解放區的總兵力已達83萬人(見《劉鄧大軍史話》解放軍出版社出版第156頁)。這一地區在1942至1943年間遭遇大旱,再加上日寇與蔣頑的蹂躪,地方經濟十分困難。戰爭年代,在國共交叉地區,雙方政權同時向兩個政府提供經濟支持,當地民眾的負擔可想而知。與圖集所示當時輝縣的13萬人口比較,解放軍與人口比例大約為30:1,這個比例大體還可支持。但在輝縣的國統區里,以不到十分之一的面積,完成原有稅負,應該是十分困難的。所以,縣參議會"伏乞""地方政府對此地區日縮,負擔奇重之危局無法應付",要求"按現有面積改定負擔",以圖茍延殘喘。然而,當時的國統區經濟幾近崩潰,國民黨也只能依靠加倍擠壓民脂民膏來維持戰時經濟,所以那件"不勝迫切之至"的公文的后面,不過得到一個"提會商討"批示,也不知下文如何了。 1947年2月,盡管河南輝縣的國民黨政權已經岌岌可危,不過這個時候,國共兩黨的生死決戰尚在醞釀之中。此前國共談判破裂,內戰剛剛爆發。再有兩個月,國民黨對山東、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即將發起。此時的蔣軍兵力為370萬,解放軍兵力為195萬,至少在戰場形勢上,天下誰屬的事情還沒有定論。 1946年11月21日,中共中央開會討論周恩來關于國共談判破裂的報告。當時,劉鄧正在豫北發起濮(縣)滑(戰役)。毛澤東在會上說:"劉鄧19日已經開始反攻了,我們有辦法。是半年到一年的問題。已經過去5個月(指當年6月至11月),還有7個月,再打幾個勝仗,事情就好辦。今后半年到一年,再消滅它七八十個旅,兩黨力量就平衡了。達到了平衡,要超過它就比較容易。我們第一年內線作戰,第二年就可以到外線去——安徽、湖北和四川的一部分。" 1946年11月20日和30日,劉伯承接見新華社記者朱穆之、李普訪問,兩篇訪問記《劉伯承將軍縱談戰局》、《劉伯承將軍談蔣介石》均被邯鄲出版的《人民日報》刊載。劉在文中深刻地預見了未來的戰局走向。 輝縣參議會向上報告的整4個月以后,1947年6月11日,國民黨的國防部召開慶祝山東大捷的慶功會。蔣介石對興致勃勃的白崇喜陰著臉說:"現在還不是喝慶功酒的時候!"會后,蔣介石找參謀長顧祝同談話,問他看過劉伯承的文章沒有。顧祝同說這是共軍的宣傳伎倆。蔣又問劉伯承的動向。顧說:"劉伯承在豫北發動攻勢,傷亡慘重,看態勢,象是東進不成,改為西竄。"蔣介石追問:"究竟是東進還是西竄?"顧祝同沉吟了一下說:"可能是西竄,而不是東進。"顧認為,當年3月9日花園口堵口以后,黃河水流入故道,山東東明至東阿間形成了300公里河險,劉伯承東進沒有回旋余地。 然而,僅僅20天以后,劉鄧十幾萬大軍揮師不但東進,而且南進,他們越過黃河天線,展開魯西南作戰后,挺進大別山。一舉由戰略防御轉入戰略進攻,由內線作戰轉入外線作戰。事實印證了毛澤東的大布局和劉伯承的預見,國共幾十年軍事斗爭的戰略主動權從此轉入到共產黨手中! 關于挺進大別山的戰略決策是中國軍事愛好者們一個熱門的話題。見過網友們的一些文章,有些標新立異的網友從數據統計上認為,挺進大別山是得不償失,損失了重裝備,損失了兵員,而且大別山區域在后來的戰略決戰中并未發揮出支持戰爭的地緣作用等等。這個觀點當有另論。有一個事情卻是這些網友沒有注意的:行動之前,我軍將領內部也有很大爭議。劉伯承告訴他的將領們,為了全局利益,必須把盡可能多的多人吸引到自己身邊來。還有一層,晉冀魯豫當時養著83萬軍隊,財政經濟十分困難,人民負擔很重。如果再不轉入外線作戰,就有可能演成十幾年前中央蘇區的結局。那就正好中了蔣介石"把戰爭扭在解放區打"的詭計了!二戰時斯大林說,戰爭就是打火炮打鋼鐵;實際上戰爭就是打經濟,打資源,打實力。自古皆然。 1947年2月,河南輝縣的國民黨政權已經挺不住了。幾個月后,隨著國共兩黨的戰場向南延伸,輝縣偽政府手中僅有的十分之一地盤迅速被紅色浪潮淹沒。再有一年多,遼沈、平津、淮海三大戰役發起,一個新的中國已經可以望見了。 再有58年,我正坐在這里面對這些地圖和文獻,揣度著當年那些我沒有見過而今卻可以觸摸的事情。 我經常會生出些自我好奇:除了對收藏的愛好以外,這些東西怎么會落到我的手里?我想,這批輝縣文獻應該是在解放軍完全占領輝縣以后繳獲自敵人檔案中的。它們的存在,說明過去58年中,是有人將它作為有價值的文獻保管了的。可它怎么又會流出了呢?是原保管者認為它們失去了價值?是它們本來就藏在民間?還是有人貪圖小利監守自盜? 這些問題我恐怕永遠得不出真正的答案。那末就讓它從此以后好好留存吧! 我一再說,地圖是歷史和現實的影子,通過它,我們得到的是微觀然而生動的歷史。有了這些碎片,那些宏大的歷史敘述才是完整和真切的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