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新偉
印度裔美國小說家裘帕·拉希莉(Jhumpa Lahiri)是個十足的美女作家,她的小說卻完全沒有我們熟知的美女作家的套路,性、時尚、瘋狂的戀愛、情人都不是重點,她濃墨重彩的不過是這些——主人翁大多來自印度或孟加拉,深陷于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里,人物卑微,故事瑣碎,像是裘帕·拉希莉父輩的虛構——你關心一位印度移民在美國的生活嗎?他
找工作、找房子的經歷,即或他成為硅谷一分子的精英生活?甚至你連2000年普利策小說獎獲得者裘帕·拉希莉也不大關心,更不要說還獲得什么“新英格蘭筆會/海明威獎”、《紐約客》1999年度新人獎什么的,尤其是在鼓吹裘帕·拉希莉女士小說的評論中,不著四六的不在少數(尤其是在讀完小說后,你會覺得那些文學評論集讀的是另一個人的小說)。如果沖著《新聞周刊》或者《紐約時報》上的溢美之辭去讀裘帕·拉希莉的小說,大概會很失望,反倒是那些身處異國他鄉者幾句話的感動,我已經不止兩三次聽到叫好聲,我相信裘帕·拉希莉給這些異鄉人的力量感,不是那些充滿形容詞的評論所能夠描述的。
2000年獲普利策獎的短篇小說集《疾病解說者》一共9篇小說,當然每一篇都跟印度有關,是不折不扣主題先行的作品。《柏哲達先生來搭伙》、《真正的看門人》、《森太太》乃至最后一篇《第三塊大陸,最后的家園》都是講述移民的故事,家小困于國內戰事的柏哲達先生,看門人希莉媽媽被欺負與被凌辱的遭遇,教授夫人森太太的苦悶生活,都不會超出讀者的想像范圍。但是每一篇都可以被選入短篇小說教程,這些可能不太討人喜歡的“平庸之作”充滿了美國小說的高超技巧,或者說,印度后裔裘帕·拉希莉能成為美國小說家,這種傳承是必不可少的。
老實說,在整部小說集中,最厲害的一篇是《疾病解說者》,一對去印度旅游的夫婦,帶著3個孩子,他們的導游恰好是一名醫生翻譯——醫生聽不懂當地的古語,必須要通過翻譯才能判斷病情,開出藥方。這位名叫卡帕西的“疾病解說者”,撞上的“病人”正是來旅游的達斯太太。同樣是寫年輕夫婦的婚姻生活,破滅的,心如止水的生活,《停電時分》比起《疾病解說者》來,簡直差了9條街。達斯太太內心之絕望、之黑暗,或者說婚姻生活之絕望、之黑暗,超出了任何一篇描述,《疾病解說者》顯示出裘帕·拉希莉在講這樣一個故事的時候一定狀態非常好,因為這個故事無論技巧還是內容都不是你可以預想到的,只有這一篇,我不曾懷疑美籍華裔女作家譚恩美的贊譽之辭:“她是講故事的能手,有著獨一無二的嗓音,敏銳細致的眼光。聽得見命運嘲弄之聲的耳朵。”
《疾病解說者》讓人悚然一驚的正是這篇同名小說,它是整部小說集最能征服讀者的一篇,尤其當你比較失望地看完整本書——當你回看的時候,一切并不平淡,除了《疾病解說者》,最后一篇《第三塊大陸,最后的家園》寫得深遠、悲哀,但是熱烈,最后一段宛如一位歷經異國生活的老人的肺腑之言,是對飄蕩生活的回顧,也是對所有飄蕩生活的總結陳詞。我覺得裘帕·拉希莉的了不起就在于,她寫的是流亡者的文學,包括內心流亡者的文學,她所寫的移民故事、遙遠印度的故事,不是華裔譚恩美、湯婷婷唐人街的故事,更不是哈金的故事,更不是裘小龍所謂的上海石庫門的故事。
裘帕·拉希莉的文學繼承最為顯著的是美國小說的傳統,這是打開她小說美妙之旅的密碼——從《疾病解說者》的目錄上可以看出這種編排:《停電時分》是開局,到《疾病解說者》是一個驚人之筆,《性感》夾在《真正的看門人》和《森太太》兩篇之間,接下來是一篇真正寫愛情、真正沒有主題宛如狂想曲那樣自由喜悅的《上帝福佑我們家》,之后是遠在印度的故事《比比·哈爾達的婚事》,結尾的《第三塊大陸,最后的家園》悲哀有力,一下子把這部小說集往更高更開闊處拉去。讀到這種精心安排是美妙的,因為我發現了更多的密碼,從喬伊斯的《都柏林人》到塞林格的《九故事》到奈保爾的《米格爾大街》,無一不有這樣的安排:如果喬伊斯沒有在第一篇安排小孩子眼中的神甫之死,最后一篇《死者》里的“整個愛爾蘭都在下雪”才更見悲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