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預資產泡沫:做不做都是問題
美國次貸危機的實質是,隨著全球經濟失衡被糾正,全球流動性過剩催生的資產泡沫破滅,引發了國際金融危機。西方國家在這次危機救助過程中,采取了完全不同于亞洲金融危機時期的態度,是明顯的雙重標準。亞洲金融危機期間,它們一味指責亞洲國家的裙帶資本主義,要求危機國家和地區采取緊縮的財政和貨幣政策,關閉有問題的金融機構,開放國內市場。而在此次危機中,美國和其他主要西方國家紛紛降息、向市場和機構注資、政府擔保,并且發動私人部門聯合自救,等等,各種工具無不用其極。美聯儲甚至成立了一個特別工作小組,專門研究為市場提供緊急流動性支持的金融工具創新。具有深厚學術背景的現任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對于美國1930年代“大蕭條”的歷史頗有研究。他一直深信,貨幣政策不作為是導致當年“大蕭條”的一個重要原因。他把積極應對次貸危機作為實踐其理論的一次難得機遇。
對于資產價格波動,貨幣政策是否需要做出反應?這個問題一直存在很大爭議。格林斯潘以資產泡沫不可知為由,主張貨幣政策無須關注資產價格。但在實踐中,格林斯潘卻奉行單向干預策略,基本忽視資產價格上漲,積極干預資產價格下跌。1987年和2001年,他成功運用貨幣政策干預,避免股市受到泡沫破滅的沖擊,F在伯南克比格林斯潘做得更多、走得更遠,他不但救助了投資銀行,還救助了保險機構,而美聯儲對這些機構都不承擔監管職責。然而,市場好像不太領情。對于只救“兩房”不救雷曼兄弟,就有人指責美國政府過于教條主義;同時,也有不少人認為,美聯儲、財政部對因冒險而出問題的金融機構大施援手,是飲鴆止渴,可能引發“賺錢歸自己,虧錢找政府”的道德風險。
美國的經濟情況和金融市場雖然時好時壞,總體上卻在不斷趨壞。美國當前的困境是,在房地產市場還存在向下調整壓力的情況下,美聯儲無論做什么,都難以改變美國消費不振、經濟滑坡的周期性調整趨勢。
我們得到的啟示之三是:面對資產泡沫破滅,貨幣政策是應該作為還是無為,這個問題可能難有標準答案。關鍵是要在預防系統性金融風險與防范道德風險之間找到平衡點,同時也要考慮,是在泡沫形成階段還是在泡沫破滅以后實施干預。
次貸危機蔓延:并非只有挑戰沒有機遇
在經濟對外日益開放的今天,美國金融危機對我國經濟和金融運行的影響不容忽視。金融危機引起美國乃至全球經濟增長停滯,外部需求不振、生產成本上升以及人民幣升值等因素疊加,將使我國出口行業面臨巨大挑戰;金融危機加劇全球金融動蕩,導致美元資產縮水,將使我國對外金融資產尤其是外匯儲備資產面臨較大的重估風險;金融危機引起市場投資風險重估,全球信貸緊縮和信心危機蔓延,將波及我國金融市場;金融危機加劇全球貿易保護和投資保護主義,貿易戰、貨幣戰一觸即發,將影響我經濟發展所需的外部和平環境。
但另一方面,金融危機可能推動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增長方式的轉變,進一步發揮中國經濟對周邊乃至世界經濟的拉動和穩定作用;金融危機可能推動中國經貿關系多元化和人民幣匯率形成市場化,減輕中國對單一經濟和單一貨幣的過度依賴;金融危機可能為中國金融機構“走出去”創造市場機會,推進中國金融業發展的國際化;金融危機可能進一步暴露自由市場經濟的內在缺陷,凸現經濟發展模式多元化選擇的合理性。
我們得到的啟示之四是:如果應對得當,中國完全有可能轉“!睘椤皺C”,使這次金融危機像上次亞洲金融危機那樣,成為中國提高國際經濟和金融地位的新機遇。
(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所在機構和單位的意見。因版面所限,本文經編輯刪減,全文請見www.cf40.org.cn。圖片由本報記者王建新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