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管濤
美國發生了被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稱之為“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機,并且向全球范圍蔓延。這場由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金融海嘯”給了我們很多啟迪;它對我國經濟和金融運行所帶來的挑戰與機遇,也需要我們認真分析。
鼓勵金融創新:并非多多益善
1980年代以來,金融全球化高速發展,國際金融聯系日益緊密,其間摻雜了拉美債務危機、墨西哥金融風暴、亞洲金融危機等國際金融危機,危機似乎成了新興市場的專利。而始于2007年的美國次貸危機,開了金融一體化以來成熟市場引爆國際金融危機的先河,迄今仍在不斷發酵,愈演愈烈。
其實,美國次貸危機并非一次新型危機,而是傳統危機,它不過是1980年代的美國儲蓄和貸款危機在今天的翻版。當時,受監管較少的美國儲蓄貸款機構盲目擴張房地產信貸,刺激了房地產市場繁榮,房地產泡沫破滅后,美國政府不得不耗費巨資對其進行救助。
只是這次闖禍的,不是儲貸機構之類的小蝦米,而是投資銀行這些巨無霸。它們為缺乏信用和償付能力的房地產投資者提供次級住房抵押貸款,并且通過金融創新,推出許許多多派生產品,吹大了房地產泡沫。隨著近年來美國房地產市場轉入低迷,市場資金鏈斷裂,次貸危機爆發,并跨市場不斷蔓延。美國大型金融機構紛紛陷入困境,引起市場信貸緊縮,加劇經濟下滑風險。
房地產泡沫不斷膨脹的時期,正是美國鼓吹自由市場經濟、對金融創新監管最少的時期。因為懼怕風險而對金融創新一味限制,會制約市場轉嫁和規避風險的能力,這固然不足取,但對于金融創新放任自由、任由商業機構自己控制風險的做法也值得商榷。實際上,正如經濟學的邊際分析理論所揭示的,邊際成本上升,邊際收益遞減,對金融創新過度放任,創新帶來的風險不斷積聚,最終使其邊際成本大于邊際收益,以致得不償失。過去十多年來,美國在房地產金融方面無節制的創新,不但沒有轉移風險,反而放大了風險。由于金融產品的設計越來越復雜,以致成熟的市場交易者都難以對風險充分認知和管理,使得風險更容易失控和擴散。據說,股神巴菲特弄不懂與次貸有關的CDS、CDO等衍生產品為何物,沒有投資,因而避免了因持有次級抵押貸款債券及其衍生產品而造成損失。
我們得到的啟示之一是:在金融自由化和國際化方面,開放與管制各有利弊,過度開放或者過度管制都不足取,關鍵是要在開放與管制之間把握好度。
應對周期調整:不能不考慮代價
上世紀末,美國經歷了技術進步主導的“高增長、低通脹”的新經濟周期,同時也滋生了美國股市較長時期的非理性繁榮。2000年,因高科技泡沫破滅,美國股市的繁榮走向終結,再加上“9·11”事件,美國經濟進入衰退陰影之中。為阻止經濟下滑,美國采取了激進的經濟政策。2001年-2003年美聯儲連續十多次降息,將聯邦基金的目標利率由6.5%降至1%,貼現利率由6.0%降至2%的歷史性低水平,并維持了近一年時間,2004年中起才逐步加息,恢復到正常水平。長期的低利率,刺激了房地產投資,房地產市場上漲抵補了股市下跌的負財富效應,繼續支撐美國居民的過度消費,推動美國經濟快速復蘇。
事后看來,美國政府對高科技泡沫破滅的救贖,埋下了當前次貸危機的隱患,甚至有人將此次危機歸為前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的政策遺產。正是由于他在任上采取先發制人的貨幣政策,長期實行低利率,延緩了經濟周期的正常調整,用一個泡沫彌補另一個泡沫,結果釀成了更大的泡沫,最終難以維系以致崩潰。另外,美國長期的擴張性經濟政策,還導致了美國乃至全球的流動性過剩。在市場投資風險普遍低估的情況下,金融創新層出不窮,進一步對美國房地產泡沫推波助瀾。
我們得到的啟示之二是:國家宏觀調控的重要任務是熨平經濟周期性波動,但同時要注意處理好眼前和長遠的關系,特別是要避免因調控產生新的市場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