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學界動態 > 06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 > 正文
 

郭慶旺: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自主創新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8日 13:53 新浪財經

  

郭慶旺: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自主創新

  由人大經濟學院、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系列之二——現代經濟學教育:共性傳承與個性彰顯研討會于3月18日在人民大學舉行。圖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郭慶旺。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由人大經濟學院、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系列之二——現代經濟學教育:共性傳承與個性彰顯研討會于3月18日上午8:30-12:00在人大明德主樓舉行。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以下為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院長郭慶旺演講實錄:

  郭慶旺:各位教授、各位專家,大家好。能把大家請過來,座下來,談談中國現代經
濟學教育,是應時代的要求,現在也確實到了這樣的階段了。我的發言其實是林毅夫教授剛才闡述觀點的延續,但是我不敢說是對他思想的闡述,他的思想非常的深邃,只不過今天時間的關系他沒有闡述。我的題目是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自主創新與成本收益分析。

  講三句話,由于時間的關系,我給大家省一分鐘,我爭取用七分鐘。第一,20世紀是

中國經濟學教育以學習、引進、消化、吸收為主的100年;第二,21世紀是中國經濟學教育自主創新、鋪設通往“中國經濟學的世界”之路的100年;第三,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成本與收益。

  第一句話,整個20世紀是中國經濟學(教育)引進、吸收的一個世紀。大家都非常清楚,從20—40年代,我們中國也是學西方的經濟學,當然,在這個領域里做出貢獻的經濟學家們,可能大多數都作古了。到了新中國成立50年代開始,那時也是學西方,只不過這個西方一半在東方,一半在西方,跨越歐亞大陸的蘇聯。在學習蘇聯的經濟學及其教育的過程中,中國人民大學做出了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在50年代初按照蘇聯的教學模式和經濟學的教學體系創辦了連續的研究生班,在60年代、70年代,特別是80年代開始,許多中國經濟學教育界唱主角的都是那時出來的教師。到了80年代中期,中國人民大學又做了一件大事,黃老師最有發言權,就是從1985—1995年辦的十年的“福特班”,培養了600多人,一半在國外,另外一半有的上了企事業單位、從政,很少一部分從事經濟學教育。80年代全民經商,求爺爺告奶奶留校都不留。另外300多人都到了國外學經濟學。在此期間,中西合碧的經濟學教材也誕生了,在50年代的時候,黃達先生的經濟學吸納了蘇聯的理論寫了貨幣信用學,在全國應當是普遍接受的教材。到了改革開放,特別是最近十幾年,他們與時俱進,變成的金融學,仍然是全國的通用教材。在財政上,也有陳共先生的財政學,同樣是這樣的階段。所以我們一直在吸收和消化,以及在中國的運用。

  這個100年,其實也為中國的經濟學人才的培養應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到了第二個階段,21世紀我們怎么辦?剛才林毅夫教授提到,整個國家都在自主創新,我們經濟學的教育是不是也到了自主創新的階段了。我們想,這需要幾個條件:第一,首先要沖破對西方經濟學教育的迷信。第二,要創新,首先要在國際經濟學教育,特別是國際經濟學研究領域里大體能對上話的時候。第三,正如林毅夫教授所說,你得有土壤,21世紀,我們有信心,21世紀是中國經濟的世界。我們說,中國的現代經濟學能不能成為今后全世界矚目的焦點,甚至是學習,至少是倍受關注的對象,那就取決于中國經濟現象的重要性。因為它決定了解釋這個現象的理論的重要性,因此,我認為,我們有信心,如果你對中國經濟今后90年的發展有信心的話。第四,就是我們在自己做的時候,我們還得需要把中國的故事講給外國人聽,外國人知道你的經濟貢獻,在理論上有了總結;他們可以挑出毛病,他們挑毛病、我們完善的過程也是創新的過程。

  最后在21世紀的100年,我特別贊同林毅夫教授的觀點,這100年我們的自主創新要做,做成了,中國經濟學的世界就會到來。因為我們回顧過去100年的歷史是很長的,不要看最近剛剛跨入的頭六年還不行,我們已經有很多的鋪墊了。當然這件事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第三,中國現代經濟學教育的成本與收益,這就要結合創新的觀點和黃衛平教授說的教師的問題,這個問題就是三個方面。誰來創新,何時創新,如何創新的問題,我想主要取決于人,我們看看這樣的邏輯,現代經濟學的教育→教學→教師→教材。誰來做呢?都是人來做,人是誰呢,就是教師。從創新的角度說,核心是教師。創新的教師要具備的素質和條件,第一是具備共性的東西,比如說共性的經濟學語言、經濟學理論、經濟學方法;第二是土洋結合的問題,有效的土洋結合本身就是組織創新,最終的成果就是成果的創新。我們再問教師哪來,有人說我們要自身培養,可是再問一句,實現自身培養的那個老師哪來?總而言之這里有一個教師的問題。要想搞創新,要想與世界接軌,要追趕的話,一項重要的工作是引進國際化、現代化的教師,應當說這是一個前提條件。這就涉及到一個問題,就是成本大。與現在國內的已經有一定地位、造詣的的教師比,引進一個人的成本那肯定要大。但這怎么看。與他自身創造的價值來說,或者是收益來說,這個成本是非常非常小的。引進一位很好的能夠授業很多的人教師,還是把很多的學生直接送到美國,哪一個成本大,是不言而喻的。

  當然了,引進的人能不能帶領我們來創新,取決于很多條件,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問題是,他(們)能不能結合中國的情況形成一個創新的團隊,這在一定程度上又主要取決于他(們)對自己的定位以及轉變,包括觀念的轉變,包括選題的轉變等等。不要形成一種涇渭分明的,說哪個學校一看是洋派,哪個是土派,老死不相往來,這樣形成不了一個合作的、創新的團隊。謝謝各位。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