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06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 > 正文
 

林毅夫:中國經濟學家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8日 11:17 新浪財經

  

林毅夫:中國經濟學家面臨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

  由人大經濟學院、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系列之二——現代經濟學教育:共性傳承與個性彰顯研討會于3月18日在人民大學舉行。圖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由人大經濟學院、人大財政金融學院和梁晶工作室共同主辦的中國經濟學教育回顧與展望系列之二——現代經濟學教育:共性傳承與個性彰顯研討會于3月18日上午8:30-12:00在人大明德主樓舉行。新浪財經獨家圖文直播。以下為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演講實錄:

  林毅夫:很高興有這個機會到人大來討論

中國經濟學的一些問題,我感到特別榮幸的
是在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之后做這個報告,我記得在1995年的時候,《經濟研究》創刊40周年,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在文章里我提出一個命題,預測21世紀很可能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很可能迎來中國經濟學在世界上人才輩出的到來。

  現在十多年過去了,重新回顧我當初的命題,我覺得我的信心是增加的,不是減弱的。當時我認為21世紀很可能是中國經濟學家的世紀,是根據這樣的看法,經濟學理論本身是簡單的邏輯體系,用來解釋說明我們所觀察到的一些經濟現象,因為理論本身是一個簡單的邏輯體系,理論對邏輯本身不能說重要還是不重要,其實大多數的理論經常是很簡單的邏輯。那么一個理論的重要性就是根據他所解釋的現象的重要性,如果現象越重要,那么能夠解釋這個現象背后的簡單邏輯關系的理論,就是越重要的理論。

  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我們發現,中國的經濟,以及中國的經濟現象應該講起來是越來越好了,比如說中國現在已經變成全世界第三大的貿易國,在90年代初的時候,我們還排在十幾名之外,中國的經濟增量如果從總量講,我們當然比美國小很多,但是從增量來講,很多方面我們可能已經超過了美國了。比如說我們的國內生產總值的規模大約是美國的八分之一,但是我們的經濟增長率這幾年基本上是美國的3—4倍,也就是說,我們每年的經濟增量至少達到了美國的一半。更何況,如果我們從購買力平價的角度計算的話,中國現在經濟本身的規模也已經超過了美國一半,以美國幾倍高的速度在增長,從購買力平價來講,中國的經濟增量已經是超過了美國。

  我想這也是為什么在這幾年在世界上出現的一個所謂的中國熱,我們看世界上所有的主要經濟媒體、雜志,都以大篇幅報道中國發生的事情,而且我們也可以看到,國際上非常多、非常有影響的著名經濟學家,包括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還有很多諾貝爾經濟學家都是到中國來的常客,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國的經濟發展對大家有很大的影響,大家都想了解中國的經濟現象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我認為第二個理由就是說,當然經濟現象是有的,經濟規模是很大,但是要成為經濟學大師一定要在理論上有創新,創新的機會來自于什么呢?來自于一些新的未被人認識的現象,我們在座的都是經濟學家,我們都知道,西方在1929年,30年代出現的經濟大蕭條之后產生了凱恩斯主義,因為出現的經濟現象不能用傳統的古典經濟學解釋。沒有像凱恩斯主義講的那樣,后來出現滯脹,因此出現了理性預期學派,到了80、90年代,我們又發現貨幣當局確實是可以對經濟進行微調,因此理性預期學派又被新的理論,像新古典綜合派所取代。

  從這種角度來講,中國的改革開放過程中確實出了非常多用現有的理論基本上是難以理解、難以解釋的現象,在座的都遇到很多這樣的現象。我就簡單的舉兩個例子,而且是大家熟悉的例子。一個是中國以雙軌制為特征的漸進式改革。中國經濟已經取得了很大的增長,連續十幾年時間的經濟增長,但是當時我想,主流學術界對雙軌制是抱著非常悲觀的看法的,我想有一個命題是被廣為接受的,就是社會主義計劃經濟不如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雙軌制的經濟是不如原來的計劃經濟。當時主流經濟學界普遍的看法是,要對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改革的話,就應該推行以私有化為基礎的休克療法,他們認為經濟體系要運行成功的話,必須有制度保證,包括完全的讓市場決定價格,政府應該是小的政府。

  Larry Summers在一篇文章里談到,經濟學家通常在很多問題上有分歧,但是對計劃經濟進行改革,大家有出乎預料之外的共識。但是,中國78—90年平均的增長是9%,90年到2005年,我們這段時間每年是9.9%,并沒有像當時經濟學界對中國的看法,認為中國不進行經濟體制變革,很可能經濟會崩潰。并沒有像主流經濟學家那樣所預測的那樣,蘇聯也沒有恢復增長,他們反而是崩潰了。而且到現在,實際上十多年的時間過去了,恢復的動力和各方面跟中國比較起來還是遠遠不同。

  另外,最近的一個例子,在2000年、2001年,國外經濟學界又對中國產生的爭論,也就是中國的經濟速度是真的還是假的,爭論的原因是我們從98年開始到2002年之間,確實出現了一場通貨緊縮的現象,物價每年在下降。在國外出現通貨緊縮,一般是經濟非常的疲軟、零增長或者是負增長,只有在政府的強力支持下才可以轉變,最明顯的例子是日本的經濟蕭條。

    但是中國在98年到2002年來說,中國經濟增長是全世界最快的。98年是7.8%,99年是7.1%,00年8.0%,01年7.5%,02年8.0%。國外的一些經濟學家認為,我們的GDP增長速度不是真的,比如說97年的時候,我們的

能源使用是下降0.8%,98年0.1%,99年下降了1.6%,一般認為7% 或8%的經濟增長是非常高速的增長,能源的使用是增加的,但是我們的能源使用率是下降,這加深了他們的看法。

  在這種狀況之下,一位對中國非常友好的經濟學家寫了一篇文章,認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假的,頂多是2%,很可能是接近零增長。但是幾年時間過去了,我想不管是國內還是國外的經濟學家,認為中國可能的經濟增長速度是比公布的經濟增長速度更高,而不是更低。

  就是說,對中國的很多預測,是跟主流經濟學家的看法是相反的,如果他們提出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真的或假的的爭論,我們會說,他在國外雖然也不算是有名的經濟學家,可是他基本是中國的觀察家,不是經濟學家,有錯誤還可以原諒。但是對蘇聯、東歐轉型失敗的預測,對中國很悲觀的看法,中國是繼續增長的,對蘇聯、東歐非常樂觀的預測反而是失敗,做這些工作的人,應該講起來都是主流經濟學里的主流的經濟學家,而且很多是大師級的,這些大師對這么重要的經濟現象,開出的藥方,做了預測,卻是失敗的,應該有兩種可能性,一種是這些大師不懂經濟學,另外就是經濟學有問題。我想不能說這些大師不懂經濟學,現在的經濟學理論發展可以說就是在他們的推動之下展開的。

  我想應該講,我們現在在教科書里所學的,我們現在在雜志上的主流文獻上看到的這些用來解釋中國的現象是有問題的。其實不僅是在解釋中國的轉型現象有問題,我們再回顧中國當前最主要的問題,當然是改革和發展,我們再看看發展的理論,是不是就沒問題。我們知道,從90年代,1950—1960年,大部分的國家,二次大戰以后取得了獨立,開始追求他們更加獨立的政策,但是也知道,在經濟學發展里大家知道的事實,在50、60年代,按照自己的政策制定經濟發展政策的國家,經濟發展都比較糟,后來發展比較好的亞洲四小龍跟日本,當時的經濟政策從主流經濟學的觀點講是不對的。不僅是在政策制定上這樣,比如說我們講增長理論最有名的60年代新古典增長理論,應該說是收斂的,但是收斂并沒有發生。

    前天斯蒂格利茨教授講,他說臺灣的經濟增長非常成功,是因為臺灣到美國讀書的學生中,工程師回到臺灣,經濟學家沒回到臺灣。而拉美是經濟學家回到他們的國家,而工程師沒回到他們國家,所以他們經濟發展很糟,而臺灣的經濟非常好。雖然是一個笑話,那些學了經濟理論,回去制定自己的政策,反而很糟。

  仔細研究起來,理論也是進展的,問題是現在進展的理論是不是真正的揭示了發展成功和失敗的理由。比如說經濟增長理論從新古典增長到現在的新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非常強調人力資本,強調規模經濟。解釋亞洲四小龍的成功和失敗,這是不是真的理論。亞洲四小龍和日本,我想在他追趕階段的時候,他的教育總體水平是比發達國家低的,而整體經濟規模是比發達國家小。我想強調人力資本的重要性的話,總體水平低,規模又小,那肯定不能改善。可是我們發現,日本跟亞洲四小龍是趕上的。另外在社會主義國家蘇聯的東歐,他們的教育水平非常高,我們知道,在亞洲國家,菲律賓的教育水平是最高的,斯里蘭卡的教育水平也是最高的,但是他們的經濟是非常差的。現在最新的增長理論可能沒有捕捉到經濟發展跟失敗背后的真正原因。

  現在有又了新制度經濟學,這些仔細研究的話,比如說新制度經濟學,看300年前當時的社會經濟條件是怎么樣,拿300年前的條件預測現在的經濟,如果是這樣的話,我們無法回去改變300年前的事。這樣講起來,我們關心的發展理論,實際上對我們的幫助并不大。

  從改革講也是這樣的,兩三年前,世界銀行的一個前首席經濟學家威廉斯寫的一篇文章,題目是迷失的20年,主要是講從80年代就開始,大部分的發展中國家都在世界銀行指導下進行了大量的改革,他發現,如果按照現在發展經濟學里面所講的主要變量,這些指標來看的話,這些發展中國家的改革都不好,比如說政策的預算等等這些都改變了,但是唯一兩個沒有改革,一個是經濟增長速度,一個是宏觀經濟的運行,他發現在60—70年代的時候,這些發展中國家中位的經濟增長速度是2.5%,但是在80、90年代是低,宏觀的穩定在80、90年代即使進行了大量的改革,宏觀的穩定性也是很差的。所以,我們現在所讀的這些理論,實際上要拿來用,中國本身有很多的現象,是不能用這些理論來解釋的。

  我認為任何經濟現象,不能用現有的理論來解釋,并不代表它不能用理論來解釋。也就是說,它給我們做理論創新的很多的機會,理論本身是一個簡單的邏輯,在無窮的社會經濟中有保留哪些變量,我覺得有近水樓臺先得月,我想中國的經濟學家應該比外國的經濟學家了解中國的改革有優勢,實際上,我覺得,對中國經濟學家來講,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是我們對理論進行創新,作出貢獻的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如果我們在理論上有創新,隨著中國的經濟發展,中國在世界上地位的提升,隨著中國經濟總量的增加,我相信很有可能在21世紀30年代以后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學家也會絕大多數出現在中國。

  這是機遇,但是我想要把機遇變成現實,是有非常多的挑戰的。經濟學在中國是學生選修最多的,中國人學經濟學是抱著什么態度,是抱著經世濟人的態度,從鴉片戰爭之后,中國從天朝大國變成了貧窮落后的國家,中國的知識分子是以天下為己任的,因此有兩種情操,一個是救亡跟圖強的情操,當我們受到外面的壓力的時候,國家受到危機的時候,怎么樣避免這些危機。和平的時候,就怎么樣讓我們富強起來。中國本身是衰弱的,國富論本身是在研究一個國家怎么樣富強的理論,因此我們抱著西天取經的態度來學習西方經濟學,希望學回來的經幫中國重新強盛起來。但是現在取經就面臨這樣的問題,取回的經是不是真經,即使是的話,也可能不適用,仔細研究的話,絕大多數不適用。

    任何理論都是在一定限制條件之下成立的理論,而我們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是一個轉型中的國家,我們的限制條件,我們的文化,我們的制度,我們的法律構架,等等,跟西方是不一樣的,因此我們取回的經在西方是合適的,但是在中國是不使合適,要打很大的問號。更何況,西方的經濟也不是說固定不變的,并不像釋迦牟尼的就是經,而西方本身,經是不斷變的。發展經濟學也是一樣,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增長理論,新制度經濟學,都不斷的否定過去,我們到底取哪一個經。我覺得對我們經濟學教學,如果說我們的經濟學要真正的對我們的改革和發展,對中國的現代化做貢獻的話,我想這是一個非常困難的事,而且是對我們老師提出非常巨大的挑戰的事。這個挑戰首先老師本身必須改變他的教學和作風,因為中國人傳統上會做的是把國外的理論拿回來進行總結,然后再重新系統整理一下闡述。

  比如說我在80年代回國的時候,我到哪一個地方,人家都問我說,國外最先進的理論是什么,老讓我介紹前沿,希望了解國外。這種教學和研究方式,是不是合適。我覺得如果中國的經濟學教學,理論是要幫助我們了解現象,預測現象,進而根據了解和預測來避免這些現象的話,我覺得老師本身必須真正深入中國經濟改革發展當中的現實,去了解這種現象,去從現象的背后去歸納、抽象,提出新的理論。

  最近,我們在

十一五規劃里強調自主創新,我覺得在科技上需要自主創新,在社會科學上,經濟學跟任何社會科學上都同樣需要我們作為一個理論工作者,研究中國的經濟現象,進行自主創新。只有這樣,才可能教給學生的理論是真正的能夠解釋中國現象的理論,而不是像剛才,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教授講的是一種意識形態的教學,一種教條主義的教學,你只有研究,才能提出真正的理論,而不是意識形態和教條主義的理論。

  老師還必須要了解任何一個現象,一個現象有不同的角度,就會提出很多不同的理論,有些是互補的,有些是競爭的,在這種狀況之下,即使老師教的理論是對的,也必須了解到中國的社會經濟現象不斷的在變化,在今天對的理論,明天是不是繼續對,不清楚。在這種狀況之下,我想,我們確實必須記住老子講的,道,可道,非常道,任何理論都是可道的,不是常道。除了老師必須教學的話,老師在教學上,最后斯蒂格利茨教授講的,教一個看問題的方法,教一個怎么樣學習的方法是最重要的,就是授人以魚,和授人以漁的問題。所以說我們的經濟學并不是教學生現有的理論,最重要的是教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方式。我的理解,就是道可道,非常道,不可道的是什么呢,也就是一個決策者在面臨選擇的時候,他總會做出他認為最佳的選擇,這樣的一個所謂理性的視角。

  我覺得我們的教學最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建立這樣的一個觀察問題的視角。在這種狀況下,要不要教理論,我覺得要教理論,但是教理論的時候要強調這只不過是這種實行視角的幻命,這個理論不是真理,并不是讓你拿了去用。我想這個必須貫穿于經濟學的教育,最重要是教理性的方法。

  對研究生教育,我個人提出的看法,本科生學會了這個視角,變成了觀察問題的一種方式。研究生必須前進一步,除了視角之外,應該訓練他們有能力用這個視角來觀察現象,來把現象歸納抽象,然后用嚴謹的邏輯,把他的觀察、背后的因果關系用嚴謹的邏輯表述出來。

  最好的話,也能夠建立數學模型,來表示這個邏輯,這是一方面。另外一方面,還必須訓練他們,任何理論模型都只是一個教學,任何一個現象只要能夠用一個內部邏輯一致的理論來解釋,就代表可以用無數多的內部邏輯一致理論來解釋,因此理論之間是會相互競爭的,因此也必須教會學生,索取今天的數據,來檢驗自己的理論跟別人的理論,這樣的話,我們才能夠真正的培養一個創新型的經濟學的教育方式。

  簡單的總結,我對21世紀是中國經濟學的世紀充滿了信息,一方面,時代給了我們機會,二方面,需要我們教學者跟學生共同努力,改變我們教學的方式,那么這個世紀就很可能會到來,謝謝。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