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增長與漸進式改革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05日 19:54 北大中國經濟研究中心 | |||||||||
2005年8月22-23日,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CCER)和英國倫敦經濟學院(LSE)在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共同舉辦了“全球化和中國經濟增長”研討會。與會的中、英兩國學者圍繞貿易政策、人民幣匯率、經濟增長模式、金融發展、私有化改革等問題展開討論。第二期簡報報道有關中國增長的真實性與可持續性、漸進式改革的報告內容。 林毅夫教授(CCER):中國經濟增長的真實性與可持續性
關于中國經濟增長真實性的質疑起因于1998-2002年的通貨緊縮。一般而言,一國如果出現通貨緊縮,經濟增長會走緩或者停滯,就像日本在1991年開始的通貨緊縮和美國1929年大蕭條期間那樣。中國零售價格指數在1998年下跌了2.6%,1999年下跌了3.0%,2000年下跌1.5%,2001年下跌0.8%,2002年下跌1.3%,直到2003年才恢復到正值,是典型的通貨緊縮。但是公布的中國實際GDP增長率在1998年為7.8%,1999年為7.1%,2000年為8.0%,2001年為7.5%,2002年為8.0%,五年的平均增長率為7.8%。與發生在其他國家的通貨緊縮和經濟學理論中的通貨緊縮相比,這是不正常的。因此,經濟學家開始懷疑中國統計數據的可靠性。支持這種懷疑的其他證據是中國的能源消費在1997年、1998年和1999年分別減少了0.8%、4.1%和1.6%。 但這種懷疑是不正確的,雖然中國的統計數據不是完全的準確,但GDP的數據仍然是可信的。原因在于其他國家出現通貨緊縮是由于金融或房地產泡沫破滅,使得國民財富縮水,導致需求降低,由此出現的生產過剩使得投資減少,消費和投資的下降必然導致GDP減小。但是中國此次通貨緊縮的原因是不同的,中國從1998年開始了通貨緊縮,但是并不存在股票市場或房地產市場的泡沫,也沒有泡沫破滅一說。通貨緊縮的原因在于供給超過需求,在其他國家發生的通貨緊縮是由于消費降低導致投資較少,從而引起總需求下降,供給超過需求,價格持續下降;在中國則是由生產能力過剩導致的。九十年代初期,鄧小平南巡之后出現了一輪投資高潮,由于當時強調發展是硬道理,投資迅速增加,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率從1981-1985年和1986-1990年的19.5% 、17%增加到1991-1995年的37%,經過五年左右時間的累積,投資形成了三倍于以前的生產能力。但是消費并沒有快速增加,所以改變了經濟全面短缺的情形,出現了嚴重的生產過剩局面。 能源消費降低是由于通貨緊縮前后中國經濟的技術結構變化,在九十年代以前中國是典型的短缺經濟,許多鄉鎮企業能夠滿足短缺之下的要求,因此在八十年代繁榮起來,不過他們的技術水平和能源效率低。而九十年代早期的許多投資來自于國有部門,外商直接投資和合資企業,具有較高的技術和能源利用率。當出現過剩生產能力時,大量鄉鎮企業破產,更有效率的新企業代替了鄉鎮企業,因此能源消費在保持經濟高增長率的同時減少了。 中國的通貨緊縮由生產能力突然增加導致的,沒有家庭財富的減少,因此消費并沒有急劇減少,1998-2002年消費的平均增長率在6.6%左右。私有企業投資由于缺少好的投資機會而受到壓抑,不過公共部門的投資增加,實行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大量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整體投資水平在1998-2002年的平均增長率為11.7%,因此在這段時間內GDP可以有7.8%的增長率,GDP的數據應該是真實的。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具有后發優勢,技術進步是經濟發展中很重要的決定因素,而中國與發達國家在技術上的差距很大,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從發達國家引進技術,進行技術改進,促進經濟發展,因此中國在未來的三十年中保持很快的增長是可能的。中國現在的經濟發展程度、經濟結構和六十年代早期的日本比較類似,日本依靠與發達國家的技術差距發展了28年,創造了日本奇跡,亞洲四小龍在二戰后獲得幾十年的增長也是這個原因。中國現在的人均GDP只有美國的2%,若三十年之后可以達到美國的20%,則需要每年的增長速度超過美國7%,美國人均GDP的增長速度在2%左右,所以中國可以有9%左右的增長率,考慮到人口增長的因素,中國的GDP年增長率應該超過9%。 中國有潛力在未來的二三十年或者更長的時間內保持快速的增長,但中國在轉型過程中也面臨著許多困難,例如收入差距問題,環境問題,國有企業改革和國有銀行問題等等。相信中國政府和社會有能力克服這些困難,原因主要有:一是中國政府有能力保持政治穩定、社會穩定,動員資源;二是人民的驅動,無論是在城市還是農村都有來自內部的推動力,人民要增加財富、改善生活,他們會抓住各種機會來獲得改善;三是中國在技術進步方面的潛力非常大,中國是世界中一個很大的市場,許多國際企業意識到中國市場對他們的重要性,因此在中國有許多外商直接投資,他們帶來了新技術、新型管理方法和新觀念,有利于中國的技術革新。 總結起來,中國經濟增長率和能源消費率數據方面的不協調,引起了許多學者對中國統計數據的懷疑,這是因為他們是按照標準的經濟學理論和其他國家的經驗來分析中國問題,如果從中國的具體情況來分析就可以解釋上述的不協調性。另外一點是中國政府有能力克服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轉型過程中所遇到的困難,在未來的二三十年中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 Linda Yueh教授(LSE):中國的漸進式改革 中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保持了超過9%的經濟增長率,令人印象深刻。研究中國的增長模式會發現中國的獨特之處,中國處于向市場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具有發展中國家的特點。中國在轉型過程中采取了漸進主義的模式,而不是大爆炸或休克療法,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保留了雙軌制;中國的改革是分步進行的,集中于制度革新,例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對產權進行改革,通過保留剩余的方式激勵農民;中國的改革過程中更多地采取了試驗的形式,允許部分地區或部門率先改革,成功之后再向全國或全行業擴展,例如經濟特區的建立;初始條件對于改革方式的選擇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中國采取了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避免出現大的沖擊,保持了社會的穩定。概括來講,中國漸進主義模式的特點是最小化政策貫徹執行的成本,而不是最大限度地提高經濟效率,最小化市場經濟改革的政治阻力,逐步適應不斷變化的經濟環境,采取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以試點方式逐步推動改革。 中國是采取漸進主義模式獲得成功的典型,現在也有一些采取漸進主義模式轉型的國家。中國能夠采取這種模式的前提是國內政治穩定,可以支持改革初期的雙軌制;中國存在大量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允許從事私有經濟活動之后,私有部門的經濟增長速度超過了國有部門。漸進主義的結果是很多艱難的問題遺留下來,因為采取的是由易到難的改革順序,有許多結構性問題沒有解決,包括私有化、金融和貿易自由化;還有宏觀經濟的不穩定性,有國內因素,主要是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問題,產生了宏觀經濟周期,也有開放帶來的不穩定性,中國的匯率制度、債務市場都面臨挑戰。這些機構性問題的核心集中在國有部門,包括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國有銀行主要將貸款帶給了國有企業,累積了大量的不良貸款,在發展過程中向城市傾斜的策略導致了城鄉差距,同時市場缺少規范的法制環境,法律執行困難。 中國經濟是外延型增長而不是內涵型增長,即生產力的提高主要依賴于增加勞動力和投資,而不是技術推動,技術進步緩慢,2001年加入WTO之后技術外溢的效應仍不明顯。中國轉型過程中的明顯特征是投資超過消費,而且市場很不完善,缺乏正式的制度,例如法律體系不完備。 中國由于采取了漸進主義的轉型策略和接近市場的結構而發展較好,但是,這種改革模式下的增長模型在可持續發展方面也面臨許多挑戰,有許多艱巨的問題還沒有解決,包括勞動力、利率和原材料等要素價格改革,國有企業和國有銀行的所有制改革,政府財政體系和貨幣政策運用改革,勞動力過剩和缺少流動性問題,城鄉分割,缺少包括健康保險、養老保險、住房保險和失業保險在內的社會保險體系,不完備的法律體系特別是執行體制,金融行業中大量的不良貸款問題,環境破壞等等。 中國目前仍然不是市場經濟,只是部分市場化。未來經濟增長很難繼續依賴要素積累,而是需要進一步提高生產力,所以雖然中國有能力吸引了并將繼續吸引大量的外商直接投資,但是中國支持市場的制度基礎薄弱,缺乏配套的法律體系,如果不解決好這些問題,中國經濟能否快速追趕發達國家很難判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