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公有資本應成為推動中國金融業發展的生力軍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8月22日 14:34 《中國金融》 | ||||||||||||
張承惠 中國非公經濟在經歷了由非法到合法、由異己力量到補充地位、由補充成分到重要組成部分的發展過程之后,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并正在從經濟的邊緣走向中心舞臺。近年來,隨著決策層和社會各界對非公經濟作用認識的不斷提高,非公經濟的地位被充分肯定。以1996年成立的民生銀行為標志,非公有資本開始進入經濟的核心領域——金融業。
國務院頒布的《關于鼓勵支持和引導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若干意見》),進一步明確了允許非公資本進入金融服務業的政策取向,為非公經濟拓展了發展空間。可以肯定,隨著《若干意見》的實施,非公有資本將在中國金融領域發揮更大的作用。 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業的意義和作用 金融機構產權制度改革需要非公資本的支持 中國金融機構改革的核心問題是產權制度改革,從銀行、證券、保險三大行業來看,都需要改革和完善現有產權制度。 長期以來,國有商業銀行公司治理的缺陷導致其經營機制很不健全,難以真正按照市場化規則運作。股份制商業銀行和改制后的城市商業銀行盡管初步建立了現代銀行制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股東構架仍然以國有企業和國有機構為主,這類銀行均不同程度地存在著公司治理架構不健全、決策執行體系構造不合理、監督機制有效性不足等問題。股東短視和內部人控制現象相當普遍,導致銀行缺乏改善經營和提高效率的動力,不能根據市場的發展和變化及時調整經營方式。著名經濟學家拉迪曾經指出,商業銀行的最大問題不是不良貸款,而是缺乏信貸文化。銀行需要去調動內部全部力量獲取利潤,需要開發真正的信貸技術去判斷誰最應該得到貸款。而在國有資本高度壟斷、產權結構單一的情況下,銀行必然缺少構建這種信貸文化的強烈動力。 與銀行業狀況大體相同,目前我國證券業的行業結構基本上還是國有及國有控股證券公司占據支配地位,行政色彩和地域色彩濃厚,在用人機制和經營機制上具有濃厚的國有企業色彩。這樣的背景使得證券公司的經營難以避免國有企業所具有的不良特征,而且使得監管機構對于證券公司的監管和規范變得非常困難。 在保險業,盡管近年來對外開放進展較快,外資保險機構進入較多,但中資機構的公司治理機制仍不完善,保險公司預算軟約束的問題還相當普遍。 金融機構所有權的多元化是改善其治理結構的重要一步。在這一過程中,民營企業無疑是一個重要的資本來源。除了提供資本之外,非公企業追逐利潤的天性,也有助于金融機構樹立利潤最大化的經營目標,提高金融機構的服務效率。 中國迎接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挑戰需要非公經濟的支持 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后,外來競爭壓力明顯增加。金融業由于獲利空間巨大,成為外資最感興趣的領域之一。可以預見,在2006年過渡期結束之后,外資金融機構將以其雄厚的資金實力、高端的管理技術和強大的市場開拓能力進入中國市場,在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與中資金融機構開展全方位競爭。這種迫在眉睫的競爭態勢不僅對我國金融機構,而且對金融管理當局都構成極大的壓力。拉美一些國家的經驗教訓表明,如果民族資本不能在與外資的競爭中取勝,外資不僅會取得大量本應由民族資本獲得的利益,而且會成為一國金融業的主導力量,使該國喪失對金融的控制力。兩年前,某外國評估機構在分析了中國內地、印度、新加坡、中國香港和臺灣地區、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銀行之后認為,不僅是中國的銀行,就是整個亞洲的銀行都因資產質量不佳而不堪一擊,而中國內地的幾大銀行基本都位于經營狀況較差的行列之中。盡管經過近兩年的改革和發展,中資機構的不良資產率下降較快,經營狀況有所改善,但還遠不足以與國外一流金融機構抗衡。在這種情況下,如何提高中資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力爭盡快將我國銀行、證券公司和保險公司辦成國際一流的機構已經成為一個重大的戰略性問題。 提高中資金融機構國際競爭力需要進行多方面的努力,其中最重要的是要使中國金融市場實現充分競爭,用市場選擇而不是行政鑒別的方式使中資金融機構在優勝劣汰的競爭實戰中提高實力和競爭能力。因此,通過放開民營資本的市場準入管制,讓民間資本這一極具活力和高度追求效益的競爭者參與金融市場角逐,無疑是實現充分競爭的必由之路。 發展金融市場和規范市場秩序需要非公經濟的參與 在高度管制的情況下,我國金融市場的發育是很不充分的。在從正式金融體系難以獲得資金、同時又有大量資金缺乏投資渠道的情況下,非正式金融市場產生并發展了起來。據浙江省政府研究室2001年的調查,有75%的企業曾向地下錢莊或其他企業借過高利貸用于短期性資金融通。中央財經大學課題組對全國20個省份的地下金融狀況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2003年全國地下信貸的規模在7400億~8200億元之間,占到正式金融規模的近30%。美國花旗銀行2005年1月報告說,2004年5~10月,中國國內銀行居民存款流失額在9000億元左右,這些流失的資金大多進入了收益更高的非正規金融系統中。 非正式金融市場的過度發展會帶來很多問題。除了擾亂金融秩序、影響正式金融體系運轉外,還有可能帶來較大的金融風險和金融犯罪行為。因此,如何讓體制外的資金回到體制內一直是金融監管部門關注的問題。過去很多年中,有關部門采用的是“堵”的方式,將所有非正式金融活動都歸類于“非法集資”而加以禁止。實踐表明,這種做法并未也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由于民間融資活動是現有金融市場發育滯后的必然結果,是市場主體理性選擇的結果,禁止是解決不了問題的。與其簡單地用行政命令加以禁止,還不如將其納入正式金融體系加以規范。顯然,放開非公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閘門,可以促進正式金融體系和金融市場的發展,減少地下金融的活動空間,為地下金融交易走向“陽光下的交易”提供條件。同時由于目前很多民間資本都是采用“曲線”方式迂回進入金融業的,允許非公資本直接進入金融業,也有利于明晰產權結構,減少代理層次和關聯交易,降低監管成本。 非公資本進入金融業面臨的主要困難 金融市場準入障礙 盡管目前對非公資本的有形限制已基本取消,但無形的歧視沒有完全消除。由于金融業具有一定的公共性,一旦出問題社會影響巨大,因而監管部門在對內開放市場時還將十分謹慎。從具體運作上看,由于民營企業家的愿望與監管部門的期望值存在差距,客觀上造成非公資本的進入困難。例如監管部門一般希望非公有資本收購經營不善的城市信用社和農村信用社而不愿讓其組建新的金融機構,因為這些老機構已經成為風險隱患和監管機構的負擔。但在市場日益開放的情況下,非公有資本已不再愿意為獲得“牌照”而付出巨額費用。再如監管部門往往傾向于讓非公有資本小額持股而不是控股,因為這樣既可以獲得非公經濟的資金,又不至于使政府喪失控制權。但對很多民營企業家來說,要做金融業務就要控股。因為過去的經驗告訴他們,不能控制的事情就不要去做,否則往往會吃大虧。由于雙方對“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業”的途徑的理解不同,在行動上就不易合拍,準入政策的效果也會受到影響。 地方政府可能產生的阻力 根據《若干意見》,目前允許非公有資本進入的領域主要是區域性股份制銀行和合作金融機構,而這類中小金融機構中有很多實際上為地方政府所控制。在地方政府缺乏融資手段,而發展地方經濟的沖動又十分強烈的情況下,地方政府是否愿意放棄控制權還是一個很大的疑問。 存在較大關聯交易風險 客觀地看,由于民營企業家的整體素質還不高,民營資本進入金融業也可能會帶來風險。一般來說,非公有資本進入金融業的目的主要有三:一是在實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越來越薄的情況下將金融業作為戰略性長線投資,以求獲得長期穩定收益。二是看到了中國金融業發展的美好前景,希望在新一輪金融整合中搶占先機,待銀行成功設立后再轉手賣給外資方,或待民營銀行上市后在證券市場上套現。三是為企業搭建一個完美的金融平臺。民營企業在成長過程中通常都會遇到融資難的問題,一旦有機會進入金融業,很自然會想到利用掌控的金融資源為自己企業的進一步發展打造一個穩定的融資平臺。在目前法制尚不健全、金融監管體系不夠完善、社會誠信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監管機構有效約束民營金融機構關聯交易行為的手段和能力還不夠,潛在金融風險可能加大。 非公經濟自身存在一些需要解決的問題 非公經濟本身存在的一些問題也可能成為其進入金融業的障礙。比如,非公金融機構缺乏競爭優勢。民營金融機構的最大優勢是機制靈活,獲利能力較強,同時沒有歷史包袱。但是民營機構也有先天不足,如公信力不如國有金融機構,在文化、客戶、基礎設施等方面,民營機構也存在先天劣勢。在市場開拓方面,目前國有金融機構仍然占據高度壟斷地位(例如四家國有商業銀行的存貸款市場份額高達55%左右,總資產占銀行業金融機構比例接近54%),新設立機構在金融網絡、清算體系和人才隊伍方面都不具備優勢。 再比如,非公經濟進入金融機構在金融技術、風險管理等方面的準備不足。金融是個杠桿作用很強的行業(如銀行有8%的資本金可以運作100%的資金,證券公司的杠桿系數可達10倍,壽險公司的杠桿系數則更高),因而風險也會較大,而很多民營企業家對此尚未做好心理準備。同時金融行業又是一個特殊的行業,在經營、風險識別、資產負債管理等方面都需要特殊的技能。對于習慣于制造業和批發零售業的民營企業家來說,這方面的技術是相當欠缺的。此外某些行業如保險,需要大規模長期投入,從壽險公司建立到盈利,一般需要5~7年時間。對于一些習慣于快速見效的企業家來說,可能很難有長期等待的耐心。 發展非公金融機構的有關建議 采取有效措施,加快落實《若干意見》 《若干意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文件,不僅對非公經濟,而且對我國金融等重要行業的未來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對我國的市場競爭結構和監管體系也將產生長遠的影響。但《若干意見》畢竟是一份指導性的文件,在具體實施方面,還需要有關部門深入研究如何落實。例如,應當盡早明確是否允許設立全部由民間資本組成的民營銀行以及對這類機構的審批程序和期限等市場敏感問題,此外還需要在市場競爭規則、監管思想和監管辦法等方面加以調整。 市場經濟是效率經濟,效率決定著企業的生死存亡。要發展市場經濟和完善市場制度,就必須消除所有制歧視,打破國有金融機構壟斷市場的局面,對民營企業實行統一國民待遇。因此,政府在制度建設和政策調整中應真正從建設高效率金融市場的角度出發,注意保持政策的公平性和統一性,按照市場經濟“公開、公平、公正”的準則,構建一個有利于非公經濟發揮作用的市場環境。 建立有效的市場準入和退出機制,完善監管制度 事實證明,發展民營金融機構,并不會加大金融監管難度,因為這類機構沒有政府靠山,其生死存亡完全取決于機構自身的風險控制能力和經營效率。經驗表明,金融機構的經營是否穩健,是否具有較強的獲利能力并不取決于所有制性質,而在于所有者是否缺位,法人治理結構是否完善。事實上真正難以監管的恰恰是國有金融機構。因為這類金融機構有國家信譽的支撐,從不擔心企業倒閉,市場壓力對之完全不能形成有效制約,加上這類機構與政府關系十分密切,在出現違規行為之后,監管部門也很難按照有關制度對之實施懲處。 盡管如此,由于金融業所具有的杠桿特點,開放市場所可能引致的金融風險不容忽視。美國等發達國家的經驗也證明,在放開市場準入的同時,必須健全相關制度并加強和細化金融監管。因此,監管部門要以金融機構經營者謀求非法“圈錢”和非法關聯交易為基本監管前提,針對可能出現的違法違規行為制定系統的經營行為規范并嚴格加以監管。其重點主要是: 第一,制定嚴格的出資人和高層經營管理人員資信標準,設立檔案并定期審查,防止資信不良、有劣跡和黑社會背景的人員進入金融業。 第二,嚴格審查和禁止股東的過多分紅和抽逃資本金情況,防止因股東的利益沖動而引致金融機構的短期行為。 第三,設置資本金分類標準,限制資本金較小的金融機構的業務范圍和活動地域范圍。 第四,進一步完善關聯交易管理辦法,提高對關聯交易的識別能力,明確違規關聯交易的定義和處罰辦法。 與此同時,應盡快建設和完善市場退出機制。缺乏市場退出機制是中國金融市場的普遍性問題,也是長期計劃經濟體制的遺留問題。在不存在生存壓力的情況下,所有者對經營者的監督往往流于形式,不計后果的高風險活動泛濫便成為自然結果。建立優勝劣汰機制就是要使金融機構感受到強大的市場壓力,進而自發地產生改善服務和經營管理、嚴格控制風險的動力。因此,有關部門應盡快設計和完善銀行、證券、保險等領域的市場退出機制,凡是行為不規范的市場主體必須進行整改,經營不善或嚴重違法違規的金融機構必須受到懲處,對已經無法改善的機構必須堅決清退出市場。 非公企業應加緊修煉內功,提高自身素質 相對于工商企業來說,金融業是一個比較特殊的行業。除了存在杠桿效應可能放大風險以外,在定價方式、營銷管理、會計制度等方面也與其他行業存在較大的差異。因此民營企業家應當及時調整在其他行業投資運作的慣性思維,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風險控制能力,規范自身行為,使自己能夠適應金融業的經營要求,在遵照金融業的客觀規律的同時將金融業務做大做好。 作者系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