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国产 亚洲 小说图片,337p人体粉嫩胞高清视频,久久精品国产72国产精,国产乱理伦片在线观看

跳轉到正文內容

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思想與中國工業化進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6日 14:12  中國經濟時報微博

  -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

  張培剛先生是我國具有國際影響的老一輩著名經濟學家。早在20世紀40年代中期,他在哈佛大學完成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獲得1946—1947年度最佳論文——“大衛·威爾士獎”,這一論著被列為哈佛經濟叢書第85卷于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以英文出版,奠定了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農業國工業化)的理論基礎,張培剛因此被國際上譽為發展經濟學的創始人之一。20世紀80年代,面對西方發展經濟學正走下坡路,而世界上多數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并未發展起來的現狀,他再次扛起開拓創新的大旗,全面提出創立新發展經濟學的思想,引導發展經濟學走出困境。1992年,他主撰的《新發展經濟學》,將發展經濟學推向了一個新階段。

  在《農業與工業化》出版60周年和中國改革開放30周年之際,回顧張先生農業國工業化理論對于發展經濟學的貢獻,以及該理論對于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指導脈絡,可以將探討落后的發展中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趕超發達國家的發展經濟學推向新階段;還有利于我們進一步挖掘張培剛經濟思想對落后國家發展經濟實現工業化的深邃內涵,從理論和實踐兩個層面為繼續推動新時期的工業化提供參考和借鑒。

  《農業與工業化》對發展經濟學的理論貢獻

  張培剛在其博士論文《農業與工業化》中所提出的“農業國工業化理論”,亦即后來的發展經濟學的主題理論,是張培剛發展經濟學思想的核心和關鍵。在該書中,張培剛對農業國或經濟落后國家如何實現“工業化”這個嶄新而重大的問題提出了一整套自洽的理論。具體如下:

  關于農業與工業的相互依存關系。張培剛認為,雖則農業國的出路在于“工業化”,然農業之發展對工業化啟動起著至為重要的關鍵作用。在第二章中,張培剛詳細分析了農業對工業化的五大貢獻:一、農業是糧食供給的主要來源;二、農業是工業原料供給的來源;三、一定階段,農業為工業提供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四、農民作為買者和賣者對于工業生產市場的擴大起著重要作用;五、農業通過向國家納稅和輸出農產品而形成的資金積累和外匯儲存對于工業資本的積累而言是一條非常重要的途徑。張培剛認為,農業對工業化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都起著重要作用,有巨大貢獻。基于此,他認為,農業是工業化與經濟發展的基礎和必要條件。“五種貢獻”理論比后來庫茲涅茨所提出的類似理論要早16年,比其他經濟學家則要更早。

  獨特而全面的“工業化”定義。在《農業與工業化》第三章,張培剛把“工業化”定義為“一系列基要生產函數連續發生變化的過程”。這里,張培剛從技術創新和技術革命的角度定義“工業化”。與其他學者從工業產值和就業人數占國民經濟比重上升過程來定義工業化不同,張培剛的定義既可表明近現代工業社會的主要變化,又將制造業的工業化和農場經營的工業化都包括在內。工業化不僅包括工業本身的機械化和現代化,而且也包括農業的機械化和現代化。張培剛的“工業化”定義,能夠防止和克服通常那種把“工業化”片面理解為單純地發展制造工業,而忽視甚至犧牲農業的做法。上世紀8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邁耶著作中關于“工業化”的觀點,與張培剛40多年前的理論極為接近。

  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在工業化中的先導作用以及工業化的發動因素與限制因素。張培剛認為,基礎設施和基礎工業,如交通運輸、動力工業等,在工業化中起著“先行官”作用。而且,在張培剛看來,諸如企業家精神和創新管理才能以及生產技術等因素,是工業化的發動因素;而資源、人口等因素在一定階段則會成為工業化的限制因素。至于社會制度,張培剛認為其既可能為發動因素,也可能為限制因素,這取決于多種條件。鑒于社會制度各異,難以具體分析,不具體論述社會制度因素的屬性大大拓寬了張培剛當時的分析和論點的應用范圍。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分享到: 歡迎發表評論  我要評論

> 相關專題:

【 手機看新聞 】 【 新浪財經吧 】

新浪簡介About Sina廣告服務聯系我們招聘信息網站律師SINA English會員注冊產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