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個稅最早來自老牌的資本主義國家英國,稅制設置最為花哨的還數美國。不過其復雜之處并不在于起征點,而在稅前扣除額上。起征點看似一樣,扣除額卻有著各種各樣的計算方法。比如,孩子幾歲以下扣除多少;單親家庭與雙親家庭扣除額不一樣;買房、租房扣除額也不相同。
由于這種計算必須依托于高效、高質的行政體系,及其各種各樣的統計數據,執行
如此靈活的政策顯然短期內難以在國內實現。
因此,起征點就顯得更加重要。對此,我個人認為,改革個人所得稅稅制,在適度提高起征點的同時,減少級次、擴大級距并降低稅率,特別是3000元至5000元這一區間內的收入應采取低稅率政策,因為這一收入區間是中等收入階層的收入界限,稅率過高會抑制中國的消費擴張,反過來削弱經濟增長。
在國內的稅制改革進程中,起征點的問題始終滯后,缺乏科學依據性,與生活指數和消費物價指數脫鉤,與改革不相配套。能夠使大家覺得公正的,是標準,而非絕對額公正。從這個意義上講,起征點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的指標體系,能夠反映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漸進式發展的動態指標。
比如,可以設定彈性幅度,扣除額嚴格跟指數掛鉤,各地區直接套用指數,然后由中央審批,只要套上這個指數,就是這個標準。
如果以上世紀80年代收入看,當時大學生畢業后,月收入大約是60元,那么800元的起征點就很高了,等于說一年的全部收入相加才夠得上繳稅的起點。能夠達到這樣標準的一定是高收入者,況且大學畢業生的收入在社會上也屬于中等水平。而現在,一個剛畢業不久的大學生的月收入就可能達到1500元甚至更高,從比較中可以看到,1500元的標準確實偏低了。
起征點多少才是合理的,確定的依據何在,這些問題都很難確認。從這個角度考慮,我認為個稅起征點定指標比定數額更有意義。
王加榮(廣東會計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