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國強:追趕型發展要有平常心 |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09月13日 09:49 中國經濟時報 | |||||||||
——訪南寧市市長林國強 官員訪談本報記者 陳宏偉 鄒建鋒 李銀雁 中國經濟時報:發達地區往往要談領先優勢,欠發達地區則談后發優勢。你怎么理解南寧的后發優勢?
林國強:后發優勢是個相對概念,就是把別人的教訓變成自己的經驗。我舉兩個例子: 在城市規劃中,以前大家對內河改造的理解和做法是“三面光”,現在這個觀念落后了,內河就是要有泥土,有草,有生物,有自然的生態,“三面光”不僅成本巨大,也不利于對生態環境的保護;再比如城市建設中大量大廣場和高架橋,開始好像很高級,很現代,但隨著世界性規劃認識水平提高,人們越來越明白這些是沒有辦法才做的東西,并非越多越好。 先搞起來這些設施的城市,要么承擔它帶來的種種負面影響,要么花錢推倒重來。這都是代價,是教訓,也當然就成了落后地區的經驗了。 中國經濟時報:從這個角度理解,后發優勢就是吸取別人經驗教訓,少犯或不犯錯誤。事實上,絕大多數欠發達地區,無論是政府官員還是老百姓,心里都比較著急,都憋著一股勁,恨不能一下子趕上去,超過去。 林國強: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大到整個人類,小到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城市,其發展都有自身規律,而局部的發展必須服從大規律,小歷史要服從大歷史。 就一個城市來說,任何一個城市的發展都是積累起來的,有些東西可以快,可以突擊,比如修條新馬路,建個防洪堤;有些東西是快不了的,要服從整體規律和節奏,快了,超越規律了,就會出問題,反而是倒退。而一個城市的文化底蘊的積累,更是一個長期過程,有時候硬件上去了,軟件跟不上,還是不能協調發展。 到今天為止,我在南寧當了兩年半副市長,7年半市長。越到后來,越感到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生怕一個錯誤的決策勞民傷財,也不想用未來的代價換來一時的進步。所以,盡管也希望發展能更快一些,但決策要一定科學謹慎。 中國經濟時報:這些年來,南寧相繼出臺一系列改革措施,很多措施按照其出臺的時間來看,都可謂是驚人之舉,甚至外界已經將南寧看做以改革促進快速發展的典型。你覺得這些改革的決策都是謹慎的嗎? 林國強:確實,南寧每年都有一些改革措施出臺。從我個人來說,我不喜歡太死板,喜歡有點變化。想實實在在為這個城市做點事情,在其位,謀其政。但是改革只要有突破,也總同時存在不足,一點缺陷沒有,只有神仙才做得到。只要盡了心,盡了力就行了,有很多事務包括基礎設施、文化教育、素質教育需要長期努力才能辦好,但也難逃歷史的局限性。很多事情現在看是正確的,今后時空變了,又落后了。任何事只能在一定的歷史階段看其正確性,不能苛求。“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那種灑脫、徹悟只有干了事之后才能體會到。 話又說回來,我們的改革決策肯定是謹慎的。評價一項決策的標準是什么?要看是不是符合歷史潮流,符不符合國家大政方針。 我們每一項改革措施都是在國家總體改革框架的指導下出臺和進行的。當然,既然是改革,就不能照搬上面的東西,而要結合本地實際,有所創新,有所突破。對于地方和城市而言,這種“規定框架內的創新”才是真正有價值的。 中國經濟時報:其實改革也不容易,你要勇往直前,不能前怕狼后怕虎,也不能老想著自己升官發財。在中國國情下,你還不能太張揚,太惹眼。 林國強:改革要有勇氣不假,但更要有平常心。局部的改革是大氣候決定的,是黨中央、國務院決定的,地方官員只是具體確定本地改革的動作和力度。干成了,不值得驕傲,是形勢到了;干不成,也不必灰心,是形勢沒到,或沒策劃好。 中國經濟時報:恐怕不是所有人都有這顆平常心。和東部城市比比,和西部一些省會城市比比,肯定有很多南寧人很著急。比如我們就不止一次聽到南寧人對其工業發展落后的焦慮、遺憾甚至抱怨。 林國強:有人說南寧的工業是“短腿”。我不同意這個說法,可以說南寧的工業先天不足,不是因為我們沒努力。過去是戰爭前沿,國家不可能在這里計劃布一大堆工業項目。 而且,現在我們的工業發展速度已經夠快的了,每年兩位數,甚至達到20%左右的增長,遠遠超過第三產業的增速。在這些問題上,不要總去和別人比,人比人,氣死人。與別人比要看自己的差距,但更要多和自己比比,這樣才能有信心、長志氣。 現在還有一個不好的現象,一比就是比數字,一味追求數字。對于數字,有時候工作需要,比如總結工作,制定目標,不得不用數字說話,但實際的工作遠遠不是數字游戲,一個地方的發展、老百姓的生活質量,絕不是幾個數字就能說明了的。 中國經濟時報:事實上,已經有很多人在總結南寧改革經驗,比如威寧模式。你個人覺得南寧最值得總結的經驗是什么? 林國強:最值得總結的經驗是南寧市委市政府目標一致,團結進取,保持了工作方向和計劃的一貫性。我們咬定把南寧建設成物質和文化內涵豐富的“中國綠城”這個目標一直沒有動搖和松懈過。 中國經濟時報:除了組織上和決策上的因素外,思想因素也很重要。不管在任幾年,你得想干事才行。 林國強:我們講“后發”,是指客觀的經濟指標、發展水平。但在思想上,卻無所謂“先發”和“后發”,大家都有一個腦袋,都能想問題,都可以合理“超前”。 改革措施也一樣,有的改革必須等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才可推行,有些改革則和經濟發展水平無關。比如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改革、政府采購改革等都是這樣的。 相對而言,廣西的客觀條件,無論是經濟、文化還是人才,都不夠理想。這是客觀存在,任何人都不能無視這一存在,超越歷史去想問題。但是改革的決心和思想是主觀的,是可以改變的。只要多動腦筋,辦法總比困難多。 剛才說到經驗,這也可以說是我們的一個經驗,就是不要光看別人,不要跟著別人屁股轉,要創新,要與時俱進。 南寧有南寧的優勢,比如說,我們同時擁有東部的地理優勢和西部的政策優勢,還有資源優勢、勞動力優勢。 有優勢,有想法,有決心,總是能干成一些事情的。 中國經濟時報:有條件干,想干,有決心干,下面就是會不會干的問題了。對于欠發達地區而言,肯定得抓緊干,卻又不能急,不能盲目干;肯定得苦干、實干,卻又不能蠻干、硬干,還得巧干。 林國強:會不會干靠悟性。悟性也是可以在工作中慢慢培養和提高的,干多了自然有些體會。 就地區發展來說,就是要抓特點。 比如我們在南寧搞國際民歌藝術節,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就是抓住了南寧的特點,做了一件促進經濟和文化發展的事情。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現在民歌節已經辦得有聲有色,成為南寧的一張亮麗的名片,也成為推動南寧經濟發展的一股重要力量。最近,我們提出要建設“中國綠城”,也是抓住了南寧的特點,符合我們當地的實際。 說起巧干,我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個故事,叫“魯班的石頭”:建趙州橋時,造橋的人整日里忙得熱火朝天。沒有人注意到,有一個老頭每天在一邊默默地打鑿一塊石頭。橋快完工,剪彩的日子到了,儀式也定了,嘉賓也請了,卻發現橋中心結合處差一塊石頭,大家正急得不知如何是好,突然,有人想起了那個老頭鑿好后留下的那塊石頭。找來一試,嚴絲合縫,一切OK!做事就要做這樣的事情。 南寧就有一件類似的事情:1996年,南寧市委市政府提出要搞會展經濟,在自治區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建造一個大型會展中心。一直搞到前年秋天,快要搞成了。就在那時,南寧和另一個城市爭辦中國——東盟博覽會。對方提出,南寧沒有會展中心,搞不了這個會。我們連夜向中央匯報,說我們還真有個會展中心。上面派人一考察,果然有,這事就定下來了! 要是沒有1996年做出搞會展中心的決策,南寧是絕對爭取不到中國——東盟博覽會承辦權的。而這個博覽會對南寧未來發展的影響和意義,再怎么估量也不過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