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卓元:30年國有企業改革的回顧與展望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03日 11:26 《企業文明》
張卓元 國有企業改革,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最困難和爭議最多最大的改革。經過30年的努力,中國國有企業改革已取得實質性重大進展,盡管還有一些攻堅任務,但國企改革最困難的時期已經過去。今后國企改革總的來說是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新體制,基本完成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任務,國有大中型企業基本實現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國有資本管理體制基本完善,使國有經濟在國民經濟中的主導作用更好地發揮出來,推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 30年中國國有企業 改革取得重大進展 從1978年底開始的國有企業改革,可以分為兩大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978年到1992年,主要是放權讓利,探索兩權分離。第二階段是1993年起到現在,明確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不斷深化改革、完善新體制。 1978年10月,四川省寧江機床廠等6個企業進行了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確定企業在增收基礎上,可以提取一些利潤留成,職工可以得到一定的獎金。允許國有企業從事國家指令性計劃之外的生產,允許出口企業保留部分外匯收入自主支配。1983年開始,向政府上繳利潤由利潤所得稅替代。1984年10月,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確認社會主義經濟是計劃的商品經濟。按照發展社會主義有計劃的商品經濟的要求,決定提出今后應全面推進以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國有大中型企業活力為中心的,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國有企業改革的目標是:要使企業真正成為相對獨立的經濟實體,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社會主義商品生產者和經營者,具有自我改造和自我發展能力,成為具有一定權利和義務的法人。按照這一目標,國有企業改革轉向實行“兩權分離”,即國家的所有權與企業的經營權分離。1986年12月,國務院提出,要推行多種形式的經營承包責任制,給經營者以充分的經營自主權。1987年,大中型企業普遍推行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到1987年底,全國預算內企業的承包面達78%,大中型企業達80%。1990年,第一輪承包到期的預算內工業企業有3.3萬多戶,占承包企業總數的90%。接著又開始第二輪承包。 從擴大經營自主權到承包制的放權讓利改革,使企業開始有一定的活力。但是,承包制也有重大缺陷,承包制“一對一”談判強化了政企不分,承包制只有激勵沒有約束,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了,但所有權不能約束經營權。經營者濫用經營自主權謀取私利或小集體利益,“內部人控制 ”,短期行為,以致普遍出現企業承包一輪,國有資產流失一輪,富了和尚窮了廟,后果嚴重。實踐告訴我們,國有企業改革不能以承包制為方向,必須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為方向,實行制度創新。 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為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模式。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作出了《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明確提出國有企業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并指出現代企業制度的特征是:產權清晰,權責明確,政企分開,管理科學。從此,中國國企改革進入制度創新階段。 由于承包制不能促進國有企業適應市場經濟的發展,還帶來國有資產的流失,使許多國有企業包括大中型企業陷于困境。1997年黨和政府提出幫助國有企業脫困的任務,其目標是:從1998年起,用3年左右的時間,使大多數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擺脫困境,力爭到20世紀末大多數國有大中型骨干企業初步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到2000年底,這一目標已基本實現。1997年底,國有及國有控股大中型工業企業為16874戶,其中虧損的為6599戶,占39.1%。到2000年,虧損戶減為1800戶,減少近3/4。3年國有大中型工業企業脫困,用去銀行呆壞賬準備金1500億元以上,技改貼息200億元左右,債轉股金額4050億元。在幫助國有大中型企業脫困的同時,進行了現代企業制度試點,逐步推行公司制股份制改革,努力使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成為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市場主體和法人實體。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國有企業股份制公司制改革已取得巨大進展。首先,到2005年底,國家統計局統計的國家重點企業中的2524家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已有1331家改制為多元股東的股份制企業,改制面為52.7%。國有中小企業改制面已達80%以上,其中縣屬企業改制面最大,一些已達90%以上。其次,作為國有企業主干的中央企業,已有寶鋼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等19家企業按照《公司法》轉制,開展董事會試點,共選派了66名外部董事,有14家試點企業的外部董事達到或超過了董事會成員的半數,實現了企業決策層與執行層分開,改善了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再次,中央企業及所屬子企業的股份制公司制企業戶數比重,已由2002年底的30.4%提高到2006年的64.2%。最后,股權分置改革基本完成,這是這兩年改革取得的重大進展。截至2006年底,全國除國有金融機構控股的上市公司外,801家國有控股上市公司已有785家完成或啟動股改程序,占98%。在改革過程中,大量企業實行資產重組,有不少企業關閉破產,職工下崗分流,并盡可能剝離企業辦社會職能等。 多年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踐告訴我們,要想把數以十萬計的國有企業每個都搞好是不可能的,大量的在一般競爭性行業從事生產經營的國有中小企業沒有優勢,競爭力低下。針對這一情況,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1999年黨的十五屆四中全會《關于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從戰略上調整國有經濟的布局和結構的任務和抓大放中小的方針,要求從整體上搞好國有經濟,發揮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國有經濟主要控制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包括涉及國家安全的行業、自然壟斷的行業、提供重要公共產品和服務的行業、以及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中的重要骨干企業。 自那以后,經過十年的努力,調整國有經濟布局和結構的任務已取得實質性進展。國有經濟和國有資本逐步向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而從一般競爭性行業中逐步退出,開始改變國有企業量多面廣和過于分散的狀況。1998年,全國國有工商企業共有23.8萬戶,而到2006年,國有企業戶數減少至11.9萬戶,正好減少了一半。1997年,全國國有工商企業實現利潤800億元,而到2006年,全國國有企業實現利潤達1.2萬億元,增長了14倍。其中中央企業實現利潤7681.5億元,上繳稅金6822.5億元。2006年,中央企業銷售收入超過千億元的有21家,利潤超過百億元的有13家。2007年,《財富》全球500強中,中國有30家,其中內地企業22家(比上年增加了3家),這些企業全部為國有控股企業。2007年,有16家中央企業進入世界500強。 以下是1998年以來中國國有工商企業改革發展的情況簡表。 中國國有企業經過多年改革和制度創新,不但走出了困境,而且成為具有較高勞動生產率、較強贏利能力和競爭力的市場主體,國有經濟也不斷向能發揮自己優勢的重要行業和領域集中,向大企業集中,并且站穩了腳跟,成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一支骨干力量,主導著國民經濟的發展。這說明黨關于推進國有企業改革的方針是正確的。下面幾組數字充分證明,國有企業的效益和競爭力已有明顯提高。2005年,全國國有及國有控股工業企業在全國工業企業中的比重,戶數僅占11%,但銷售收入占35%,實現利潤占45%,上繳稅金占57%。2007年1~11月,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實現利潤9662億元,比上年同期增長29.6%,超過同期集體企業利潤的增幅(25.2%)、接近股份制企業利潤的增幅(35.1%)。2006年中國企業500強排行榜名單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349戶,占69.8%;實現年營業收入14.9萬億元,占500強企業收入的85.2%。2006年中國制造業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共249家,占49.8%,實現營業收入5.09萬億元,占66.7%。2006年中國服務業企業500強中,國有及國有控股企業307家,占61.4%,實現營業收入6.59萬億元,占87.4%。
【 新浪財經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