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韓朝華:中國經濟問題成山 是經濟學家們的錯嗎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7日 08:55 新浪財經

  

韓朝華:中國經濟問題成山是經濟學家們的錯嗎

新浪專欄作者韓朝華。(新浪財經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韓朝華,1953年9月生于上海;1969年3月到內蒙度和林格爾縣舍必崖公社插隊;1973年入伍,1976年復員;1982年畢業于北京師范大學經濟系;1987年7月畢業于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經濟學部,獲經濟學碩士學位;同年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做研究工作至今,研究員。

  6月26日-7月2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韓朝華。----編者按

  點擊進入韓朝華的BLOG

中國經濟問題成山 是經濟學家們的錯嗎     6月27日  星期二

  文/韓朝華

  當今中國的各類媒體上,凡批評經濟、指摘時弊的,鮮有不捎著罵幾句經濟學家的,斥經濟學家為當前中國社會問題的罪魁儼然已是輿論主流。這真是一種有趣的文化現象。

  經濟學家之成為眾矢之的,當然有其緣由。自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學被改革大潮奉為顯學,經濟學界中人也因此風頭十足,人見人羨。但二十多年改革下來,中國經濟問題成山,矛盾重重,社會不平,人心不順,不罵你罵誰?

  然而,平下心,靜下氣,分析一下目前各類經濟問題或社會問題,真的都是中國經濟學家們餿點子誤國、殃民的結果嗎?就以備受詬病的教育和醫療領域為例,時下中國的教育腐敗和醫藥費高漲真是因為中國的經濟學家們開錯了藥方?

  眾所周知,教育和醫療是中國兩個迄今仍保有高度行政管制的領域。由于這種管制,社會資源難以自由進入,使得這兩個領域中的供方(學校和

醫院)擁有著明顯的壟斷權勢。稍知經濟學原理的人都懂得,壟斷廠商若擁有定價自由,必會限制產量,抬高價格,而這類領域中的需方因無從選擇,只能聽憑供方漫天要價。因此,對于壟斷行業的改革,當務之急在于打破壟斷,引入競爭。只有當競爭打破了既有的供方壟斷,需方有了選擇供方的較大自由之后,價格自由化才會促使廠商努力適應消費者的需求。八十年代以來中國制造業的改革過程就是這方面的一個極好例證。那時的中國制造業中,短缺遍地,賣方主宰市場,放開價格的改革引發了連續數年的高通貨膨脹。但進入九十年代后,各產業領域中的短缺現象逐步消失,買方市場替代了賣方市場,通貨膨脹悄然隱去,幾乎在一夜之間通貨緊縮成了宏觀調控的中心議題。為什么?就是因為市場化改革消解了供方壟斷,消費者有了交易主導權,有效競爭的市場形成了。

  顯而易見的是,一個長期受行政統制的經濟領域不可能在放開價格的初期就出現買方市場。從賣方市場到買方市場的轉變要經過一個供給不斷擴大、競爭不斷加強的結構轉型過程。在這種轉型完成之前,出現一定范圍內的價格上漲在所難免。非如此難以有供給的擴大和競爭的增強,也就不會有賣方市場向買方市場的轉型。九十年代后期以來,中國的教育領域和醫療領域實際上就是處于這樣一種轉型過程之中。教育費用和醫療費用的不斷上漲本質上是存在供方壟斷的反映。如果我們能像八十年代推進制造業領域的改革開放一樣,堅持市場化改革方針不動搖,盡快撤銷阻礙社會資源進入這兩個領域的制度壁壘,醫療領域和教育領域中的買方市場就能早日形成。那時,

藥價虛高、學費暴漲的問題將不攻自破。因此,目前嚴重困擾普通民眾的學費問題和醫療費問題,從根本上來講,不是由于市場化導向的改革在這兩個領域中推行得過了頭,而是因為這種改革尚未到位:價格放開了,壟斷卻依舊,供求雙方間的博弈嚴重失衡,不漲價才是不正常的。面對這種局面,放棄市場化導向的改革,向強化行政統制的方向倒退,不僅無助于問題的解決,反而會強化供求間既有的權勢失衡,鞏固價格高漲的結構基礎。

  對于迄今為止教育和醫療領域中這類半吊子的市場化改革,中國的經濟學家們歷來肯定者少,否定者多。經濟學界的主流意見從來是堅持市場化的改革方向,盡快撤銷行政管制,將競爭導入教育和醫療領域。遺憾的是,經濟學界的這類主張至今未能得到政策當局的充分認可。因此,實際情況恰好與目前的主流輿論相反,中國的教育改革和醫療改革所以會陷入眼下這種難局,不是因為在改革方針的制定上經濟學家們的影響太大,而是因為他們的影響太小。再展開來看,其他一些領域中的問題與這兩個領域中的情況可謂大同小異,認為中國經濟學家們的主張左右了中國改革走向的說法與實際情況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在對經濟家的批評中,常能聽到這樣一種批評:市場并非萬能,在許多場合下它會失靈;為此,需要靠政府干預和管制這雙“有形之手”來矯正市場這雙“無形之手”;而中國經濟學界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的主張是盲從國外理論、迷信市場的表現。持這類看法的人士往往還愛援引一些發達國家中成功的政府管制或干預實例來作自己的論據。但這類論者完全忽略了那些國家與中國的一個基本差異,即那些國家的政府都處于相對完善的法治約束之下。在那些國家中,政府的管制和干預行動大都是法治化民主決策的結果,而不是行政部門自行其是的產物,因而那些國家中的政府干預較少有罔顧公眾利益而一意孤行的。因此,指出市場并非萬能,強調需要政府干預以補救市場失靈,這誠然不錯。但是,什么樣的政府才能較有把握地彌補市場失靈卻是大有講究的。

  愿獨立思考的朋友不妨根據政府管制的程度對中國各社會經濟領域作一排序,比如醫療、教育、金融、通信、鐵路、民航、城市公用事業、新聞出版、房地產、汽車制造、旅館酒店、家電制造、紡織服裝、餐飲服務、IT制造業、家具制售、零售商業……;然后看一看目前社會公眾很不滿意的領域是哪些,而公眾意見較少的領域又是哪些;在此基礎上再比較一下,那些公眾不滿意的領域與公眾意見較少的領域在承受政府管制的程度上是否存在明顯的差異。我相信,任何人,只要智力正常,不懷偏見,都會發現,眼下公眾滿意度較低的領域幾乎都是政府管制較多的領域。甚至可以說,政府管制的程度與公眾的不滿程度之間存在著明顯的正相關性。因此,將那些引發民眾高度不滿的問題歸因于市場化改革和政府管制不夠的論斷顯然缺乏起碼的邏輯,認為強化政府管制和干預就能改善那些問題領域的想法未免過于天真。

  近日看到的一條報道或許有助于人們識別中國行政權力的基本傾向。因報道不長,特全文照抄如下:

  “據新華社北京11月10日電(孫曉勝、葉鐵橋)北京市建委10召開新聞發布會表示,將嚴厲制裁‘惡意討薪’行為。

  據介紹,當前出現的‘惡意討薪’現象,一是通過‘民工討薪’解決工程各方合同糾紛,慫恿民工以群體性討薪為名,施加壓力,甚至阻斷國道交通,以達到盡快解決的目的;二是由‘黑包工頭’蓄意組織、操縱外來務工人員制造事端,造成群體性事件的發生。對上述問題,市建委將會同公安、勞動保障等有關部門嚴厲制裁。”(《中國青年報》2005年11月11日1版,“北京將制裁‘惡意討薪’”)

  長期拖欠民工工資,本屬故意違約、喪失誠信的機會主義交易行為,凡注重保護公平交易和民眾權益、以維護法治為要務的政府決不會聽任這類現象任意泛濫。但據各地調查的情況來看,拖欠民工工資的單位中不少恰與政府機關有關,追討民工欠薪的過程十有八九會追到某個行政機關頭上去。可以說,拖欠民工工資之成為社會頑癥,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各類行政機關的機會主義交易傾向得不到遏制。正因為如此,盡管中央對清理民工欠薪三令五申,民工欠薪問題卻依然如故,以致不少地方的民工群體不得不采取非常措施才有望索得欠薪。而北京市的這一政令不追究欠薪者的法律責任,不努力創造工程發包方無法欠薪、不敢欠薪的制度環境,反而指責民工的維權行為是“惡意討薪”,并揚言要“嚴厲制裁”,可謂不辨是非,顛倒黑白,無出其右。它再清楚不過地顯示了不受約束的行政權力面對公眾權益時的本能傾向。中國的百姓真以為能靠這樣的“有形之手”來矯正“市場失靈”并維護公眾權益嗎?

  中國的改革是一種行政權主導下的改革,行政權力系統的利益在改革取向上具有決定性的影響。各類改革措施或建議,凡有助于行政權力部門減輕甚至擺脫其經濟責任和風險的,都能得到積極的貫徹和嘗試,而有可能削弱行政控制權力或縮小政府干預自由度的,則大多要么被長期擱置,要么在實行中走樣。所以,像放權讓利、自負盈虧、“砸三鐵”之類的改革早早地被付諸實施,而規范市場秩序和廠商行為的制度建設卻步履維艱。自八十年代以來,經濟學界對完善破產法、頒布反壟斷法、強化對契約關系和產權的保護、維護消費者權益、建立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等問題的研究和呼吁可謂不絕如縷,但這些方面的改革和制度創新卻鮮有長足進展,至今難言成功之日。

  當然,中國社會中的各個階層或利益集團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影響著中國的改革進程,但行政權力系統是一個特殊的利益集團,它的社會權勢大于法律,擁有著事實上的規則制定權,一般社會階層難以與之抗衡。因而,行政權力系統對改革進程的影響力要遠遠大于其它社會階層。在其他社會階層不能對行政權力系統施加有效約束時,這個集團難免要利用其掌控的權力來謀求自身效用的最大化。

  中國的改革以漸進性為基本特色。但漸進性本身意味著制度轉型不能一步到位,意味著改革的不徹底和制度的不規范。而不徹底的改革和不規范的制度歷來是當權者上下其手、營私舞弊的溫床。轉型中的行政權力部門既擺脫了傳統計劃體制下的集權型約束,又無須承受完善市場經濟中的競爭限制和法治約束,左右逢源,其自由度可謂舉世無雙。中國目前的各種社會難題和突出矛盾,要尋根源,幾乎都可以追溯到這一點上去。將這類問題的產生歸結于主張市場化改革的經濟學家,無異于冠履倒易;為了解決這類社會問題而主張放棄市場化導向的制度改革,向傳統的集權型管制倒退,更是南轅北轍。

  許多人在指責經濟學家時喜歡將經濟學家描述為一種利益集團,甚至是一種依托強勢暴富的利益集團。不知發這類指責的人士對中國經濟學家的生存狀態了解多少。其實,只要到各類高校或專業研究機構里去走一走,看看多數專門從事經濟學教學或研究的人目前的生存狀態和工作狀態,會不難發現,眼下中國多數經濟學教授或研究員們的收入水平不過是一個中等公司職員的水平。他們中多數人的生活與各類高消費無緣。面對日益高漲的醫療費、子女學費和

房價,多數經濟學家們也同樣憂心忡忡,也在拍案罵娘。謂予不信,眼下各類高校經濟院系畢業生的就業取向可以證明。在目前全國一流高校經濟院系的博士、碩士畢業生的求職目標排序中,到高校教經濟學或到專業研究機構做經濟研究(即當經濟學家)肯定進不了前三位,而進大公司、考公務員,乃至到新聞出版單位當編輯都要比當經濟學家更受青年博士和碩士們的青睞。說中國的經濟學家在整體上是一個暴富并維護暴富的利益集團實在是一件需要超常想象力的事情。中國的經濟學家們身處窘境仍主張堅持市場化改革,不過是因為他們的思考依托于嚴密的理論框架和廣泛的國際經驗。他們堅信,中國目前面臨的各類經濟-社會難題只有靠堅持改革和制度創新才可能最終克服。

  罵經濟學家成為時髦是改革開放過程中諸多社會矛盾尖銳化的一種折射。由于改革過程中不同利益群體間的博弈失衡,中國的改革中出現了“贏家”與“輸家”的鮮明分野。所謂“輸家”主要是指城市下崗職工、進城民工、失地農戶、低收入階層,乃至畢業即失業的知識青年等弱勢群體。他們的利益在改革中受到損害,心中不滿,需要發泄卻又無處發泄,便只好將矛頭指向仍在為改革鼓與呼的經濟學家。學者們無權勢,不會對弱者構成傷害,自然成為可心的撒氣桶。

  面對這類扭曲的民意,中國的經濟學家們甘愿認命。只要經濟學家的挨罵能使弱勢群體稍抒悶氣,也算是對和諧社會的建設有所裨益。只是希望各界朋友,對經濟學家罵盡可以罵,但對經濟學的書卻不能不讀,切勿因一味責罵經濟學家而棄現代經濟學如敝屣。因為,面對當今紛紜復雜的社會轉型現象,不掌握一點現代經濟學的理論知識和思維方法,還真不容易做到頭腦清醒,心明眼亮。“經濟學帝國主義”可不是經濟學家們王婆賣瓜、自吹自擂的結果,而是現代經濟學在社會問題分析上所具有的獨到解釋力使然。以為把中國的經濟學家都罵臭了街就能解決中國的問題,怕是要后悔的。

  當代中國已追求了二十多年的市場經濟并有了一個市場經濟,但它還只是有了一個發育不全、屢遭扭曲的市場經濟。因為,眼下的中國,依然是私權不敵公權,市場拗不過市長。要想在中國追求公平,保護弱者,確立和諧,根本的出路只有一條,即堅持改革,真正實現經濟的市場化、社會的法治化和政治的民主化。行百里而半九十。現在若要在改革的基本方向上發生動搖,甚至出現倒退,則迄今中國民眾在改革中已經付出的犧牲都將被打水漂,歷史將再次輪回。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