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中國能源威脅論對中國的威脅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21日 08:59 新浪財經 |
林伯強,1957年出生。1990年6月,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金融、銀行與金融、經濟發展;1993年5月至2006年6月,亞洲開發銀行東中亞部能源處,主任能源經濟學家。2005年至今,山西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6 月至今,廈門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6月19日-6月25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林伯強。----編者按 中國能源威脅論對中國的威脅 6月21日 星期三 文/林伯強 近期國際油價居高不下,在每桶70美元左右徘徊。作為世界第二大石油消費和第三大石油進口國,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被認為是近期油價上漲的主要因素。加上目前中國企業海外能源收購競購的動作很大,有迫不及待的感覺,很容易印證中國的面臨的石油問題。西方媒體熱炒 “中國能源威脅論”。2005年預計石油消費量將達到3.2億噸,近45%的石油需要進口。中國石油產量將穩定在1.8-2.0億噸,目前石油需求的增量都直接反映為進口,石油的進口依存度2010年可達55%。以目前每年進口10億桶算,如果油價每漲1美元,中國的石油進口金額將增加10億美元。 中國的快速石油消費增長和石油進口顯然對國際油價會有影響,這是沒有疑問的。但是,應該正確的理解中國的石油消費。中國目前的人均石油消費是美國的7.5%,是世界平均人均石油消費的40%。沒有誰生來就擁有比別人更多的石油消費權。石油消費人人平等,只要你有錢買。當然,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長期而言,有人消費多就意味著有人消費少了。即使從這個意義上說,威脅世界石油消費的,也不可能是中國人;因為中國的人均石油消費現在遠低世界平均水平,而且會在一段時間內仍低于世界平均。為什么不說中國人正常的石油消費受到威脅?石油不可再生性決定了石油消費是互為威脅,不存在單方面的威脅。因此,所謂“中國能源威脅論”是沒有根據的。中國的經濟崛起需要能源支持,世界只能面對這個事實,能源消費方式可以討論,“中國能源威脅論”是沒有道理的。 然而,”中國能源威脅論“會給中國帶來麻煩,主要體現在如下幾方面: 1。 提高石油交易成本。中國是世界第五位的產油國,第三石油進口大國。然而,中國的石油消費增長快,且處于消費增長上升期,其石油消費與進口增長會影響國際石油市場。然而,任何對中國的石油消費與進口增長的炒作和夸大,都可能轉為高石油價格預期,從而加快石油價格上漲。這種高石油價格預期還會促使美國、日本、歐洲等國家增加其石油戰略儲備,從而使得即將進行的中國石油戰略儲備更為困難。同時,對中國的石油消費與進口增長的炒作和夸大增添了國際石油市場的不穩定性。這種不穩定性可能又會增加石油供求的交易成本,從而進一步加大油價上漲壓力。最后,這種炒作和夸大會在正常的商業交易上增加政治風險,從而也增加了交易成本。必需認識到的是,提高石油交易成本影響的不僅是中國。 2。影響中國海外石油資源開發戰略。就石油而言,中國早就應該“走出去”,現在才走出國門已是不得已,并非從容之舉。許多方面都沒有充分準備,尤其在管理人才和企業經營經驗方面,也沒有“走出去”的戰略。西方國家石油商在本國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不但已經占據了世界各地重要的石油資源與市場,其中包括了世界上所有較好的資源與市場,也獲得了經營管理經驗。中國企業現在要參與開發海外石油資源,擁有海外石油產量,必須付出更大的努力和更高的代價。“中國能源威脅論” 會阻礙中國石油企業 “走出去”。中海油一例,從2005年6月23日提出對優尼科公司的收購報價到8月2日撤回,“中國能源威脅論” 起了很大的作用。當然,阻擋中國油企走出去,不能簡單地歸結為“中國能源威脅論” 。在石油問題上,國家干預是很正常的,因為能源問題是從國家安全,而不是企業個人的角度來考慮的。 3。更深層的影響是針對中國調整能源戰略。“中國能源威脅論” 會使人們更加關注中國的經濟增長和能源消費,以及能源消費的影響,并在針對中國方面增加投入,尤其在增加石油儲備和海外石油開發方面。事實上,“中國能源威脅論” 的比較大和長期的影響來自于此。除非中國本身也能制定出相應有效的能源戰略。 那么,應對“中國能源威脅論” ,中國應當作什么? 隨著中國經濟總量擴大和國際地位日益增強,對它的經濟增長和耗能方式總是會有人說三道四。中國可以說明自己的能源供需情況和節能所做的努力,但應避免與西方媒體“中國能源威脅論” 進行不專業的討論。因為,這種討論很容易變成炒作,進而轉變為高價格預期和增加交易成本,從而對中國經濟產生實質性的影響。對中國能源問題的清描淡寫不會消除“中國能源威脅論” ,相反,會讓人誤解政府的努力,還會影響民眾的節能意識。 消除“中國能源威脅論” ,首先應當管好自己的能源生產和消費,避免大起大落,匆忙應對,由此而增加能源市場的不確定性。還需要確定合理可行的節能目標,以避免給人以“櫥窗效應”之嫌。需要加強能源經濟的研究,尤其是能源價格對能源供需求的影響;探索經濟增長的模式和速度;從政策法規上規范能源資源的開采利用與利用速度;在國際環境合作和國際經濟分工中充分考慮能源與環境的約束,包括儲量與能源價格約束;其次是在能源定價中把資源稀缺性和環境影響內部化,從而提高能源價格,降低有效能源消費。中國節能潛力巨大,應當探索中國人應有的生活和耗能方式。根據能源消費以節約優先原則,盡快出臺相應的價格稅收政策,落實建立節能型社會的各種措施。 中國將不得不因為石油問題而更多地卷入國際商業政治之中,有效的能源外交應該是化解 “中國能源威脅論” 的另一個手段。應努力改善與石油出口國,特別是中東、中亞、俄羅斯等國的關系。制訂的能源外交戰略必須放在全球能源環境下考慮,充分了解能源大國的能源外交政策,通過各種國際場合為保證能源安全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在如何協助中國企業將“走出去”戰略體現為商業”竟爭“行為,而不是能源安全的”威脅“,這是有效能源外交的一個關鍵所在。另一方面,中國能源企業應當更低調,準備更充分地“走出去” 。作為世界石油進口和消費大國,倡議中美日在能源問題上進行經常性的對話。因為只有合作,不是爭奪,才能從需求側給出正確的價格信號,從而降低石油的高價格預期。 但是,“中國能源威脅論” 以及其帶來的潛在影響給中國這樣的啟發:中國能源的最根本問題在于它的長期能源需求可能遠大于供給。雖然,2005年中國的能源消費的93%是靠國內生產,但中長期能源需求的預期很高。討論中國能源問題有三條主線:人口,資源儲備和能源開發利用。其一,中國人口眾多(約為美國的4. 4倍)和人均能耗很低(不到世界平均值的50%,約為美國的10%)導致對其高能源需求的預期。只要中國人均能耗達到美國的25%,中國能源總需求就會超過美國。其二,中國資源儲量相對稀缺,占世界總能源資源量的4%。人均能源可采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其三,不幸的是,目前能源的開發利用與經濟增長仍是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發展模式。 “中國能源威脅論” 還說明了這樣一個道理:能源安全是國家安全的重要一環,爭奪有限的能源資源必然日益激烈。中國本身的長久可靠的能源安全只能是立足于國內儲備,因為只有國內的能源才是價格和數量最終可控的。基于世界能源消費發展趨勢,能源儲備和能源價格走向,中國的能源戰略應有更長遠的考慮。多元化的能源戰略是能源穩定供應的基礎,有效的開采和利用是能源消費的根本原則。以目前情況看來,我們還不能寄希望于尋找到石油的替代品,一勞永逸地解決石油問題。因為有兩個問題:首先是量的問題,這些資源的量必須足夠大才有替代意義。其次是“多貴”的問題,我們不知道大規模的替代石油的燃料供給成本有多高。許多專家認為通過技術進步就能解決這個問題,但是沒有說何時和如何來解決。石油供給強調的是大規模的供應,根據小規模或者是試驗性的設備取得的成績來對替代品或非傳統資源的實用性下結論,在許多情形下被證明是錯誤的。如果真的20年內能找到合適的石油的替代品,世界各國在瞎忙什么?石油價格為什么遠高于開發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