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伯強: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能源與環境約束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6月19日 09:31 新浪財經 |
林伯強,1957年出生。1990年6月,獲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經濟學博士,研究方向為國際貿易與金融、銀行與金融、經濟發展;1993年5月至2006年6月,亞洲開發銀行東中亞部能源處,主任能源經濟學家。2005年至今,山西大學客座教授。2006年6 月至今,廈門大學經濟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6月19日-6月25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林伯強。----編者按 中國經濟增長中的能源與環境約束 6月19日 星期一 文/林伯強 一. 經濟增長速度與經濟結構 中國的高耗能增長方式始于50年代大躍進時期。工業化增長戰略使重工業作為工業發展的主導力量。1985年,重工業產值在工業產值中的比重達到55%,1990年下降到50%, 2004年又高達68%,2002年到2004年是重工業增長最快的時期。經濟增長和城市化帶來的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刺激了對重工業的投資。高耗能的經濟增長方式和產業結構導致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預計中國的人均GDP在2020年將達到3000美元,成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有大約3億農村人口需要轉移到城市安家和就業。城市人口的人均能耗大約是農村人口的3倍,大規模地投資建設城市基礎設施和住宅還將導致巨大的能源需求。因此,只要中國快速成為一個中等收入國家的愿望不變,高耗能工業的發展就無法避免。城市化進程還意味中國必須為大量人口提供就業機會。這就牽涉到中國經濟增長面臨的另一個重要問題,即產品在國際市場中的競爭力。出口增長是保持中國經濟增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廉價產品需要低成本的勞動力和低價能源。目前低成本勞動力還不是問題,但是需要政府用稅收和補貼去維持低價格的能源。政府的這些支持導致了能源的過度消費。 二. 能源約束 中國的經濟增長受到能源約束的兩個方面:供給(儲量)和價格。能源供給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有顯著的影響,高能源價格也一樣。 能源儲量約束關系到能源安全甚至于國家安全。中國有豐富的自然資源,但由于人口眾多,人均資源儲量遠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一些人認為,能源短缺可以向其它國家購買,其它國家正是這樣做的。但是,考慮到人口基數及其能源消費規模,中國的能源短缺可能對世界能源市場造成的巨大影響。近年來能源消費的迅速增長把中國的能源需求基數推上了一個新臺階。從現在起,即使是一個小幅的能源消費增長率也會導致巨大的絕對消費增量。如果8%的經濟增長率不變,能源高消耗、低價格的增長方式不變,預計到2015年,中國需要消耗31億噸煤,石油進口依存度將達到65%。從現在的消耗速度來看,無論是預期的能源儲量還是技術進步,都無法打消人們對中國在邁向中等收入國家的進程中是否有價格合理并且供給充裕的能源的擔憂。 中國企業的競爭力很大程度上來自低成本的勞動力和資源。大量剩余勞動力使工資成本很容易被控制在較低水平上。此外,政府為了保持社會穩定和經濟增長,能源價格被人為壓低,不能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影響。重工業在近幾年的高速增長使很多人意識到,低能源價格是能源過度消耗的主要原因。以快速增長的鋼鐵出口為例,鋼鐵行業是高耗能行業,如果在能源價格反映了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的情況下,鋼材出口還能賺錢,當然是好事。但目前的能源價格并沒有體現資源的稀缺性和環境成本,因此鋼材出口是過度的,長期來看是虧本的。低價格導致能源利用低效率。中國的工業能耗至少比發達國家高一半,體制性的高耗當然是一個原因,更重要的還是市場選擇。低價格鼓勵了企業對高耗能或低效率的設備和技術進行投資,從企業角度看,這是合理的財務選擇。從這一點看,低能源價格還不利于產業結構調整。中國的出口對GDP的貢獻率目前達到了37%,但是,外貿生產一直是低附加值、高能源消耗的模式。中國低能源價格還補貼了國際消費者。 過去和當前的能源低價格可能導致今后更高的能源價格。能源和環境的雙重約束使中國向中等收入國家的轉型變得更加復雜和困難。中國的能源消耗不斷增加,能源儲量卻不斷下降。由于目前人均能耗很低,經濟增長快,能源需求仍將快速增長。資源的有限性和能源稀缺的高預期將使能源價格不斷上漲,能源價格可以有短期波動但無法改變長期的上漲趨勢。過去三年中,國內原煤價格漲幅達29%,是歷史上增長最快的時期,但同期國際市場的原煤價格卻上漲了79%。由于政府控制了能源價格特別是電力和石油的價格,煤價上漲并未能使煤炭需求得到有效抑制。由于主要能源的不可再生性,現在人為地把能源價格壓低只會使未來的價格更高。中國的人均能耗不及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大約僅為美國人均水平的10%。根據對未來十五來能源需求的預測,能源還不會用完,但中國可能用不起。 三. 環境約束 除了能源約束,中國經濟發展和增長還受到環境約束。能源開采和利用直接影響環境,涉及空氣污染、水污染和生態惡化等環境問題的所有方面,是造成環境污染的首要原因。盡管很難對環境污染影響進行量化,一些粗略的估計可以說明中國的污染已經多么嚴重。根據世界銀行2003年的估計,中國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造成的損失與GDP的比例高達15%,相當于4400億元人民幣。由煤炭燃燒形成的酸雨造成的經濟損失每年超過1100億元人民幣。自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中有三分之二是在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基礎上實現的。全國流經城市的河流中,百分之九十的河段受到比較嚴重的污染,75%的湖泊出現了負營養化問題,酸雨的影響面積占到國土面積的三分之一。2004年,全國主要城市中有 60% 未能達到二級空氣質量標準。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中有六個在中國。能源開采和利用是主要污染源。 中國政府一直擔心人口對環境資源的影響,高耗能產業的過度發展使環境問題更加突出。由于成本較低,中國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定時期內難以改變。盡管政府做了各種努力,卻無法根本性扭轉生態惡化和環境污染的局面。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能感覺到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而實際程度可能遠遠超出人們的日常體會。污染問題不僅是一個國內問題,也是一個國際問題。無論從國內還是國際來看,中國這種以環境污染為代價的增長方式都難以持續。在能源價格不能充分體現資源價值和環境影響的情況下,節能和環保都相當困難。發達國家的工業化歷史說明了這一點。沒有節制地使用能源,其后果就是嚴重的環境污染和后面的巨額環境治理成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