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梁:開放要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31日 07:08 新浪財經 |
高梁,經濟學碩士,副研究員。現任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曾經當過農民,工人。畢業后曾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體改所工作。曾擔任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國有資產管理中心主任,《經濟管理文摘》雜志社執行主編,《中國產經新聞報》社副總編。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國防經濟研究會理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5月29日-6月4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高梁。----編者按 開放要堅持走自主創新的道路 5月31日 星期三 文/高梁 問:你最近呼吁:警惕跨國公司借改制之機吞并中國裝備制造業骨干企業。為什么特別關注裝備制造業? 高梁:裝備制造業是國家戰略產業,外資在中國裝備制造業中所占比重過大,而且還在擴大。所謂戰略產業,是國家必須關注和支持的產業,首先是國防。科學技術和裝備工業是國防的基礎,對國家的戰略利益關系重大。 占我國GDP 40%的投資中,設備投資占40%,其中進口機器裝備占2/3,本國裝備工業只提供了1/3。高技術制造業的絕大部分依靠進口。在發達國家強勢競爭下,自己的骨干企業、工業體系的核心正在萎縮,并逐步被跨國公司兼并。一個國家的經濟這么走下去意味著什么?如果說,東歐小國改革開放自由化,骨干企業基本被西歐公司并購,最后全面投入北約懷抱,老百姓可以隨便跨越走動,國界的意義可以說不大了。中國是個大國,人家在琢磨著把你變成7塊,你連自己的國防基礎都不要了?沒有了國防,中國將會是什么樣子?13億老百姓怎么辦?俄羅斯垮到今天,基本的骨干制造業還沒丟掉,盡管那么困難它都不丟。普京剛剛簽署一個命令,1000個國有大中型制造企業不許賣。那是他的命根子。可是令人不解的是,今天中國從上到下,有人急著要把自己綜合國力的命根子讓給外國人,好像不把國企賣掉,就是改革不徹底。 現在反思國企改革,首先大家關注的是社會公平問題。但國企改革關系到制造業重點企業,就是一個國家發展戰略問題了。是走自主發展道路,還是走依附外國的道路?中央提出自主創新方針,不可避免地要對改革開放中一些問題進行反思。有人對“反思”非常敏感,好像誰提反思,就是否定20多年的改革開放路線,我覺得沒有必要這么脆弱。現在要反對另一方面的思想僵化,不要把改革開放當成目的本身。所有官方文件都說要搞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但在某些人心目中,還有“社會主義”的位置么? 近年來,中國對外貿易在經濟增長中占了主力地位。對外貿易中57%由三資企業完成。其中,電子業達到92%,機械制造達到70%。外商它們控制了主要的出口渠道。中國確實要解決就業這個基本問題,但就業只能通過外國人來組織嗎?中國經濟本質上不能成為打工經濟,不能是外國公司在中國雇用最便宜的勞工,使用中國能源,污染中國環境,向母國提供最便宜的消費品。這不是中國自主自立的經濟。 資本主義的發展,尚且有拉美道路和日韓道路之分。拉美道路是依附型性發展道路,日韓式道路是自主型發展道路,本質上就是技術立國、自立自強。韓國在亞洲金融危機中受到重挫,中國就有人說要謹防掉進“自主創新陷阱”。但為什么他們就看不到,不搞技術立國,就會掉進“外資依賴陷阱”?恰恰是科技自主創新才能贏得強國地位。 我的問題是:中國是不是永遠要服從今天的國際分工?是不是要把過去已有的工業體系、科技體系全部打亂拆散,并入跨國公司,徹底變成打工經濟?市場經濟最后是不是一定要走到資本主義?對外開放是不是要走上拉美道路才算徹底,否則就是半拉子工程? 問:你這種呼聲現在有多高?影響力有多大? 高梁:至少在中央文件中,已經提出了科學發展觀,把自主創新提到了重要位置。什么叫自主創新?首先自己得有主心骨,有自己的地盤,有自己的研究院所、自己的企業——不是外國人控股的企業,也不是外國人控制經營權的企業,是中國人控制的企業。 改革開放有個前提,國家要走社會主義道路。就是說,要讓大多數人過好日子,有起碼的社會公正和公平,要捍衛國家的主權,自立自強。開放必須是堅持自主權的開放,不是殖民地型的開放。劃不清這個界限,改革開放的未來的就是拉美式的殖民地型的資本主義。我個人信奉的改革開放路線,是中央一再強調的,堅持社會主義原則的改革開放。 瑪雅:外資占了中國裝備制造業2/3的比重,是不是國企改制的結果?你認為目前國企改制最大的問題是什么? 高梁:最大的問題,是要國企改革限期完成。先是MBO(企業管理者或管理層收購),老百姓反得厲害,暫停。于是就搞合資,能賣的全賣掉,城市把地皮賣掉,地方把自己的骨干企業賣掉。換得一時的財政收入,一時的減輕政府負擔;得到一時的局部利益,丟的是長遠的整體利益。 一個招商引資,一個限期國企改制,這兩條是地方政績的硬指標,逼著他去賣家底。前提是國有經濟退出競爭性產業。政府要少管,那讓誰管?讓外國人管,把中國的經濟命脈奉送給外國人嗎?在利益的驅動下,省以下的骨干企業紛紛出賣,而且是廉價出賣、限期出賣,以賣為榮,就好像誰賣得快誰就升官。 裝備制造業有幾個例子非常典型:大連電機廠、寧夏西北軸承廠、合肥變壓器廠等,都是先叫外國人51%控了股。控股后馬上把銷售渠道拿走,財務拿走,總經理拿走,名為合資,實際上由外方控制。控制后就搞虧損,一個勁兒地虧。零配件一定要進口,高進低出。必然得年,中方一看沒轍了,再談。外方說,股權我全要。我所研究的幾個企業,都是三四年的時間,全部玩兒完。 合資前,這些企業有的是虧的,但也有不虧的。過去虧有幾個原因:第一,在裝備工業領域,中國企業的市場越來越小。大量進口外國裝備,然后合資企業侵占本國市場。裝備工業的主體是國有企業,市場讓人家占領,國企能搞好嗎?第二,根據統計,多年來國企的平均稅務負擔是外國企業的兩倍。開放初期,外商對中國大陸不了解,為了鼓勵人家來投資,搞了一系列稅收優惠,現在連續20多年了。我沒聽說過一個國家是這么干的。第三,一片“國企失敗論”,說國企就是搞不好。然后是“吐痰論”,說國企不能搞好,國有經濟強大了,計劃經濟就更沒法動了,寧可搞壞以后私有化。這么折騰了十幾年,等于縱容總經理監守自盜,把工廠搞黃了,資不抵債,負資產、零資產。然后說算了,你給評估吧。本來價值一億的廠子,評估1000萬,他先出200萬買下,5年還清。200萬還是貸款,銀行居然貸給他。買下以后,再免幾年稅,這廠子就是他的了。這么玩兒,分明就是挖國家的墻腳。后來MBO不行了,又賣給外國人。地方官一要招商引資,二要國企限期改革,三要丟包袱,還有什么破產政策、國家給財政減免等,動不動就罵國有企業不行,因為制度不好,一定要把國企搞死才算完。 問題在于,這些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國家裝備工業的中堅骨干、國防安全的支柱,全搞垮了怎么辦?我們心中還有沒有經濟發展戰略,有沒有國家安全?還要不要為國家負責,為歷史負責? 開放是為了什么?怎么評估它的方法和效果?為批判計劃經濟時代閉關鎖國,連自力更生都批了,來了個大翻身。過去毛澤東批判洋奴哲學,總不能走到另一個極端,就來當洋奴。過去是自力更生,現在就靠合資來引進技術,自己不搞研發。汽車行業的人,搞了20年合資,引進什么技術了?就是一個裝配技術。汽車的核心技術——底盤、發動機、整體控制等等——半個都沒引進消化,更談不上創新。滿大街跑的都是合資的外國牌汽車,合資廠設計過一個整車沒有?設計過一個總成沒有?中國這么大的汽車市場,主流企業全部被跨國公司控制,不知道羞恥么?這是極端自由主義理論熏陶下的后果,民族氣節、大局觀念都被仍到腦后了。這不僅僅是一個方法問題。 問:除了跨國公司對國內市場的擠壓和國企不公平的稅收負擔,國有經濟衰落有沒有國企管理者自身的原因? 高梁:80年代我在地方給國企廠長講體制改革,增強活力,提高效率,他們當時問:你們這么想,這么做,社會主義原則如何體現?但到90年代就不是這樣了。不少人一當上國企老總,想的不是怎樣把企業搞好,而是如何撈。信念和責任感的失落,造成管理水平的下滑,導致效益下降,國企每況愈下。企業能否興旺發達,歸根結底是企業領導班子的事業心和責任感。企業的主人把財產信托給你,你如果玩忽職守,在西方也是不能容忍的。敬業和責任感,是做人的起碼標準。 問:前不久有消息說,花旗銀行以6740萬美元購買中國364億元“不良資產”,近日花旗銀行又買下廣東發展銀行80%的股權,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高梁:中國的改革已經改到核心部分了,銀行、大的交通體系、資源性企業和對國家關系重大的骨干企業,是經濟的支柱。對這些企業的處置,體制的變動,是不能由少數幾個人說了算的,必須由人民代表討論認可。這部分改革是不能由幾個人在屋里一拍腦袋、捅鼓一下就能實行的。美國賣尤尼科、IBM銷售業務,還要國會辯論,居然通不過。這種對國家安全無足輕重的企業尚且如此,中國這么大的事情,就更不能沒有一點科學決策、民主決策。 再比如橡膠輪胎工業,米其林在中國子午胎的市場上占了70%,中國主要的輪胎企業基本上被外資控制了。有人說,這不是最關鍵的東西,哪天打仗了,外資企業不給我們提供軍用輪胎,就收回國有。這話說的容易,你收一個試試,人家會采取反措施。中國在國外也有產業,也有存款,也買了人家的債券,會引起國際上的一系列麻煩。何必先要授人以柄,然后再往回拿? 問:有觀點認為,強調以人為本,最重要的是就業和稅收,其他標準都是虛的。對此你怎么回答? 高梁:國家的以人為本,既要顧眼前大家過好日子,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也要顧社會安定和國際環境的安全,避免發生戰爭。只有維護國家主權,才能保護全體人民的長遠利益。所以,國家戰略必須在長遠利益,比如國際事務中的行動能力、國防實力,和廣大人民群眾眼前的福利兩者之間取得平衡。如果舍掉國家安全,還有什么社會穩定,還有什么民生?看看歷史,中國的治世亂世是怎么交替的,中國近代史是怎么走過來的,當一個國家孱弱的時候,當它受人欺負的時候,還能談什么“以人為本”? 以我為主的改革開放,還是依附型的改革開放,是不是應該有個界限?如果走依附型道路,中國還能不能維護經濟主權?經濟主權如果沒有了,政治主權就會受到極大的危害。 一些人關心經濟發展奔小康,但非常反感提“國家利益”,說國家是抽象的,人是具體的,好像強調國家利益就是為官僚服務。還有人否定國家搞“兩彈一星”,理由是今天世界規則變了,世界強國不會來欺辱中國這個“龐然大物”。我認為,對自己的歷史不要過分健忘,同時也關注一下國際政治學。70年前,多少愛國志士用“有國才有家”的道理,告別父母妻子,抗日救國,舍生忘死,難道他們都是在為官僚階級賣命? 有人喜歡用“資本無國界”的理由證明“外資到中國,就是中國企業”,用“技術無國界”的理由證明“中國不必自主創新”。第一個理由是自相矛盾,第二個理由是無知。很多經濟學家認為產權是決定一切的“綱”,那么中國企業的產權為外國人所攫取,這個企業是誰的,利潤到了誰的口袋里?就算它在法律上是中國企業,對中國競爭力的提高有什么意義?有人用“合資企業體制好”來辯解,這和“寧要社會主義草,不要資本主義苗”邏輯有什么不同?而且,你能指望外資幫助中國的技術進步嗎?就算外國人把先進設備拿到中國來生產,這就等于中國有了技術嗎?這是誰的技術能力?還有技術封鎖呢?蘭德公司稱,“技術獨立是經濟獨立的基礎,技術和經濟獨立是國家獨立的保障”。我們的學者倒這么大方,“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還講不講經濟學的基本原理了? 我并不是說今天就要停止引進外資,但必須有節制,也就是中央文件說的,“提高對外開放水平”。西方學者早就提出所謂“開放度”問題。什么叫開放度?我認為,它的標準,就是符合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利益,以不損害國家的產業發展利益為準,要符合以我為主、自主創新的方針,否則就是過度開放。 中央一再指出,要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我認為,首要的問題是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有一個通盤的考慮。 問:你怎么理解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關系? 高梁: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是個根本的規定性的東西,決定我們的改革開放政策和其他政策,如產業政策。這些政策是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服務的。就是說,改革開放要為國家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服務。 改革開放會引起社會關系的調整,甚至引起社會關系的不安和動蕩,所以改革必須以社會的基本穩定作為底線。如果出現種種不穩定因素,說明政策要調整。這是個起碼的邊界條件。早在“七五”計劃時就提出:經濟發展、體制改革、人民生活,三者的關系要好好處理。20多年我們在這方面有多少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 問:“科學發展觀”的提出,是不是中央改革反思的結果?是否表明對未來中國經濟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共識? 高梁:科學發展觀是“十六大”以來逐步形成的。“十六大”文件提出新型工業化道路,強調可持續發展,用信息化帶動工業化。十六屆三中全會決議提出五個統籌,注意到了城鄉貧富分化帶來的種種不穩定因素。2003國家制定中長期科技規劃,提出自主創新的指導方針。我的理解,這些思想形成了科學發展觀的核心。 科學發展觀的提出,說明中央對中國經濟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認識是比較清楚的,是高瞻遠矚的。當然,20多年形成的思維定式,習慣勢力比較強。自主創新、可持續發展、建設新農村、和諧社會,這些都是很好的思想,但要付諸實行,需要艱苦的努力。 剛剛召開的全國科技大會,提出了“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奮斗目標。很快就要發布15年科技規劃綱要,明確提出了科技發展的方針目標和重點任務,提出建設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中心,產學研結合的國家創新體系,制定了配套的政策措施。對此我深受鼓舞。這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里程碑,它標志著我國將堅持自主自立自強的發展路線,堅持發展自主技術能力推動產業升級,拒絕走依附型發展路線,這也應該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本來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