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高梁:怎樣認識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5月29日 08:08 新浪財經

  

高梁:怎樣認識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新浪專欄作者高梁。(新浪財經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高梁,經濟學碩士,副研究員。現任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國有資產研究中心主任。曾經當過農民,工人。畢業后曾在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委員體改所工作。曾擔任海南省洋浦經濟開發區管理局國有資產管理中心主任,《經濟管理文摘》雜志社執行主編,《中國產經新聞報》社副總編。兼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特約研究員、國防經濟研究會理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

  5月29日-6月4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高梁。----編者按

怎樣認識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     5月29日  星期一

  文/高梁

  正確處理改革、發展和穩定三者的關系,是保證我國在經濟體制轉軌的歷史階段中,支持經濟健康發展和保持社會穩定的關鍵。這是“漸進”式改革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一、從國際視角看制度變革與穩定的關系

  從前蘇聯和東歐歷史看,實行計劃經濟體制的國家向市場經濟的過渡,大體采取了三種方式:一是漸進式的道路,二是激進式的“推到重來”方式(如前蘇聯),三是通過外部力量進行改造(如原東德)。我國在改革開放初期,很多人傾向于改革的“一步到位”的方式。但蘇聯的政治經濟制度劇變、俄羅斯十幾年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踐說明,這種“一步到位”方式有很多弊端。政治架構的大變動干擾了經濟聯系和工業組織的正常運行,甚至導致經濟的全面混亂,這是前蘇聯東歐“休克”后陷入十多年的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而東歐小國脫離華約組織倒進歐盟的懷抱,原有的國有骨干大企業在私有化過程中,大部分被跨國公司所并購,國家從而失去了獨立自主發展的基礎。俄羅斯由于國力的衰退,失去了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人民生活水平倒退,只是憑借以往強大的工業技術基礎、豐富的土地和自然資源才支持了經濟的基本運轉。可見制度的激烈變革所付出的發展代價,往往是十分高昂的。

  二、我們要什么樣的發展

  我們經常說“發展是硬道理”,但是對采取什么樣的發展思路、以及如何處理改革和發展關系,有必要深入討論。

  近年來一度流行的發展思路,就是“完全市場化和全面開放——發揮勞動力便宜的比較優勢——融入分工體系”這樣的邏輯體系。對我國來說,發揮比較優勢、參加國際分工當然是十分必要的,但發展到了今天這個階段,必然要求進行產業結構和技術的升級,不能永遠處于國際的低端加工鏈上。中央提出要把自主創新作為產業結構調整的中心環節,是十分正確的。這就必須在市場化的同時,加強國家對產業升級的引導、加強產學研的結合,不能完全聽任市場機制發揮作用。

  首先,我國是后發展國家,在市場的規范性、產業、技術競爭力等方面都處于弱勢地位。必須采取“國家適當支持”和“將企業推向市場”并重的政策,正確處理保護—競爭的關系,才能幫助民族企業在強大的跨國公司競爭環境中,逐步提高自身的競爭力,最終實現追趕先進的目標。一味偏重“市場化”和一味強調“國家保護”都是片面的。

  其次,中國人口眾多、資源緊張這一現實國情,決定了我國不可能完全遵循西方式的資本主義發展道路,而必須更多地公平性,更多地注意民生,注意可持續發展。要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走資源節約型發展道路,也不能僅靠企業短期利潤驅動的市場機制,必須加強宏觀、中觀和微觀機制的協調。

  必須強調指出,單純的市場化、私有化改革,不可能實現強國目標。從發展的角度看,世界上有歐美型,拉美型,蘇聯型,日韓型的發展模式。我們的體制改革如果過分強調微觀自由而削弱國家的管理能力,變為“弱勢國家,渙散社會”,這樣最終會被發達國家鎖定在提供原材料和低端加工產業的位置,走上拉美國家的依附型發展道路,這決不是我們的經濟發展戰略目標。

  當前,我國發展中面臨的突出問題,就是由于自主創新能力不足導致工業競爭力不足,對外依賴性增強。所以,中央提出“自主創新”方針,具有重大的發展戰略意義。必須強調產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強調保持自主的戰略追趕態勢;注重發展和安全(國防,產業,能源資源,生態環境)的統一。這才是真正的“硬道理”,而單純以“招商引資”、“房地產”開發牽引的發展,決不是什么硬道理,這樣的發展觀是違反科學精神的。

  三、我們要什么樣的改革

  首先要進一步深化認識改革和發展的關系。

  改革是促進發展的動力,同時,改革必須服務于經濟科技發展戰略目標。改革決不是單向的“市場化,私有化”。

  當前,理論界存在著否定“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傾向。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改革攻堅”“將改革進行到底”,就是蘇聯道路。但上面已經說過,蘇聯式的“休克”式的資本主義化道路,決不應該成為我們改革的榜樣。

  改革促進發展,必須符合科學發展觀,必須以國家競爭力為基本導向,必須超越GDP目標。洛桑的“國家競爭力”評價指標,對“制度”的優勢提出了兩個基本定義:第一,系統開放性和系統自主運行有效性的平衡;第二,微觀活力和

宏觀調控的平衡,分散和集中的平衡。這也應該是我們的基本原則。

  尤其對后進國家來說,必須解決好“借助外力”和“保持自主性”之間的平衡問題,必須解決好“市場化”和國家控制關系的問題。

  平衡度的基本標準,就是國家必須對命脈、戰略、骨干產業大發展保持控制權,必須高度重視經濟科技的自主發展。在發展多元經濟成分時,必須對私有經濟發展中的不確定性有所警惕,必須對外資對國內關鍵產業的控制野心有所警惕。必須保留民族工業的地位。

  經濟改革決不意味著國家把經濟管理和指導的責任都推給市場。在這個過程中,政府調控和發揮市場的作用,兩者的關系十分復雜,審時度勢。

  國家控制不等于計劃經濟,而是說,政府要保留對經濟宏觀控制能力、資源動員能力和產業政策制定貫徹能力;要為科技自主創新提供環境,提供資助,推動產學研合作和知識流動。

  其次,要進一步認識改革和穩定的關系。

  去年以來關于改革的大爭論,說明社會上對國企改制中的黑箱操作、程序非正義并導致社會分化、分配不公等現象的是普遍不滿的。從中,我們再次看到片面的“產權改革”所造成的不良社會影響。從中可以得到的教訓是,不論國企改革還是其他領域的改革,不僅必須高度重視“社會穩定”這個基本邊界條件,更重要的是改革的指導思想,也就是要決改革發展是為什么人的問題。有學者指出,我們需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改革觀,需要廣泛參與的改革,需要基于規則的改革,需要透明的改革,需要分享式的改革。這是十分正確的。

  我們的改革,是要建設一個法制的、規范的,社會主義的 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要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建設一個兼顧效率和公平的社會,創新型學習型社會,和諧的,政治清明廉潔的社會。對外有效維護國家安全,對內讓最大多數的人民生活不斷提高。不能改成腐敗的,官商勾結的,貧富對立的,對外依附的資本主義,如果那樣,就意味著改革的失敗。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