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國忠:政府舉債支持農村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3月12日 14:15 《財經時報》 | |||||||||
中國政策的著力點將轉向農村、社會事業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決定中國新農村建設戰略成敗的不是投入資金的多少,而是農村的制度效力。要真正使支農資金花在刀刃上,中國仍然急需改革現行農村體制 正在舉行的2006年“人大”的一個明顯特征是,中央政策將著力點從固定資產投資轉向農村、社會事業以及經濟可持續發展。2005-2010期間的新增財政收入(我們預計這五年財
中國政府2006年的宏觀預期目標是,GDP增長8%左右,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城鎮新增就業人口900萬,同時繼續維持穩定的信貸和匯率政策。溫家寶總理2006年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保持宏觀經濟政策的連續性和穩定性。 財政收入好轉 2005年財政收入3.134萬億元,占GDP的17.2%。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財政收入的比例在過去四年間一直保持在55:45。2000-2005期間,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8.5%,是名義GDP增長率的1.4倍;相比之下,1995-2000年期間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16.5%,是名義GDP增長率的1.6倍。 中國財政收入在1995年降到最低水平,只占GDP的10.3%;2005年恢復到占GDP的17.3%的水平。這種財政收入境況的好轉,主要是由于增值稅征收得力。中國的稅收結構對直接稅種的依存度至今依然非常低,對增值稅等個別間接稅種的過度依賴,使國家稅收收入波動很大。 中國2005年安排中央財政赤字3000億元,占GDP的1.6%。2005年上半年增值稅出口退稅比2004年上半年增長了1044億元。真實預算狀況顯然比預先擬定的財政赤字安排要好得多。政府2006年擬安排預算赤字2950億元,約占GDP的1.5%。 從支出方面來看,地方政府的財政支出占總支出的70%。地方政府財政收入占比和財政支出占比很不相稱的原因是,中央政府將主要來自東部沿海出口省份的稅收收入,拿來對內地省份進行財政補貼。 中國的財富大多數由沿海省份創造。我認為在國家財政支持重點轉向農村的過程中,政府面臨的一個至關重要的挑戰是,怎樣做到不再將沿海省份的稅收收入作為補貼農村的資金來源。中國能夠也應該通過增加政府向公眾的貸款,以舉債所得資金來支持農村和其他社會事業。 政策向農村地區傾斜 我認為,農村地區的穩定,是中國未來五年發展的最大挑戰。導致農村貧困的主要原因,是城鄉貿易量下降,以及農業生產力滯后。勞動力相對土地的比例非常高,這使得中國農村面臨的各種問題很難真正解決。 2006年政府安排支農預算資金3400億元,占GDP的1.7%,比上年增加14%。這筆資金相當于2005年農業領域GDP的15%。中國農業人口達7.45億,這筆支農資金分攤到每個農民頭上只有456元,相對來說比較低。 “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口號下的農村發展戰略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是增加農業基礎設施和技術投入,提高農業生產力。交通部上月公布,2006年至2010年期間將投入1.2萬億元用于農村道路建設。另一個投資領域是水利設施。 其次是提高農村青年在城市勞動力市場中的競爭力。近年來,農村地區教育相對于城市地區有所下降。這極大地限制了農村青年在城市的發展。“十一五”期間政府將投入2180億元用于農村地區教育。 第三,對農民發放資金補貼,提高農村整體生活水平。大多數村莊都是舊房;農村地區醫療不僅價格太貴,而且質量很差。中央政府2006年將投入47億元用來支持農村新型合作醫療,是2005年投入資金的7倍。 在我看來,決定中國新農村建設戰略成敗的不是投入資金的多少,而是農村的制度效力。溫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政府將對主要集中在建筑、土地交易、藥品貿易以及政府采購等領域的商業性腐敗發起反腐運動。盡管反腐運動可能會暫時提高行政效率,但我認為要真正使支農資金花在刀刃上,中國仍然急需改革現行農村體制。 醫療、教育和住房改革 醫療、教育以及住房,已經成為引發中國社會不和諧的最重要的經濟因素。十年之前,這三個方面的開銷基本上由國有企業或政府承擔,但是到今天,它們已經成為城市家庭最大的開支項目。 以前的醫療和教育改革有著嚴重的缺陷。最重要的一點是,中國一方面已經給學校和醫院以靈活定價的權力,但是另一方面卻仍然沒有引入有效的市場競爭以保證低價格。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中國政府去年所做的一項聯合研究表明,中國的醫療改革基本上止步不前。 盡管人們對于這些改革的弊端已經有廣泛認識,但是政府并沒有拿出有力措施來改革體制弊端。溫總理在報告中提到,醫療和教育都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當前政府對這種社會不和諧因素的政策反應,是發動一場反腐運動。但是在我看來,這并非解決問題的長期方案。 房價過高可能是如今爭議最大的社會問題。在一個市場經濟中,具有合理價格的樓市是經濟健康的基礎。中國的房地產價格仍讓普通消費者難以望其項背,而與此同時卻有大片樓房處于閑置狀態。總理在報告中再次強調,需要把房地產開發重點轉向普通商品房和經濟適用房。但是政府至今并未制定出落實這個問題的具體調整政策。 控制固定資產投資 溫總理報告的另一個重要的結構性主題,是推進中國現行發展模式從數量驅動型向質量驅動型轉變。數量驅動表現在過度依賴投資、能源利用低效以及高污染等方面。 溫總理提到部分行業的產能過剩、價格下降、庫存積壓以及利潤降低等,明確指出要對這些行業的投資進行控制。但他同時也強調,在宏觀調控上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從總體上判斷,中國在對新建項目進行審批時仍將保持謹慎態度,但應該不會再采取新的緊縮政策。 我們認為,在當前的政策導向之下,固定投資減緩的趨勢可能會繼續下去。2006年固定資產投資增長率相比去年的25.7%將會大幅降低,我認為可能降至15%。 “十一五”規劃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目標是,要將單位GDP能耗降低4%。政府還沒有出臺具體的措施來實現這個目標。這個目標能否在不提高能源價格的情況之下實現,尚有待觀察。 (作者為摩根士丹利亞太區首席經濟學家,徐寒梅譯,本文為作者個人觀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