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授丁學良:衡量中國真偽經濟學家的標準 | |||||||||
---|---|---|---|---|---|---|---|---|---|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7日 02:59 東方早報 | |||||||||
早報記者 王立偉 2個月前,一篇《中國合格的經濟學家不超過5個》的文章將香港科技大學教授丁學良推上了風頭浪尖。 盡管此后丁學良特別強調自己的評論一不是出于個人恩怨,二不是有意傷害任何人,
近日,丁學良在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舉辦的“上海發展沙龍”上再論如何看待中國的經濟學家,他認為,用經濟學方面的國際標準來做衡量,不失為評價真偽經濟學家的好方法。 用經濟學期刊評判 隨著經濟學成為一門國際性的學科,用經濟學期刊作為標準來評價經濟學家不失為一種很好的方法。在丁學良看來,經濟學期刊的編輯委員會往往是國際委員會,他們能夠客觀公正、而非利用裙帶關系選擇稿件。 “經濟學家群體對如何評判經濟學家有很大程度上的共識。”正是基于這樣的判斷,丁學良認為,最有資格評判某個經濟學家的國際影響力和學術水平的,當數經濟學家本身,而非其他學科的人士。 憑借經濟學期刊來評價經濟學家,有諸多指標,丁學良舉例說,世界上有各種注冊的經濟學期刊800多種,其中有影響力的有160種,比較得到學術界尊重的有60種,被優秀的經濟學家看中的有20種,被一流經濟學家尊重的有12-15種。 衡量一個經濟學家,首先看他在這些最好的雜志上發表論文的情況,其次看這些論文被其他經濟學家引用的情況。 由于指標甚多,且有些變量,這種評價的方法也在不斷地更新。但在丁學良看來,經濟學的評估,越來越像物理學和化學那樣趨于精準。 “你不能通吃” “你不能通吃,介紹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機構做什么事情。”丁學良說。他感慨于美國的大學,對于經濟學教授的要求之嚴格。事實上,“學而優則仕”的定律不僅僅適用于中國,也適用于美國。美國政壇上不少風云人物曾是著名大學的教授。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曾是哈佛大學的教授。但出任國務卿后,他的教授資格僅被保留兩年。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副行長斯蒂格利茨曾經公開批評IMF和世界銀行在1997-1998金融危機時期的做法,他毫不留情地宣稱,美國最好的大學的經濟系的最好的畢業生都不會去這兩個地方,他們都在這些最好的大學的最好的經濟系里。 斯蒂格利茨也曾是斯坦福大學的教授。他從世界銀行辭職后,選擇進入哥倫比亞大學,作為“頂級教授”重新開始教學和研究。 丁學良說,作為經濟學家,你和政治學家、社會學家一樣,可以從事任何與日常社會生活相關的研究,但是,“你不能通吃,介紹自己之前,你要交代清楚,自己在什么機構做什么事情! “既然做一個經濟學家有名有利,那么你就要有規則!彼赋觯洕鷮W家是自己做的研究,還是拿了人家的錢做的研究,在發布之前要說清楚。 別“裝模作樣” 丁學良說,中國急需的是,把國際上經濟學系如何培養本科生、研究生的方法引進中國,在中國的環境下找到很好的嫁接點。 “我不相信中國的大學就是完全拷貝,我相信能找到好的切入點,找到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 在他看來,只要方向是對的,著眼點高,成功的幾率很大。 波蘭的一位經濟學家說,單位裝模作樣地給我們發工資,我們裝模作樣地給單位干活。丁學良告誡說,中國的經濟學家要避免陷入這種怪圈中去。 他建議加大投入。在美國,最好的大學的最好的經濟系的教授收入最高,最好的大學的最好的經濟系的畢業生收入也是最高。“只要目標對了,投入越大產出越多! 他對未來充滿期待,“如果實施順利的話,我們應該能有50所大學起到排頭兵的作用,其他的學校再向這50所看齊! 不久前,麥肯錫的一份報告指出,中國每年有60萬名新工程師誕生,比美國多出9倍,但僅有1.6萬人擁有在外國公司工作的實用能力和語言能力。這份報告還指出,在未來10年中,中國將需要7.5萬名擁有一些國際經驗的管理人員,但目前中國只有5000多名這方面的人才。 “希望中國的畢業生不僅僅在量上進步顯著,也在質上進步顯著。”丁學良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