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李開發: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現狀與前景研究1-1


http://whmsebhyy.com 2006年02月02日 17:36 新浪財經

  第一部分:建國以來前三十年國有企業制度的回顧

  一、國有企業的來源

  我國國有企業的主要來源有四:一是解放區的公營企業,包括軍工企業和服務于百姓的貿易企業,二是沒收官僚資本主義的企業,三是沒收敵偽工業(包括帝國主義在中國的企業
,偽滿和汪偽政權的企業)。建國以后,上述的企業首先成為國有企業,后來又加上了通過贖買回來的由民族工商業資本形成的國有企業。國有企業即國家所有制工業,負有保證國家財政支出的任務,因此,生產銷售按照計劃上報,然后在獲得后安排生產與組織分配及銷售,民品多少,軍品多少,售價多少,毛利多少,上交多少,均有細致的安排。企業歸屬于各級人民政府統一管理,保證人民群眾和軍隊、政府的基本支出和需要,因此企業不是自主的經營實體,是政府的直屬機構。國有經濟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

  二、國有企業在文革前十七年的情況與體制形成過程

  1951年12月,中共中央就國營企業領導制度問題,批轉《中共中央東北局關于黨對國營企業領導的決議》,明確黨管工業,在黨委領導下實行廠長執行負責制。1958年大躍進以后,全面實行黨的第一書記抓工業,1960年開始實行黨委統一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1966年以后的文革十年,經歷了三個階段:一是造反群眾領導企業階段,二是革命委員會管理階段,三是軍隊介入企業,實行軍管會、軍宣隊管理階段。到1972年8月,部隊返回,國有企業重新回到原有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下管理。文革期間實行一元化領導,無所謂經濟工作,企業實際上是一個政治工作組織。1976年文革結束以后,企業從政治組織再次恢復為生產性組織。

  1978年4月,中央頒發了《關于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問題的決定》,明確企業實行黨委領導、廠長負責,增加總工程師制度與職代會制度。

  三、國有企業在改革開放后到黨的十四大以前的發展與改革進程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從1979年開始,國有企業的改革逐步啟動,中共中央下發了《關于擴大國營工業企業經營管理自主權的若干規定》,1980年,根據中央精神,國家經委、全國總工會、中國社科院等有關部門對一批工業企業進行領導體制改革的試點。1982年元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國營工廠廠長工作條例》,雖然依然是黨委領導,但是在實行黨政分工體現了廠長責權利方面的統一,從而逐步為實行廠長負責制作了準備。1982年5月,中共中央頒發了《中國共產黨工業企業基層組織工作暫行條例》,明確企業黨委是企業的領導核心,實行黨委領導下的廠長負責制與職工代表大會制,廠長行政指揮權與黨委集體領導、職工民主管理是企業的三項原則。

  1981-1982,全面推行工業經濟責任制,主要是分配上實行利潤留成,盈虧包干,以稅代利,自負盈虧。1982年開始提出企業領導干部的革命化、年輕化、知識化、專業化,解決多少年來長期存在的領導班子年齡偏大、人員偏多,文化偏低,專業人員偏少的狀況,并且進行了初步的調整。1984年5月,六屆人大二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上宣布,國營企業將逐步實行廠長負責制。

  1984年10月,中共中央召開了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公布。提出:增強企業活力,特別是增強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業的活力,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明確中國現階段的經濟是在公有制基礎上的有計劃的商品經濟。決定對政府與企業關系進行界定,各級政府原則上不再經營企業。

  1984年11月在少數大中型企業實行股份制試點。全國第一家股份制試點企業是上海飛樂音響(資訊 行情 論壇)公司。

  1986年全國部分城市進行經濟承包責任制試點的基礎上,1987年5月,國務院決定在全國普遍推廣承包經營責任制。

  1988年,為規范國營工業企業的承包經營責任制,這年2月,國務院公

  布了《全民所有制工業企業承包經營責任制暫行條例》,實行包死基數、確保上交、超收多留、欠收自補的原則。企業承包者的年收入,視企業完成承包經營責任制情況,可高于本企業職工的年平均收入的1-3倍,甚至于更多。在此期間,國家先后在多個領域進行了一系列改革。 這些改革主要有:縮小指令性計劃,擴大市場調節計劃;采取調放結合、以放為主的價格改方針;改革統收統支的體制,主要是利改稅和撥改貸;建立金融市場,首先開辦深圳與上海兩個證交所;推進勞動、工資和社會化保障制度方面的改革,主要是養老保險制度開始全面推開,待業保險開始試行;工資總額與效益掛鉤上下浮動;國有資產的管理與改革開始起步,清產核資,產權界定,產權登記。

  四、黨的十四大以后的國有企業改革與發展情況

  1992年以后,國家嘗試為國有企業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1993年11月,中共十四大召開,出臺《中共中央關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確立在中國全面建立市場經濟的制度。對國有企業進行全面改革,一是抓大放小,抓好一批大中型企業,對一般小型企業要進一步放開搞活。二是建立公司法人治理結構,將現有企業改組成權責分明,管理科學,激勵與約束機制相結合的內部管理體制。企業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三是建立現代企業制度試點和發展股份制企業,理順企業產權關系,探索政企分開,解決試點企業的富余人員的問題,發展并規范各種勞動就業中介組織,在國有企業改革的路上邁進了一大步。

  1993年12月29日國務院出臺了《股票發行與交易管理條例》,1994年8月4日,國務院出臺了《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別規定》。這兩大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文件出臺,使得中國開始有了上市公司與股票市場,中國的股權分置及上市公司與股民的權益之爭也從此開始。

  1996年6月24日,國務院原則上同意了國家經貿委等9部委《關于在若干城市進行企業“優化資本結構”試點的請示》,從此以后,下崗再就業,成為中國國有企業改革一個重要特征。在領導體制方面,企業推行公司化制度,開始建立董事會、黨委會、監事會與總經理的馬車機制。

  1997年1月,中共中央發出《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國有企業黨的建設工

  作的通知》,強調要求選配好黨委書記、廠長經理和董事長,黨委書記與董事長可由1人擔任,黨委書記和董事長分開配備的,可交叉任副手。

  1999年,國家決定重點抓好1000家國有企業,使其發揮經濟發展的骨干作用。

  同時,在全國全面推進改革的兩類共九大措施,兩類措施是指是改變所有制的和不改變所有制的措施;九大措施別是:吸收一定外來資金組建有限責任公司;二是改建為股份合作制;三是鼓勵跨行業、跨地區兼并;四是在不變更企業所有制的前提下,允許企業通過出租、承包方法進行經營活動;五是通過公開競價,有償轉讓企業股份;六是鼓勵中小型企業引資嫁接改造;七是對長期虧損、扭虧無望的企業依法實施破產,清償債務;八是管理混亂、經營不好的企業委托實力較強的企業去進行托管;九是原有企業經營管理情況好的,可繼續保持原有企業模式,加強管理,提高企業效益。

  2000年開始,對全國的國有企業改革實行分類指導,對陷入困境的老企業通過出售一塊、盤活一塊、加強一塊;退二進三,出城入鄉等多種改革措施;國有企業產權改革的進度越來越快。地方中小型國有企業改革走在前列,這些企業中的大多數由于長期以來的貸款過多、虧損過多,已經成為當地財政與銀行發展的巨大壓力。改革使地方財政甩掉包袱,對銀行來說也有盤活資金有積極作用。

  五、與國有企業發展過程同步互動的三資企業、鄉鎮企業與個體私營企業作用回顧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歷程,應該與中國經濟領域的全方位開放與發展結合起來。一是我國實行的對外開放制度。1980年開始建立的經濟特區制度,當年8月26日深圳特區成立,此后其它三個特區相繼成立。由此而來的是中外合資、合作企業與三來一補企業廣泛發展。1984年國務院批準了14個沿海開放城市,1986年把長三角、珠三角與閩南廈漳泉三角地區辟為經濟開放區,1987年海南成了中國第5個經濟特區,1990開放開發上海浦東新區,此后又有沿江、沿海內陸等多個城市與地區對外開放。對外開放與開發促進了中國經濟的巨大發展,同時在經濟互動的過程中,三資企業的技術優勢、管理優勢、規模優勢與品牌優勢不斷持續地沖擊著中國國有企業,擴大著國內與國外的兩個市場,中國的國有企業在競爭中遇到越來越大的壓力。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歷程,應該與中國廣大農村的鄉鎮企業發展與改革結合起來。鄉鎮企業主要來源于文革期間的集體工業。文革結束以后,它們的生產計劃不納入國家計劃,在能源供應上不能與國營企業一視同仁,原料分配的調節價格與電價高于國營企業,因此鄉鎮企業必須率先走向市場。鄉鎮企業發展中的困難決定著它率先成為改革的對象,改革體制、優化產品結構與產業結構,發展民營、承包經營,或出售給個人或企業職工,鄉鎮企業的改革成為鄉鎮企業成長壯大的動力。一批鄉鎮企業在虧損或經營不善的情況下轉制成為個體私營企業。自籌資金,自找原料,自己開辟產品銷路,決定著它們一開始就在尋找產品與市場的空間發展自己,體制的靈活性是企業的生命力。鄉鎮企業在競爭中,在市場全面擴大的同時,運用低成本的勞動力的優勢、營銷手段靈活的優勢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與之相比,國有企業的發展成績與問題并存,特別是體制的拖累使得企業嚴重受挫。

  回顧改革開放以來的27年國有企業發展與改革歷程,應該與中國的個體私營經濟的發展結合起來。個體私營企業來源于沒有固定職業但有一技之長的人員、來源于鄉鎮企業倒閉后自謀出路的職工、來源于效益較差的原有街道企業、來源于無法實現首次就業的其它各類人員。個體私營企業誕生時,貿易型為主,生產企業相對較少。生產企業中大部分機器簡陋,勞動條件差,有活就干,沒活就散,完全是市場調節的一種狀態,企業是能人巧匠當家。它的出身決定著它沒有地位、沒有保障,只能背水一戰,企業必須實行按勞取酬、按訂單取酬的勞動制度,決定了它們更要牢牢不忘發展自己,從其它企業不顧及的邊角領域,從極其微利的小產品做起,逐步發展壯大,提高產品檔次與規模。在生存與發展的競爭中,個體私營企業終于脫穎而出,成為我國社會主義經濟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相比之下,國有企業的發展速度與發展質量遠遠落后于個體私營企業。

  國有企業在競爭中的日益衰敗的詳細原因,本文在此后的論述中有專門的部分,本處不再贅述。

[上一頁] [1] [2] [3] [下一頁]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相關網頁共約9,620篇。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