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業良:GDP數字背后的隱憂與挑戰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23日 13:36 新浪財經 |
夏業良,新浪財經專欄作者,安徽蕪湖人,經濟學博士,先后在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和高等院校工作,參與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世界銀行在華項目工作。1987—1989年赴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和美國舊金山大學學習管理學和EMBA課程,2002年7月起在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執教,現任北京大學外國經濟學說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公共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兼任上海大學、上海財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教授。 12月19日-12月23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夏業良。----編者按 GDP數字背后的隱憂與挑戰 12月23日 星期五 文/夏業良 最近幾天,各家媒體都公布了兩則令人欣喜的數據信息,一則數據信息是國家統計局局長李德水12月20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根據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數據調整的中國大陸2004年經濟總量在世界位次上前移一位,上升至世界第六位,國內生產總值現價總量為159878億元,比年快報核算數增多2.3萬億元,增加了16.8%。 另一則信息是北京市統計局12月21日公布了第一次全國經濟普查結果北京市的相關數據。2004年北京地區GDP總量達到6060億元,與2004年初步統計核算數據4283億元比較凈增1777億元,增長幅度達41.5%。按常住人口計算,2004年人均GDP為4970美元(比初步統計結果增加了1457美元),接近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市統計局局長崔述強指出,按照現在的發展速度,北京市2005年的人均GDP肯定可以超過5000美元。GDP總量在全國的排名由第15位上升到第10位。根據普查數據,北京市人均GDP在全國31個省市區中排第二位,僅次于上海。 經濟總量的擴大使三次產業結構發生了重大變化,在增加的1777億元經濟總量中,86.9%來自第三產業,它在國民經濟總量中的比重達到67.8%(發達國家大城市第三產業比重通常為70%到80%)。 市統計局局長崔述強還指出,第三產業的比重是衡量城市潛力的重要標準,這些數據說明北京正在向現代化國際大都市邁進,由此增強了我們實現2008年北京市人均GDP達到6000美元目標的信心。普查結果也將作為評估“十五”成績和制定“十一五”規劃的基礎,同時對政府決策、投資者決策以及對個人就業和生活選擇提供了數據依據。 看了這兩則數據信息,作為北京居民和中國公民的筆者當然也感到高興和鼓舞,但是出于經濟學人的職業習慣,免不了再與其他方面的數據資料進行對比性思考,因此也無法避免暫時欣喜之后的沉思和陣陣隱憂。 中國的GDP總量雖略有增加,但人均水平仍在世界第100位之后。套用一句人們常說的話:中國已經逐步成為一個經濟大國,但還遠不是經濟強國。以經濟總量而言,中國已經躋身世界經濟強國的第二集團。第一集團是美國、日本和德國;第二集團則包括中國、英國、法國、意大利、加拿大等國在內。但是與第二集團的其它國家不同的是,中國具有更大的后發潛力和市場容量。 2004年固定資本形成對GDP的貢獻率仍然達到48.1%,而最終消費對GDP的貢獻率則為 37.8%(在美國,后一數字往往達到80%左右);此外,統計表明,從1980年到2001年,美國、日本、印度、德國的外貿依存度大體穩定在14%至 20%之間。而中國的外貿依存度從上世紀80年代初的15%左右上升到目前的80%左右,由此成為世界上外貿依存度最高的國家之一。 經過這次普查,發現我國2004年的常規統計遺漏了2.13萬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我國第三產業在GDP的比重由此提升了8.8個百分點。此次增加的2.3萬億元中,來自第三產業的為2.13萬億元,占93%。 新增部分的貢獻主要來自民營經濟,中國民營企業在準入行業和新興產業領域的表現的確令人矚目。如果我們堅持市場化改革方向,不斷擴大民營經濟的準入范圍,實現普遍和平等的國民待遇,民營企業的技術創新和生產潛力將會得到充分發揮,成為中國經濟持續增長的巨大原動力。 關于人均GDP的排位,國際上比較權威的有兩種。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算法,去年我國初步核算的人均GDP為1276美元,居世界第112位;按照經濟普查資料調整GDP后,同樣用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算法,我國人均GDP上調為1490美元,在世界上的排位升至第107位,超過了瓦努阿圖、烏克蘭、剛果、敘利亞和安哥拉等較低收入國家。 另一種是按世界銀行的算法,即以三年平均匯率計算,我國2004年人均GDP在經濟普查后,由世界第132位上升到第129位,只超過了埃及、瓦努阿圖、土庫曼斯坦。無論哪種算法,調整后的我國人均GDP只有全球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 調整后的中國2004年GDP占世界的份額也只有4.4%,而當年中國消費的原油、原煤、鐵礦石、鋼材、氧化鋁、水泥,卻分別占全世界消費總量的7.4%、31%、30%、27%、25%和40%。 根據網上公布的美國中央情報局今年11月更新的調查數據,中國天然氣探明儲量約為2.23萬億立方米(2004年估測數),2003年生產350億立方米,2002年消費291.8億立方米。2003年電力生產1.91萬億千瓦時,2002年出口103.86億千瓦時,進口23億千瓦時。2003年電力消費1.63萬億千瓦時。由此可看出中國近年來的高速增長主要是以高能耗、大投入作為依托的。 到2004年底,我國農村中沒有解決溫飽即生活在年人均純收入668元以下的貧困人口有2610萬,生活在668元至924元之間的低收入貧困人口約有近五千(4977)萬。兩項合計7587萬人,已經建檔立卡需要政府幫扶的貧困農民總計1億多人。另外,城市中需要給予最低生活保障補助的有兩千多萬居民。城鄉合計,我國共有約1.3億人口生活困難,相當于一個世界大國的總人口。 GDP是一種測度某一年度中在領土范圍內經濟產出的重要指標,但它無法全面反映勞動力利用效率、能源消耗成本、環境污染和社會凈福利等其他指標,不能充分反映資源配置扭曲和浪費的程度,更不能具體反映社會公平競爭機會、生態環境、個人幸福指數和社會滿足感在內的各種其他指標。 另外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近25年來,中國過度占用自然資源和毀壞環境的速率是以往兩千年所無法企及的。土地的過度占有將會產生不可低估的長遠影響,一旦可耕地面積下降到農業自主供給無法保障的地步,就會嚴重依賴于農產品進口,同時生態環境也會更趨惡化。 根據國土資源部土地利用變更的最新調查結果,目前全國耕種的耕地面積為12339.22萬公頃,園地1108.16萬公頃,林地23396.76萬公頃,牧草地26311.18萬公頃,其他農用地2550.83萬公頃,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2535.42萬公頃,交通運輸用地214.52萬公頃,水利設施用地356.53萬公頃,其余為未利用土地。與上年相比,耕地減少2.01%,園地增加2.70%,牧草地減少0.16%,居民點及獨立工礦用地增加1.03%,交通運輸用地增加3.30%。 全國凈減少耕地 253.74萬公頃,人均耕地已由2002年的0.098公頃降為0.095公頃。其中生態退耕223.73萬公頃,包括退耕還林211.7萬公頃,退耕還草11.95萬公頃,退田還湖0.09萬公頃。生態退耕是耕地面積減少的主要因素。 新增建設用地42.78萬公頃,非農建設占用耕地22.91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27萬公頃,增長17%。其中獨立工礦占用耕地11.1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3萬公頃,增長37%;公路建設占用耕地3.77萬公頃,比上年增加0.76萬公頃,增長25%。農業結構調整減少耕地36.41萬公頃,增加耕地3.28萬公頃,凈減少耕地33.13萬公頃,比上年多6.27萬公頃。災毀耕地面積5.04萬公頃,低于往年平均水平。 與此相對照的是,高速公路里程達到約176萬公里,其中快速車道(freeway)至少兩萬五千公里。煤氣管道15890公里,輸油管道14478公里。鐵路通車里程71898公里.目前中國的公共債務約為7.262萬億美圓,外債總額約6億多美圓(2004年估測數)。 還有其他許多應當引起我們關注的數據,比如目前中國人口出生率為0.58/千人,生育率13.14/千人,死亡率6.94/千人(2005年估測數),總和生育率1.72,嬰兒死亡率24.18人/千人(男性21.21/女性27.5)。 總人口中位年齡32.66歲,男性31.8歲,女性32.67歲;人口年齡結構中,0-14歲人口占21.4%(其中男性148,134,928人,女性131,045,415人),15-64歲人口占71%(其中男性477,182,072人,女性450,664,933人),65歲以上人口占7.6%(其中男47,400,282人,女性51,886,182人)。 出生時預期壽命為72.27歲(男性70.65歲,女性74.09歲),總人口性別比為1.06:1,具體到各個年齡段,出生時1.12:1(男/女),15歲以下時1.13:1(男/女),15-64歲時1.06:1(男/女),65歲以上時0.91:1(男/女)。 識字率(15歲以上能夠讀寫的人口比率)為90.9%(男性95.1%,女性86.5%)。在勞動力人口中,農業勞動力占49%,工業勞動力22%,服務業占29%(以上為2005年7月的估測數據)。此外,城鎮失業率為9.8%(與官方公布的登記失業率差距甚大),如果包括農村的顯性過剩勞動力,中國的失業人口高達23%左右。 從社會的貧富差距來看,中國的基尼系數約為44%,20世紀90年代末收入最高的10%人口占據消費額的30.4%,而家庭收入最低的10%人口僅占據消費額的2.4%。由此可見,中國的貧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仍然是社會經濟增長最應當得到關注和扶持的部分。根據2004年的估測數據,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約占總人口的11%。 從以上數據上或許可以看出經濟高速增長和表面繁榮的背后,仍然存在著嚴重的隱憂和嚴峻的挑戰。我們在為GDP增長數據感到欣喜的同時,絕不能忘記我們所肩負的使命還很艱巨,我們絕不能忘乎所以,真的以世界第六經濟大國自居。然而,目前中國經濟與社會中存在的這些問題只能在市場化改革的持續發展逐步解決,如果扭轉改革的方向,偏離市場經濟的既定軌道,只能帶來更加嚴峻的社會問題甚至經濟災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