巫繼學:以人為本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再發現 |
---|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2月05日 09:44 新浪財經 |
巫繼學,成都人,經濟學碩士,新浪專欄作者。河南省社會科學院研究員,河南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自主勞動,人本經濟學,勞資關系。主要學術成就:“自主勞動”理論(1980,與朱玲合作),提出“人本經濟學”與“物本經濟學”劃分(1987),“新土地制度”(2005)。代表作:《自主勞動論要》,《人本經濟學宣言》。 12月5日-12月9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巫繼學。----編者按 以人為本在中國經濟社會的再發現 12月5日 星期一 文/巫繼學 以人為本,人人耳熟能詳。特別是經過改革開放的中國,它已經給人以正面訴求。但是,這一理念的認同,卻經歷了相當長的路程。我們這樣講決非空穴來風,如果改革開放前講以人為本,可能被戴上修正主義的帽子,或者被斥之為宣傳資產階級的人本主義思想。 在很大意義上我以為,以人為本業已成為一個涵蓋社會經濟生活各個方面、社會經濟發展始終都必須貫徹的根本原則,都必須遵循的基本而本質的理念,而今,它與日俱增地成為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 重新發現:一個注入新內涵的歷史范疇“以人為本” 其實以人為本并非一個創新范疇。這一思想無論在中國還是外國的思想發展史上都淵遠流長。兩千多年前的我國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子就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原則:“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孔子說“仁者愛人”,孟子說“民為貴、君為輕、社稷次之”。老子“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辯證思想,都體現了對人的作用和價值的重視與肯定以及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思想。在西方,特別自文藝復興以來,人本主義思潮的興起,真正開始了人的自我覺醒、自我發現。人本主義者從人的本性出發,宣揚人的價值、人的尊嚴和人的權利,強調人的自由、平等,推崇人的理性權威,把人提到高于一切的地位。這種社會思潮受時代局限,不可避免具有片面性、抽象性、理想化的色彩,但卻對馬克思主義人本學說的創立產生了直接影響。馬克思、恩格斯正是在批判繼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礎上,依據唯物史觀的偉大發現,從活生生的人、歷史行動中的人出發,不僅深刻地揭示了人類存在的真實本質,而且用一系列經典性的著名論斷:“人就是人的世界,就是國家、社會”、“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人是人的最高本質”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等等,在最普遍、最一般意義上對以人為本思想作了最根本的界定和最有力的說明。 今天重提以人為本,既不是中國傳統文化“以人為本”的重新起用與再現,也不是西方“人本主義”的簡單演繹和重復。事實上,以人為本雖然是歷史性范疇,但是在當今社會它卻注入了嶄新的內涵,它是一個更新了的范疇,是一個經過質變后的“新版本”范疇:這一范疇立足于馬克思關于“人的解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思想,揚棄了西方哲學思想發展史中關于人的理論、吸收了當代西方社會發展理論和我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對人認識的精華,并不斷汲取著當代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實踐的營養。 作為一個豐富更新的范疇,在當代中國的改革與發展中,它明確地將以人為本作為社會發展的最高價值取向,突出社會發展中人的地位和作用,強調社會發展要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把不斷滿足人的有效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出發點與歸宿點。 以人為本的“人”的五層內涵 以人為本范疇中的“人”的內涵,可從五個層面上進行理解。 第一,以人為本的“人”是大寫的“人”(Man),即社會關系中的人。正如馬克思所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這個“人”,不是一個索群離居孤零零的人,也不是偏離正常的單面人,更不是極端主義行為的人,總之他不是一個異化的人。關于這個大寫人的最新探討,學者張文喜《馬克思論大寫的“人”》一書有詳盡論述。 第二,進一步講,在社會經濟關系中(或曰從政治經濟學視野看),這個人便成為一個“經濟人”,或曰經濟關系的人格化。在資本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即為資本家,而在勞動占統治地位的社會即為勞動者。在當今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關系中,這個人就是自主勞動者。 第三,從經濟人的角度思考,這個人還必然是普遍具有利益取向的人,這種利益取向沒有高低之分,完全是平等的。那些被祭在神壇的人是人,執掌大權的人是人,普通的人也是人,資本的人格化者是人,勞動的人格化者也是人,他們在本質上沒有什么區別。可以通俗地理解為“人為財死,鳥為食亡”。 第四,以人為本的“人”具有普遍理性,雖然這種理性會受到許多條件的限制;理性是人的天賦資源,任何正常的人都會利用這種資源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在社會的交易網絡中,那些享有權力優勢的人會比普通人獲得更多信息,造成人們在信息資源上的不對稱,使得擁有信息多的好像比擁有信息少的人聰明,其實一旦實現了信息資源的專業化,并在交易關系中利用這種資源,聰明人和愚笨人的區別也許就不重要了。 第五,以人為本的“人”的最高層次即為自由、全面發展的人,一切人都歸為勞動者,勞動者便從自主勞動轉化為自由勞動者。什么是自由勞動者?馬克思有一段經典性概括:“(1)勞動具有社會性;(2)勞動具有科學性,同時又是一般的勞動,是這樣的人的緊張活動,這種人不是用一定方式刻板訓練出來的自然力,而是一個主體,這種主體不是以純粹自然的,自然形成的形式出現在生產過程中,而是作為支配一切自然的那種活動出現在生產過程中。” 以人為本的“本”的五重含義 以人為本范疇中的“本”的內涵,也有不同凡響的五重含義。 第一,這個本,從最抽象、最一般的意義來講,是相對于人與大自然的關系而言的。人與外部物質自然界,人是本還是物質自然界是本,是人本位還是自然本位,在人之上升的歷史長河中有一個自然本位向人本位轉化的長期艱辛歷程。自從人類統治自然界以來,人本位便確立了。 第二,這個本,進一步講有一個人與動物之間的關系問題。人為本,還是動物為本,也同樣是一個漫長的殘酷斗爭過程。由于勞動,人類方才從動物界分化出來,這也同樣是一個人之上升過程。最新的認識是,人為本,并不否認在這個前提下的動物保護。 第三,進入人類經濟社會,還有一個人與物的關系問題,即人是主體還是物是主體,人為本還是物為本。在拜物教彌漫的時代,不是人對物的統治與支配,而是物對人的統治,人對物的依賴。人對物的依賴,也有一個攀升發展的過程:拜物教:商品拜物教-金錢拜物教-資本拜物教。 在今天我國的現實生活中,同樣存在著物的依賴現象。諸如物的依賴,就是人對金錢、物質財富和交換關系的依賴,人成為物的奴隸,成為只為物而存在的人,見物不見人,貪污盜竊,行賄受賄,權力資本化。 第四,在人與人的經濟關系上,便存在一個對人的依賴、對人的統治、對人的奴役的問題。所謂人的依賴,就是人對狹隘的“人情關系”和權力意志的依賴,人喪失其獨立人格,成為依附性的人。在現實經濟社會中,家長作風,奴役乃至占有他人,“包二奶”,權力主義等等,皆屬對人的依賴。唯有平等,沒有對人的依附,才會有本,你有本,我也有本,人人皆有本。 第五,是人與社會、個體與類的關系。只有處理好二者的關系,以人為本的“本”才能算是堅實。個人與社會和諧,個體與類協調,責權利均衡,本固奠實,人方能成為人類社會生活之本。 對以人為本理念的不同理解 而今,“以人為本”被炒得如此灼熱、燙手。然而,相同的“以人為本”概念,卻有千差萬別的理解。這里,列述幾則在我看來較有代表性的認識。 ——片面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其實是一種基本理念,它是對社會經濟生活的基本涵蓋,因而對其理解應該全面、完整。對有的人來說,只是在經濟生活中的某些方面,經濟運行中的某些時段以人為本。比如,有的企業可能在產品設計上、產品銷售上想到了人的需求,而不一定在公司管理中以人為元本;某些領導可能在工作報告上、在檢查工作中,在年終總結時強調以人為本,而日常工作中卻置于腦后。 ——現象的以人為本。以人為本其實也是一種本質理念,它把人看作一切事物的前提、最終的本質和根據。在我國現實生活中,卻存在著人被邊緣化的傾向,許多人分析、思考和解決問題,缺乏人的意識、人的觀念和人的維度。人是一切活動的主體和承擔者,又是一切事物的最終根據和本質。社會的發展,內在地要求明確把人理解為一切事物的根本和本質,而不是在一些枝微末節上,在一些表面文章里大講以人為本。 ——工具的以人為本。在經營活動、企業管理中,以人為本常常被理解為一種贏利的策略、方法,一種管理工具、手段。利潤,方成為企業的根本。追求利潤,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天經地義。問題在于,人在這里被物化,被實用化,被方法化。那末我質疑,這種以犧牲人的元本地位為代價的利潤追求會有多深的基礎,會有多長的持續時間?有家公司的廣告語宣稱“科技以人為本”。何謂以人為本?注解是:Connecting People。就是說公司的一切經營活動都要聯系到人,即消費者。 僅此而已。 ——極端的以人為本。將以人為本推到極端,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破壞生態自然環境、瘋狂掠奪自然資源;在處理人與動物的關系上采取滅絕政策;在處理人與社會的關系上的極端個人主義、享樂主義。 這告訴我們,并不是只要以人為本就是正面的,就是應當堅持的。以人為本正在變得五花八門,必須堅持科學意義上的以人為本,而反對上述種種在以人為本的幌子下的偏離行為。 政治經濟學原來是人本經濟學 從政治經濟學的視野來看以人為本,或者說以人為本建構政治經濟學,那它必然就是人本經濟學。迄今為止,經濟學、政治經濟學,都把物質財富的生產與分配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 面對剛剛從貧窮與饑餓掙脫出來的人類來說,經濟學的創始期有理由以物為中心、為元本、為主體、為基點。這種對象取向的經濟學,實質上是以物為本的經濟學。相反,我認為作為一門成熟的經濟學、特別是政治經濟學,必然將經濟生活中的人作為對象,必然以人為中心、為元本、為主體、為基點來展開理論體系。這種對象取向的經濟學,實質上是以人為本的經濟學。上世紀80年代我創造了兩個詞,來表達我對以人為本與以物為本兩類經濟學的新劃分:Materialcentric Economic 即物本經濟學,Anthropocentric Economics即人本經濟學。 社會經濟文明的發展,人類自主意識的強化,使得人文科學各學科對于“人”的問題愈益關切。政治經濟學必須反躬自問:人在社會經濟生活、在經濟研究中究竟居于什么位置? 我的研究結論是:政治經濟學應當也必須研究人及其經濟關系;人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具體為自主勞動者;自主勞動者是經濟運動的主體,社會生產四環節以其為中心而運行。比之以物質財富為對象的傳統經濟學,這是本來意義的人本經濟學。一個以物為本(物本),一個以人為本(人本);一個以“資”為本(資本),一個以“勞”為本(勞本),真可謂涇渭分明。 以物為本來展開自己的理論體系,是天大的誤會,莫大的過失。這個失誤究竟歸咎于彌漫著拜物教的舊時代,還是委過于學者們偏狹的視野,這并不重要。問題在于,為什么說應當以人為本?我們從兩種不同的視野來分析問題。 先從社會經濟生活的橫剖面來看。其一,我們知道,經濟研究的實證基礎是經濟活動。而人,是所有經濟活動的制動者、參加者和歸宿者;就是說,在經濟活動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都站滿了人,它是這個舞臺上真正的“主角”。真是無時不在、無處不在。所謂經濟關系,就是人與人在經濟生活中的相互聯系,經濟學所揭示的所有規律無不有人的因素加入其中。離開了人的經濟活動是不可思議的。其二,既然經濟活動的主角是人,而人的行為又受先天素質(如智力與體力狀況)和后天受教育狀況的制約,那末,在經濟學范圍內涉及有關人的這些問題就很自然了。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受教育程度、生活經歷、道德品質、氣質與氣量、心理狀態、文化背景、生活方式、思想感情、行為舉止、家庭情況乃至個人嗜好,都可能通過各種渠道在經濟活動中反映出差別來。人的不同個人素質,不僅直接在經濟活動中發生作用,而且個人在經濟活動之外的行為也將起間接作用。其三,就對一個社會的經濟作宏觀控制來講,無論是行政的、經濟的還是法律的,都是人們意志的貫徹。一項經濟政策或法律條款的制定是人的活動,要使其貫徹下去同樣是人的活動。進一步講,政策法規制訂的依據本身就是人。經濟研究若要提高其應用價值,脫離了對人的研究是毫無前途的。最后,經濟研究涉及的深層關系是人們的經濟利益(物質的和精神的),怎么能設想見物不見人的經濟利益分析呢? 再從社會經濟生活的橫切面來看。撇開社會差異不說,可以從兩條線索來思考:(1)人與經濟活動。人類存在產生了需求,同時為滿足需求產生了經濟活動。經濟活動不僅因人始,且以人展開。在生產要素中,勞動者是能動的、主觀的要素;在生活過程中,勞動者始終加入其中,并按人的意志使再生產過程有目的的進行下去;流通過程,更是人的杰作,他們因而創造了市場;生產勞動的恩惠—產品,是人們分配的對象;基此導致了人們的消費活動。所謂生產流通分配消費四環節,正展示了人們經濟活動全過程。在這里,作為經濟活動參加者,人是主體,斯密以“經濟人”范疇概括了這一經濟事實。根據每個人居于經濟活動的不同位置,他可能是勞動者、管理者、計劃者等等,但同時都是消費者。社會經濟活動不依理性怎樣走偏,總是以人為歸宿。(2)經濟活動與人。人類又是在經濟活動中不斷地發展自身、完善自身的。正是勞動創造了人本身,正是人類的基本實踐生產活動,一方面發展了人的自然屬性,另一方面又豐富了人的社會屬性。人是萬事萬物的尺度。這一古老的判斷,在當今世界變得更加耀眼,日益為現時的志士仁人重新推崇。作為尺度,它將使經濟發展與增長富于人性,它將使一切經濟活動以人為準則,從而使經濟活動重新作為人類自身的活動。 鑒此,可以說政治經濟學原本就是關于人與經濟活動的科學,抑或政治經濟學本應是以人為元本、以人為本位、以人為中心來展開理論研究的人本經濟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