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縱橫新浪首頁 > 財經縱橫 > 經濟學人 > 正文
 

劉步塵29日專欄之國際化:不唯盈虧論成敗


http://whmsebhyy.com 2005年11月29日 09:23 新浪財經

  

劉步塵29日專欄之國際化:不唯盈虧論成敗

新浪專欄作者劉步塵。(資料圖片)
點擊此處查看全部財經新聞圖片

  劉步塵,新浪專欄作者,廣州上兵伐謀企業管理顧問有限公司董事、策略總監,原TCL集團彩電新聞發言人,國內著名家電產業研究專家、企業新聞傳播專家。專長于企業品牌形象建設、企業新聞整合營銷傳播、國際化三大領域研究和運作。

  11月28日-12月2日,新浪財經把一周的時間留給劉步塵。----編者按

           國際化:不唯盈虧論成敗     11月29日  星期二

  文/劉步塵

  近年來,國際化成為中國企業界一道扎眼的風景,越來越多的企業走出國門參與全球競爭。應該說,這是中國企業成長壯大的表現。

  但是,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道路并不好走。以海爾為例,10年前海爾即已走出國門,時至今日也未能建立期待的國際市場地位和企業形象,其主體市場依然停留在國內。2004年,海爾實現營業收入1016億元,國際市場的貢獻是10億美元,只有8%的貢獻率。這樣低的比例,不是一個真正國際化的公司應該有的。2004年,中國發生了幾起大型跨國并購案,除了聯想整合情況尚好之外,其他幾宗案子基本上是乏善可陳。

  總體來看,中國企業除華為之外,能稱得上國際化成功的還沒有,甚至有些企業的形勢令人擔心。

  大多數走出去的企業,不僅未能實現社會期待的贏利,也未能實現企業自己期待的贏利。在人們看來,不能贏利就是失敗。

  中國企業國際化的表現固然令人擔憂,但是,不能在短時間內贏利,是不是就意味著失敗呢?

  答案是否定的。

  國際化成敗需綜合考量

  現在,一說到某企業國際化出現了虧損,大家馬上就會在腦子里生出“失敗”二字,這是一種狹隘的認識。

  在這方面,TCL可能是最為人們所詬病的。2004年中,TCL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既而并購

阿爾卡特手機業務。一年時間過去了,兩塊業務仍然處于虧損狀態,焦急的人們開始放言:TCL國際化不成功!

  眾多國際企業的發展經歷表明,衡量一個企業國際化的成敗,需要多個指標綜合考量。不能說一個學生一門功課沒考好,這個學生就不是好學生。

  上學要繳學費,國際化也不是下山摘桃子。從國內型企業轉變為國際型企業,對任何企業來說都是一場蛻變,或化蝶,或死亡,總有兩種可能。

  大量國際企業成功發展史表明,衡量一個企業國際化成敗有五大關鍵指標:一,能否建立持續的贏利能力?二,能否建立全球范圍內的品牌形象?三,能否建立穩固的國際市場地位?四,能否建立支持企業發展的研發體系?五,能否實施合理的成本管理?

  我認為,一個成功的國際化企業,必須同時具備上述五大條件;其中任何一項指標的優秀表現,都不能說明什么。以LG為例,進入中國已經12年,目前仍然處于虧損狀態,我們不能因此說它進入中國是失敗的。西門子在中國承受了7年的虧損之痛,而柯達則是進入中國10年才實現贏利。

  事實上,實現短期贏利并不難,難在長期贏利下去。因此,一時的贏利不值得欣喜,一時的虧損也不必頹喪。

  品牌形象是推動企業持續發展的最持久動力,而這恰恰是絕大多數中國的短板。為什么中國產品在國際市場上表現得萎靡不振?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品牌乏力。

  一個健康的市場,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市場、合理增長的市場。暴漲和暴跌都是不正常的。2003年,長虹彩電大舉進入美國市場,2004年初即兵敗而退,我們能以2003年的表現說它是成功的嗎?

  企業發展的后勁來自于技術支持,而技術能否支持與研發體系建設有直接關系。這一塊更是所有中國企業的短板,這個短板不補上,中國企業不可能贏得真正的國際地位。

  長期以來,中國企業始終有一個很大的認識誤區,那就是:成本越低越好。實際上,低成本觀念帶來的可能是產品品質不夠高,企業難以吸納優秀人才,不愿意在品牌建設上投入。因此,企業應該追求合理的成本。在這方面,中國企業應該向國際企業學習。

  國際化需要做好虧損的準備

  鑒于中國國情和國際市場現狀,中國企業國際化的難度更大一些。

  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文化是弱勢文化,而發達國家的文化則處于強勢地位。依據“強勢文化對弱勢文化具有侵略性”說法,中國產品進入發達國家,比發達國家產品進入中國難得多。

  事實上,在中國企業進入國際市場之前,國際品牌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市場占位;作為后來者,中國企業的機會大大減少,虎口奪食的難度則大大增加。

  加之中國企業實力有限,難以對海外市場形成強有力的資金支持,直接與國際大品牌進行面對面的較量并不現實。以國際企業三星電子為例,2004年純贏利超過120億美元,國內同類企業年贏利不超過10億元人民幣。巨大的實力差別,決定了中國企業在實施市場推廣的時候,必須巧打而不是硬推。

  現實決定了中國企業國際化是一個艱難的過程、長期的行為。因此,中國企業必須做好打持久戰的準備,不要奢望速戰速決,那不現實。

  以盈虧衡量國際化成敗貽害無窮

  整個社會對國際化認知的誤區,已經影響到了我們部分企業家的決策行為。所以,我們經?吹揭恍┢髽I家做出“保證XX個月贏利”的滑稽承諾。

  如果一個企業以短期贏利為考量國際化標準成功的標準,這個企業就會自然而然地縮減生產成本和銷售成本,降低員工薪酬,減少品牌形象建設投入。結果是什么呢?產品品質下降,渠道銷售力不足,員工軍心渙散,品牌形象難以確立。這些問題反過來作用于企業,就是企業的競爭力進一步下降,從而陷于惡性循環境地。這樣的事情目前正在某些企業身上發生,這是相當危險的。

  實際上,一個企業的健康發展,是技術、產品、品牌、人才、企業機制等諸多管理要素和市場要素協調作用的結果,是系統優勢的體現。不能建立系統優勢的企業,也許能紅火一時,絕難紅火于長久。中國手機產業的經歷證明了這一結論。因此,給企業準備一個戰略虧損期是必須的,天天忙于扭虧,或者說為扭虧而扭虧,可能導致企業管理誤入歧途。我覺得一些國際企業進入中國之初,就做好虧損幾年的準備,表現出這些企業的戰略眼光。

  風物長宜放眼量。國際化是中國企業成長壯大的必由之路,是企業發展的戰略行為,而非權宜之計。因此,妥善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的關系,成為每一個已經走出去或準備走出去的中國企業的必修課。


發表評論

愛問(iAsk.com)


評論】【談股論金】【收藏此頁】【股票時時看】【 】【多種方式看新聞】【打印】【關閉


新浪網財經縱橫網友意見留言板 電話:010-82628888-5174   歡迎批評指正

新浪簡介 | About Sina | 廣告服務 | 聯系我們 | 招聘信息 | 網站律師 | SINA English | 會員注冊 | 產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新浪網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網絡帶寬